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挥资源优势的转变方向

发挥资源优势的转变方向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重要的实践历程和认识深化,就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中国工业化道路实现了从重工业优先发展到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的转变。随着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扭曲得到矫正、市场配置资源范围的扩大、经济主体的多元化,以及逐步扩大的对外开放,中国的工业化转向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的发展路径。

发挥资源优势的转变方向

实现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起步于贫穷落后的国家,经济建设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改变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在整个计划经济期间,党和国家都把这个任务放在重要的位置。例如,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条就是“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但是,在推进什么样的工业化、如何推进工业化的规律认识上,计划经济的理论没有给出正确的答案,计划经济的实践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工业化更加自觉地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实现了从认识到实践的重要转变,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实践成就,也形成了在一个后起国家推进工业化的发展经济学理念。

最重要的实践历程和认识深化,就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中国工业化道路实现了从重工业优先发展到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的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工业化战略就确定为重工业优先发展。当时,实施这一战略有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合理性。西方国家封锁形成诸多发展的瓶颈,必须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来打破。众所周知的例子是石油工业。作为一个不可或缺却被卡了脖子的战略性产业,自力更生实现石油自给自足,在当时的环境下既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不可不为的事情。与此类似的还有化学工业、电子工业、核工业和航天工业,正是由于赋予了更高的优先地位,才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

然而,全面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造成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在1952—1978年期间,轻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4%,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2.1%,重工业增长速度比轻工业快了44.2%。结果是重工业比重从35.5%大幅度提高到56.9%。这种结构失衡造成资源比较优势未能得到发挥、资源配置扭曲以及工业企业的低效率,也抑制了工资的提高,使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与生活必需品的严重短缺一道,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未得到改善。例如,在1957—1976年期间,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资金利税率,从34.6%降低到19.7%,同期工业企业职工平均货币工资由650元下降到585元。

另一个对发展规律的违背,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脱节。重工业具有资本密集度高的特征,因而该产业的优先发展,与劳动力丰富这一资源禀赋特点形成矛盾,非农产业就业岗位创造未能与工业比重提高相伴而生。并且,重工业发展的产业配套要求不明显,因而从产业布局的角度看,区域辐射功能未获充分发挥,都导致在工业化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化严重滞后。城镇化率在1960年19.7%的基础上,长达十年没有提高,直到1981年才恢复到起点水平。(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以来,从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似乎工业化率再没有回归到1978年的水平,但是这一时期的工业化更加健康并且符合发展规律。随着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扭曲得到矫正、市场配置资源范围的扩大、经济主体的多元化,以及逐步扩大的对外开放,中国的工业化转向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的发展路径。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率的下降,实际上是工业经济结构的一种调整,其间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矫正了畸重的产业结构。在90年代期间,轻重工业开始均衡发展。21世纪以来,随着资源比较优势的变化,以及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过程中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强,从产值增长速度来看重工业再次快于轻工业。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时期工业化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更快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一方面,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促进资源重新配置并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制造业发展把丰富的劳动力转化为资源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凭借自身资源禀赋立足全球产业链,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从1979年创立经济特区、20世纪80年代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到全方位对外开放,及至20世纪90年代,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做出努力,开始了全方位地拥抱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工业化也是对外开放的过程。通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扩大对外贸易等开放形式参加全球产业分工,中国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以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等地位,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