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方面政策措施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优化经济治理方式的关键,可以通过实现发展目的与近期任务的统一,达到多种措施的协同和多重目标的统一。中国经济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一种任务的直接目标不同,实施的着力点也各异,如何使各项政策措施之间保持协同统一,归根结底要从我们的发展目的出发,即集中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要素投入为主的增长因素不再能够支撑以往的增长速度,一方面必须接受和适应新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必须转向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面临着新的难点需要突破,以及更大的风险需要未雨绸缪。
这方面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高质量发展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创造性破坏。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创造性破坏就是创新的同义词,是走向高质量发展所无法回避的。与此同时,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劳动力市场改善收入分配的职能和效应将会减弱;在增长模式从投入型转向创新型的过程中,生产率提高的源泉也从产业之间的资源重新配置转向经营主体之间的优胜劣汰;在更高的发展阶段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效应会大于互补效应;改革开放越是深入,人人获益而无人受损的帕累托改进空间越小,可能遇到的既得利益阻碍越多,也会出现一些劳动者群体的转型困境。这都要求政府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和再分配职能,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www.xing528.com)
随着中国经济迈向高收入阶段,增长速度下行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特点。如何判断和区分趋势性减速与周期性减速,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决策的一个难点。这里,确保民生是最根本的目标,由此出发有助于做出更科学的决策。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力市场信号如反映就业的指标,既是民生指标也是能够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指标,应该成为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主要决策依据。从长期趋势来观察,城镇调查失业率在5%左右时,意味着处于没有明显周期性的自然失业率水平。在此基准上,如果失业率出现小幅微升,恰好可以由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调予以应对,从而避免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
着眼民生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实现逆周期调节目标同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的统一。在高速增长阶段,每逢遭遇需求侧周期性冲击时,宏观经济政策往往着眼于刺激投资需求,特别是推出一揽子投资项目,以保证一定的增长速度,同时稳定就业和民生。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以项目投资为中心、政府主导的刺激方式日益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实际上,宏观政策实施部门和地方政府,既拿不出适当的投资项目,也不应该回到直接介入投资活动的传统模式上去。而直接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恰恰可以发挥中国超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稳定和扩张消费需求,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