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读大湾区的经济学逻辑

解读大湾区的经济学逻辑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迄今我们已经看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开始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表现为中西部省份的工业投资领先增长,例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增长速度,中西部地区自2005年以来明显超过东部地区。其结果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相对加快,地区差距呈现缩小趋势。相应地,这一区域合作模式也是中国经济更加开放,获得新的动能,以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解读大湾区的经济学逻辑

经济学家把东亚经济体之间由于比较优势差异及变化而发生的产业转移概括为雁阵模式。对该模式,有三个要点需要强调,即如果从不同经济体或不同区域之间关系的角度观察经济发展的话,一是具有梯度性,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发展有先行者和赶超者,有领头雁和追随群;二是具有渐次性,经济体各自按照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变化定位发展模式;三是具有动态性,随着比较优势和其他条件变化,不同经济体的相对地位发生变化,原有发展模式也会改变。按照雁阵模式内在的逻辑而非表面现象,我们可以预期也确实看到,日本向“亚洲四小龙”以及后者向东盟国家和中国大陆进行产业转移的雁阵模式,在此时此地发生了形态变化。

首先,随着西部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效果的显现,并且由于这些地区相对而言仍然保持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尽管发生了制造业转移到其他国家的情况,产业转移也普遍地发生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国际间的雁阵模式变成了中国的国内版。迄今我们已经看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开始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表现为中西部省份的工业投资领先增长,例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增长速度,中西部地区自2005年以来明显超过东部地区。其结果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相对加快,地区差距呈现缩小趋势。

其次,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以及劳动力短缺现象渗透整个中国内地省份,进而各地工资水平进一步趋同,中国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比较优势终究会丧失,因而雁阵模式不可避免要回归其国际版,即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尚享有人口机会窗口的国家转移。“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应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共享实践所证明的有效经验,着眼于改善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互联互通,进行国际产能合作,通过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正是在培育着这个国际版雁阵模式。(www.xing528.com)

第三,正如贸易与合作并不仅仅以生产要素具有互补性为唯一前提,规模经济效应也曾对传统制造业的区位布局产生重要影响一样,更高水平的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应该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九个城市进行合作的经济学依据,也是提高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必然要求,我们可以称之为雁阵模式的规模经济版。相应地,这一区域合作模式也是中国经济更加开放,获得新的动能,以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