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举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经济正在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上,加速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个转变既是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经济整体提出的新要求,也需要体现在每一个经济活动主体的身上。高质量发展在宏观层面与在微观层面,虽然就目标和评价而言从根本上应该是相同的,具体表现和实现途径却不可避免地有所差异。
在宏观经济层面,提高发展质量要求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经济发展方式从生产要素投入驱动型转到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上来。很显然,衡量这个转变是否成功,就要看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表现。在高速度、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上,生产率提高的源泉既具有“低垂的果子”般举手可得的性质,也具有赢者多、输者寡的“帕累托改进”性质。
全要素生产率,归根结底是一种配置效率,在于生产要素在流动和重组中以更高的效率得到配置。在改革早期并且经济增长收获人口红利的阶段上,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是一个劳动者提高收入、国民经济整体获得资源重新配置效率的过程。这种效率源泉既比较容易发现和获得,在重新配置资源的过程中,通常也无须以某些群体的损失为代价,是2010年以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来源。
在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发展阶段后,随着2010年以后人口红利加速消失,劳动力转移带来资源重新配置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源泉式微乃至消失。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越来越成为唯一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源泉,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难度加大,越来越需要依靠企业间的资源重新配置获得。而这种新形态的资源重新配置,表现为有效率企业的进入和成长,同时无效率企业的退出或死亡,这个过程,便是人们常说的熊彼特式创造性破坏。
在微观层面或者说在经营主体层面,提高发展质量就意味着在秉持新发展理念和恪守企业社会责任的前提下,每一个企业都要追求经济效益和扩大经营规模,从竞争生存到持续发展。很显然,任何企业都要选择“进入”而不是“退出”,“生存”而不是“死亡”。这显然与宏观层面的机制不尽相同。(www.xing528.com)
平衡高质量发展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不同表现,既需要建立有效的奖励和惩罚并用的激励机制,也需要实施必要的、符合市场竞争原则的扶持政策,从培育初创企业、加大技术渗透力、维护平等竞争等方面为企业发展追加养料。因此,以“向上的力量”这一隐喻来表达企业的发展故事,实际上也具有这种激励与培育并重的含义。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原始森林里的树木——心无旁骛,争先恐后,竞相向上。对它们来说,以“向上”为目标,是为了追逐阳光,所以,得到阳光照耀就是树木的成长动机;树木能够做到“向上”,也需要获得足够的养料来哺育,才能有自主攀升的力量。
经济学和管理学无疑要研究企业的目标和激励问题,产业经济理论也关注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扶持,以及这些扶持措施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实施。不过,任何理论都只是丰富多彩和千差万别的企业实践的高度抽象。怎样做、做什么能够使企业有最大的机会取得成功,哪些做法容易导致企业的失败,通常不是经济学和管理学能够给出的答案。我们从各种各样的企业发展案例,看到了成功与挫折,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注释了无情、抽象但又躲不开的“创造性破坏”。
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这个新征程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愈加紧迫。理论和政策研究者任重道远,站在创新和创业一线的企业家更需要先行先试。研究企业发展并从更加宏观的层面进行思考和总结,有助于把高质量发展理念落实在企业发展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