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的销售与加工是陕北农业方面的支柱型产业,然而,红枣产业在近年来却逐步走向低迷,严重影响到了农民产业脱贫的进程,成了当地政府与枣农急需解决的问题。
1.政策支持还不到位
虽然陕北各级政府针对扶持红枣产业发展的政策都较为完善,但是在深入了解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农户、合作社,企业以及市场方面,政策的欠缺以及执行效果的不力还是比较突出的。
(1)对种植户支持仍不足
对农户的政策偏向主要都是某些重点种植示范村,例如品质好的庄头村、乾坤湾,以及沿路边的村庄,对离人们视线较远的乡村几乎没有政策帮扶。这是地区环境引起的一个不公平政策导向,由此导致这些乡镇或者村庄任由疯枣树蔓延,农户逐渐放弃红枣种植,导致年收入低,难以维持家里生计,脱贫受阻。
(2)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在走访两个企业之后,我们发现企业现在急需政府帮助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另一方面是冷库补贴政策。尤其是冷库方面,对于红枣这种季节性强的农作物来说,采摘下来就需要及时地烘烤或者储冷保存,所以冷库方面的问题无论是企业还是村子都显得至关重要。
(3)对市场培育支持不到位
市场方面存在问题比较多,缺乏统一规模化的红枣农贸市场;市场上红枣的存在感较弱,没有突出作为当地特产这一地标属性;在景区这类外地人集中的地方,销售的红枣没有统一的质量认证,没有形成规格化的包装,没有良好的物流运输服务;在电子销售流行并成熟的现今社会,延川县的线上销售非常落后;政府未能打造对外销售团队,引导销售的作用差,仅仅以当地市场、当地市民为中心,导致延川县红枣的知名度低,在外地市场上,大有被新疆等其他产地的红枣替代之势头。
2.红枣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受红枣种植地有效供给不足的约束
(1)红枣种植地的产权问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管理法》,法律对农村土地的界定是农户不是土地的所有者,只是具有使用经营权,而土地的最终所有权是乡村集体代表国家掌握,乡村集体有权对土地进行处分。这种所有权、占有权、经营权的分离已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一些农村组织可能会利用行政手段,低价从农户那里收回土地然后以高价卖给想要规模化种植红枣的企业,从中赚取利润。同时由于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想要规模化种植红枣的企业需要挨家挨户地去谈判,增加了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
(2)红枣种植地的有效供给不足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比较强,虽然这几年农民外出打工数量增多,但外出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当农民失业时,种植红枣仍是农民的首选之计。所以,有的农民外出打工不经营管理红枣树,宁愿让红枣树荒芜也不愿意让给别人经营,这就会造成红枣种植地的有效供给不足。2016年清涧县双庙河乡前惠家河村、惠家塬村、贺家畔村、寨腰村、双庙河村、枣咀河村6个村子,总户籍人口2447人,常住人口仅有408人,而且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因为种植红枣给枣农带来的收入低并且不稳定,导致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枣林大面积撂荒。清涧县石盘乡现有红枣面积28366亩,撂荒面积就达20401亩。
3.红枣产业化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
(1)农户劳动力资源不足,受自然环境影响,种植积极性不高
主要劳动力转移直接导致红枣生产壮劳力不足,劳动者老龄化及受教育程度低,使红枣生产技术推广困难。当地红枣产业靠天吃饭情况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近10年来,由于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降水量逐年提高。每年9月中旬红枣进入成熟期,恰逢雨季,连续的阴雨天气使红枣出现大范围裂果、腐烂,减产严重,品质降低,直接影响产品销售,种植户收益减少,种植积极性减弱。另外,由于本地红枣市场被外地红枣占领,本地红枣大量滞销,种植户面对此现状,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过度依赖政府和中间商,缺乏主动联系销售商或企业的主动性。同时面对红枣销售不景气,甚至放弃对红枣种植的管理,出现大面积枣园荒废,导致红枣树病虫害传染严重,红枣产量低、枣品差,销售价格低或滞销,收益严重受损,形成恶性循环。
(2)专业农业合作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户参与红枣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率低。延川县政府通过政策优惠、财政补贴等形式大力提倡村集体成立红枣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代表性的是呼家塬村的峰源合作社。虽然已初见成效,但是依然有很多村子的农户对成立和加入合作社存在张望的态度。其原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一些种植户对红枣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认识有限,对政府的优惠政策了解不深入,抗风险意识低,担心合作组织的成立,将失去对土地的使用权,因此,拒绝成立和加入。第二,合作社内组织者能力有限,没能有效地利用各种媒介或手段宣传合作社成立的意义、运行模式以及会带来的收益。第三,合作社没有取得较明显的收益,无法用效益来促进合作社的宣传效应。这是影响农户入社意愿的重要因素。
二是合作社自身管理存在弊端。第一,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合作社的组织者大都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管理思想落后,组织比较松散。第二,从合作社的资金运转角度来讲,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限制和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大多数的合作社,资金一部分来自政府的支持,一部分来自入社农户的会费。个别的合作社是由发起人自己承担合作社成立费用,少数部分由政府补助。资金投入的不足,不仅增加合作社运行负担,同时限制其他业务的拓展,最终导致合作社发展较慢。(www.xing528.com)
(3)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力弱。陕北红枣企业整体上规模较小,加工能力不足,红枣利用率低。产品多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较少,停留在出卖干果和鲜果的初级阶段。另外,很多企业加工方式粗糙,技术力量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带动性强的大型龙头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加之,当地的加工企业由于没有充足的高品质产品源,纷纷外地购枣,有的企业还打算外迁,对延川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是企业管理方式传统。陕北红枣加工企业多为家族式企业,无职业经理人,难以做到科学管理,对企业规划已经发展都为被动适应市场发展,对新产品的开发不足,企业发展已经陷入了瓶颈。其原因一方面为传统的管理思想,不敢放权于应聘者;另一方面就是地理环境的影响使之难以留住人才。现阶段的企业领导者中,部分管理者有扩大企业规模意向的同时又安于现状,不敢涉足多变的市场。对新型管理方式有向往,又惧怕丢失自己多年的劳动成果。举例来看:锦春公司虽为延川最大的红枣加工企业,但除政府政策性的资金奖励外,在银行乐于放贷的情况下没有任何贷款用于扩大企业规模。
(4)红枣产业链各类经济主体风险和收益不对等
陕北红枣产业链涉及的环节多,利益主体比较复杂,利益分配不合理。红枣产业链除了农户和消费者之外,还有红枣的加工企业、红枣贩运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利益主体。在面对市场风险时,相对于产业链上的其他利益主体,农户和消费者面临的风险是最大的。红枣价钱高时,主要是由消费者承担绝大部分的费用;当红枣价钱低时,农户承担绝大部分的亏损。相比较而言,红枣的其他利益主体,即红枣加工企业、批发商、红枣贩运商、零售商的风险要小很多,不管市场波动多大仍可以获得利润,甚至利润更丰厚。近年来,虽然出现了企业与农户直接签订合同,分担农户的风险,但是数量很少,产业链利益主体之间基本上是互为独立,并没有建立“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联结机制。除此之外,农户还要承担自然风险,而产业链的其他利益主体基本不存在类似的风险。这种风险的不对称性加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非农业就业机会增加导致红枣种植的机会成本太大,长此以往,必将会严重打击农户种植红枣积极性,导致大量红枣种植户的退出。
4.红枣的加工量小,深加工发展不足
陕北的红枣加工属于初步加工,深加工不足。由于红枣的保鲜期短,上市期集中,鲜红枣市场就受到极大的时间制约,所以对于红枣深进行深加工以延长其产品产业链就成为延续红枣市场的关键所在。而产品精、深加工滞后恰恰是陕北红枣产品最薄弱的环节。目前,陕北红枣停留在鲜枣和干枣直接销售的阶段。延川县每年有庞大的红枣产量,但是配套的红枣深加工企业却寥寥无几,仅有的一两家也只是正处于探索成长阶段,深加工技术水平不高,所以这就造成了当地红枣销售的市场面过窄,在红枣罐头、红枣酒、红枣果饮等红枣深加工市场上难以获得进展,不能满足消费市多样化需求。不能有效地提高红枣产值、提高农民收入,等等这些都是影响红枣销售的主要制约条件。清涧县精加工企业主要有仙明科工贸公司、枣生堂公司、巨鹰公司、宏祥公司,但是加工量相对产量来说十分有限。这些企业加工能力很有限并不能带动全区红枣走出去。
加工企业初级加工品多,高级加工品少,高级加工品中高糖分的食品多,低糖分食品少,产品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深加工中优质的品牌少,知名度低很难有强的竞争力,地方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红枣产品的深加工开发工作薄弱。在红枣的储备方面,冷库和气调库数量很少,大量的枣农只能采取自然晾干的方式制干以及鲜枣低价出售,因此红枣的增值潜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一直以来,由于枣农忽视对红枣品牌建立,更多的是追求红枣的产量和短期的收入,不关注在品牌上的投资,导致红枣种类混杂,红枣新品种不能发挥作用,红枣的品质差,陕北红枣品牌效应不能凸显出来。近年,新疆楼兰的“楼兰”等品牌发展快、宣传力度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在一定的程度上冲击了陕北的红枣市场,对“巨鹰”“宏祥”“狗头枣”等本土品牌造成很大销售冲击,使陕北红枣的市场占有率降低,还存在着陕北红枣挂新疆品牌的现象。
陕北种植红枣的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红枣文化,但是红枣产业发展却很少和依托传统文化的红枣旅游业结合起来,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所以红枣文化没有给红枣产业提供平台,没有给红枣产业带来应有的经济效益。
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品牌,在面对国内外市场,内部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大多数枣农盲目种植,有的基地实行无公害种植,有的实行有机产品种植,造成红枣种植的良莠不齐。再加上没有统一规范的市场,严重影响了清涧县红枣品牌的形成,只有“巨鹰”“宏祥”“狗头枣”等少数品牌在全国范围打开销售市场,大多数红枣很难外销出去。
6.红枣市场营销手段不完善
(1)红枣的销售缺乏营销的渠道和平台,农户营销手段单一,每年滞销问题严重
一是由于交通和储藏水平落后,枣农一般在红枣销售环节和利益的分配中处于被动的局面。多数的枣农是种植面积少、规模小,红枣营销中参与的农户个体很多但各营销渠道组成成员比较分散,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多数的枣农不能及时地了解和掌握红枣市场的最新信息,销售中往往是由收购方决定,枣农很被动,很多时候会被恶意压价,不能分享销售中间环节的利益,存在着种植枣树还不如倒卖红枣谋取中间差价的现象,很大的打击了农民的种植信心。二是和发达地区相比,红枣合作社和红枣协会处于起步阶段,对红枣的销售发挥的作用很有限,不能帮助枣农形成批量销售。
(2)销售和生产、加工的有效结合度不高
枣农一般多以个体户为主,分散经营的方式使红枣的生产规模和生产量小,而且枣农信息闭塞,没有条件运用现代的技术保存红枣的质量,使得红枣的经营效益低下。而加工商面对大量的红枣原料,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很难判断红枣的质量以及稳定性,所以加工的产品很可能质量达不到客户的要求,企业可能会受到损失。如果产品的销售渠道不多,信息不广,市场的占有率低下,加工品的再生产很可能会受阻。所以,生产、加工、销售并没有有效地结合起来,没有拉动各个环节的发展,每个环节的发展都很困难。
(3)很多的红枣企业销售都是以传统销售为主,没有及时进行红枣产业的全面升级,导致企业发展受到限制。
在信息时代里,实体经济不能和现代热点紧密地结合起来难免会出现产业的发展速度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传统的销售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称,红枣的生产、加工、消费环节不能有效的连接在一起,个个环节中间商都会抽取利润,最终到消费者手中会出现价格偏高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