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产业复苏与新业态崛起的策略

促进产业复苏与新业态崛起的策略

更新时间:2025-01-0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产业是唯一继续保持就业增长因而就业弹性为正数的产业。针对这次疫情可能导致产业链中断、加速企业外迁,特别是造成一批中小微企业难以为继的情况,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超常规的政策扶助措施,旨在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其尽快恢复经营常态。2020年以来,由于疫情造成人员流动受阻,经济活跃度显著下降,已经产生对全年就业增长的不利影响。

保持就业要尽快恢复经济活动,促进增长既要加快需求复苏形成拉动力,也要推动生产要素汇聚形成驱动力。一般来说,居民消费是根据稳定性收入及其增长趋势,在家庭预算约束内进行。以往的经验是,突发性事件造成的消费损失可通过冲击后的补偿性消费予以弥补。例如,2003年“非典”扩散高峰导致当年第二季度消费低迷,然而,居民在下半年乃至第二年的消费具有明显的补偿性,实现了超常增长。如今我国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已占到全部消费的四分之一,其他类别消费也有较大部分在外出中进行。疫情发生时这类消费往往首当其冲,虽然之后可以得到恢复,已经造成的损失却无法全部挽回。因此,挖掘消费潜力,还需要关注那些需求具有可替代性和可引导性的领域。为此,从深度和广度上推动第三产业的业态创新至为重要。近年来,互联网和移动网创造出许多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平台,同时也促进了快递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在打好复工复产、稳定就业和保障民生攻坚战过程中,应该更充分发挥这种新模式、新业态的作用。

我国吸纳就业的产业构成已经发生了突出的变化。在第一产业劳动力继续向非农就业转移的同时,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也开始减少。这就是说,以每个百分点产值增长带动的就业增长百分点来衡量,这两个产业的就业弹性都已经是负数。第三产业是唯一继续保持就业增长因而就业弹性为正数的产业。当前稳定和扩大就业,需要从这个现实出发,一方面努力加快第三产业的恢复,并争取这个产业全年取得超常增长;另一方面挖掘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增长潜力,通过提高就业弹性最大限度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

自2004年民工荒现象演变为普遍性的劳动力短缺以来,工资水平上涨迅速,例如,2003—2018年期间农民工实际工资年平均增长率为9.6%。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我国制造业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大量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二是广泛应用资本替代劳动的技术,提高了制造业的资本密集度。这导致从2006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以及近年来制造业的就业弹性转为负值。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和制造业升级优化固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但是,鉴于我国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在区域间、产业间的不平衡特征,产业结构也需要具有多样性。在很长时间里,我国制造业都应该在全球价值链从低到高的各个节端占有自己的位置。(www.xing528.com)

因此,稳定制造业比重和扭转制造业就业弹性为负的趋势,本来就是我们在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应对疫情对经济和就业冲击的攻坚战中,应该采取有力的措施朝这个方向努力。针对这次疫情可能导致产业链中断、加速企业外迁,特别是造成一批中小微企业难以为继的情况,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超常规的政策扶助措施,旨在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其尽快恢复经营常态。与此同时,还应采取切实措施,把促进复工复产的短期帮扶措施与稳定制造业比重和提高制造业就业弹性的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借这次机会从机制上根本破解中小微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发展难题。

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显著改善,新成长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增加,2019年平均每天新增登记企业达到1.99万个,绝大多数为中小微企业。这种创业活动的高度活跃性,是我国连续七年能够保持每年新增城镇就业超过1300万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来说,每年第一季度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占全年总量的比例在24%左右。2020年以来,由于疫情造成人员流动受阻,经济活跃度显著下降,已经产生对全年就业增长的不利影响。因此,进一步简政放权,改善营商环境,同时采取强有力的扶持手段促进大众创业,是把全年就业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的关键之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