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逼人,常常用来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领导者在工作中遇到这种下属时,要镇定自若,面对下属的尖锐语气,不要急于开口,而是要寻找其语言中的漏洞,后发制人,一语中的。
有一位大姐在路上行走时,朝地上吐了一口痰。正好赶上这天刮风,不巧风就把这口痰刮到在路边坐着的一位小伙子的裤腿上。这位大姐一看,自己闯了祸,赶紧从包里拿出纸巾要给小伙子擦擦。令大家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小伙子非但不让这位大姐给自己擦,还一把揪住大姐的脖领子,让这位大姐把裤腿上的痰舔干净。大姐再三道歉,好话都说尽了,但是小伙子还是得理不饶人,无论怎么说都不同意,非得舔干净了才行。
再加上旁边有一些起哄的人,小伙子闹得是更凶了,非要大姐给他舔干净。后来,这位大姐实在忍无可忍了,就从包里拿出一把钱,大声说:“大伙听好了,谁能把他摆平了,这钱就归谁。”话音刚落,从人群中窜出两个壮汉,把小伙子狠狠地收拾了一顿。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一旦觉得自己有理,就会揪住对方的失误或者缺点,穷追猛打,直到对方乞求讨饶、举起白旗方才罢休。而这个小伙子就是一个典型的得理不饶人的人。人们经常会用“咄咄逼人”来形容这样的人,形容他们的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那么,领导者在日常交际中,也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种“咄咄逼人”的人。遇到这种人该怎么办呢?如何做才能摆脱难堪呢?被世人尊为“现代小说之父”的巴尔扎克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所有的力量,只是耐心加上时间的混合。所谓强者,是既有意志又能等待时机的人。”对付这种“咄咄逼人”的人就是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后发制人。
当然,也许人们听到最多的就是“抢占先机”“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类的话,但是遇到“咄咄逼人”的人时,“硬碰硬”只会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再加上这种人一般都是有备而来,或者对本身的条件估计得比较充分,有信心战胜他人。此时采用这种方法就不是上上之策了,而应该暂避其锋芒,静观其变,采用后发制人。
最初,不管对方的气势是如何凌人,也不管对方是如何霸道,都要耐心地听取对方的要求和理由,并不时向对方请教问题,好像有被对方说服的倾向,其实是在暗中作充分准备,积蓄力量,以便一击而中、一击而倒。《三国演义》中记载了杨修和张松论辩的一个故事,张松就用“后发制人”将杨修一举击溃。论辩的大致意思如下:
有一天,张松来到了曹操的营帐,碰见了杨修。张松知道,杨修是个口才出众、思维敏捷、能言善辩之人。据说口才很好的曹操都曾经被杨修说得哑口无言,最后只能甘拜下风。杨修也久闻张松的大名,但是杨修觉得自己口才出众,便从来不把别人看在眼里。于是,为了给张松一个下马威,杨修把张松请到了书房里。杨修开口就说道:“先生远道而来,辛苦了。”
张松说:“奉主公之命,即使赴汤蹈火,也不敢推辞。”
杨修又问:“蜀中的人才怎么样啊?”(www.xing528.com)
张松答道:“文人有司马相如那样的天资,武将有严君平那样的精英。三教九流中出类拔萃的,记也记不清,数也数不过来啊。”
杨修继续说道:“当今刘季玉手下,像你这样的人才还有几个?”
张松说:“能文能武、智勇双全、忠义慷慨之人,数以百计。像我这样的无才之辈,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杨修问:“那你现任什么职位啊?”
张松说:“说起来令人汗颜,滥竽充数,做了个伴驾的差事,十分不称职。斗胆问一下您在这里担当什么重要职务啊?”
杨修道:“现任丞相府主簿。”
张松说:“早就听闻你家中世代都是做大官的,你为什么不在朝中做丞相辅佐天子,却洋洋得意地做相府的一名小小官吏呢?”杨修听后不禁满脸通红。
由这场论辩可知,杨修在整个论辩的过程中,气势汹汹,咄咄逼人,一心想让张松难堪。而张松明确杨修的意图后,十分冷静,他始终在静中待动,终于等到了机会,一句反问的话,给予杨修致命的一击。“后发制人”这一招,足以显示张松高超的口才。
“后下手”不一定就失去了主动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还是一种优势。因为你可以在等待时机的过程中,根据对方的话语找寻他的破绽,及时、有针对性地调节自己的语言,以便在时机到来的时候一击即中,达到自己“后发制人”的目的。因此,领导一定要学会“后发制人”,以免在日常社交过程中,遇到咄咄逼人的人,使自己难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