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了2018年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左右,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这个数字概念的来龙去脉如何,表明什么样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呢?我们先来解释一下劳动者的几种劳动力市场状态、失业率的几个构成部分及其性质。
一般来说,潜在的劳动者(如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分别会处于就业、失业和退出劳动力市场三种状态。其中,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又分别由三种因素造成。第一是结构性因素。虽然这时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空缺岗位,但是由于寻职者的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者需要经过培训过程才能与岗位匹配,其间这些人则处于结构性失业状态。第二是摩擦性因素。同样,在存在着空缺岗位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传递不畅通和市场功能的局限,劳动者与岗位之间的衔接也有时间上的迟滞,其间这些人则处于摩擦性失业状态。由于这两种情形下的失业与宏观经济状况没有直接的关系,并且无论何时何地,或多或少总是存在的,因此两者合称自然失业。第三是周期性因素。由于宏观经济波动造成实际失业现象攀升到自然失业水平之上,就是岗位不足导致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利用情况下的周期性失业。
虽然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只是近年来开始陆续发布,根据相关数据进行估计,也可以大体了解该指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变化过程。2000年,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最高点即大约为7.6%,随后便逐年降低。2008年以来在经济增长没有大的起伏的情况下,调查失业率始终保持在5%左右。虽然2012年以来经济增长呈现平稳的下行趋势,但是,由于减速源于伴随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出现的潜在增长率降低,因而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总体是相符的,没有出现增长缺口。此外,城镇调查失业率在2018年各月份之间的变化,也同样是围绕5%左右这个幅度进行,因此,这个失业水平可以被看作是结构性因素和摩擦性因素造成的自然失业率。(www.xing528.com)
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充分就业状态不是指失业率为零,而是指失业率保持在自然失业率水平上,而与此对应的经济增长速度即为充分就业的增长率。从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采集的岗位供求信息,也可以为当前就业比较充分这个结论提供进一步印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发布的数字显示,截止到2018年12月份,劳动力市场上的岗位需求数仍然明显大于求职人数,求人倍率(即岗位需求数与求职人数之比)达到1.27,为有该数据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而且仍呈现走高的势头。从更直接的观察可见,当前劳动力市场上既存在着普遍的劳动力短缺,也不乏结构性和摩擦性就业困难。
不过,自然失业率并非注定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和采用相关促进就业政策予以降低。不过,自然失业率更重要的功能是,在尚未发生周期性失业现象的时候,宏观经济政策就要枕戈待旦,以自然失业率为基准点,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动态,一旦实际失业率超过自然失业水平,意味着经济增长偏离潜在增长率,便是宏观经济政策手段刀枪出鞘的时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