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渐进性特点著称,经济增长也具有区域上的梯度性特征。从区域对外开放来看,1979年在邓小平倡议下中央决定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确立了14个沿海地区开放城市,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为特区,1988年进一步扩大沿海地区开放,提出沿海地区开放经济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沿海地区获得迅速发展,把劳动力丰富的要素禀赋转化为产业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可见,梯度形成的增长点既是整体经济的动力源,也成为改革开放的示范中心和增长模式的辐射源。
中国被称为制造业中心,在很长时间里是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产品出口。这个产业地位及其形成,分别以两个与贸易相关的经济学理论为依据,即古典经济学开创的比较优势原理和新贸易经济学的规模经济原理。前者解释了为什么是中国具备条件成为新的制造业中心——有着丰富且具有必要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表现为比较优势;后者解释了为什么是沿海地区,而不是劳动力更加丰富的中部地区率先形成制造业中心——较好的交通运输及其他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配套能力,表现为规模经济。由此形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性和梯度特点。
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加快经济增长的梯度推进,在把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到中西部地区的同时,针对这些省份人力资本欠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以及对资源依赖性过强等制约经济发展速度的问题,从21世纪初开始,中央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随后又启动中部崛起战略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基础设施投资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大幅度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并落实在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上。这几个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实施的一系列建设项目,显著改善了中西部地区的交通状况、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人力资本水平,推动了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发育,显著改善了投资条件和发展环境。(www.xing528.com)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中国经济发展迎来了两个重要的转折点。第一,自2004年以来劳动力持续处于短缺状态,并导致普通劳动者工资的迅速上涨,从而使单位劳动成本上升;第二,2010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随后进入负增长阶段,人口抚养比由降转升,标志着人口因素全面转向不利于经济增长。这种转折点效应最先表现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提高从而制造业比较优势弱化,使得经济增长难以保持既往的速度。如果完全以以往的发展经验为依据,即遵循所谓的国际产业转移的雁阵模式,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下降,将导致产业大规模向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转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