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城乡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中国城乡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率持续快速增长,人口逐渐向城镇集聚,尤其在大中型城市中,发展速度最为明显。图6-11980—2010年中国城镇化率变化趋势(一)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资源环境胁迫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因为过快的城镇化速度给周围环境造成了较恶劣的影响。图6-22001—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生产总量另一方面,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紧密相关,也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环境的胁迫效应。

中国城乡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率持续快速增长,人口逐渐向城镇集聚,尤其在大中型城市中,发展速度最为明显。城镇人口在1978年为1.72亿,至2017年,我国城镇人口已经增至8.1347亿,城镇化率也提高到58.25%。当前我国正以城镇为主体展开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规划,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已经高于西方国家同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速度。英国约在90年之内实现了城镇化水平从26%到70%的提升;法国用110年的时间将城镇化水平从25.5%提高到71.7%;美国则耗费了大约120年的时间才将城镇化水平从25.7%提高到75.2%。以我国目前的城镇化速度,大约在50年之内就可以将城镇化水平从25%提高到70%。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城镇化速度明显要快得多,所耗费的时间也较少。

图6-1 1980—2010年中国城镇化率变化趋势

(一)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资源环境胁迫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因为过快的城镇化速度给周围环境造成了较恶劣的影响。首先,城镇化之后,城镇人口数量和密度增大,居民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消费结构较之前出现了一些变化。庞大的城市居民群体给城镇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空气、水污染较为严重。除此之外,噪声、交通拥堵、垃圾等也正在成为城镇发展的重大问题。其次,城镇化发展带动了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由此引起的资源耗费量越来越大,不断逼近资源承受能力的阈值。例如,企业因为大量使用煤和石油,使煤和石油的储存量急剧下降,并且将大量有毒气体排入大气,造成城镇空气质量越来越差。而由企业排出的工业废水及废物,不断污染着关系城镇居民健康水平的饮用水系统。最后,急剧扩张的城镇化规模挑战着城镇交通系统的承载能力,从而使得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拥挤的交通、数量庞大的汽车,让城市空气变得越来越差,让环境变得越来越吵,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城镇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伴随着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而来的,市政建设侵占了之前的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破坏了之前和谐的生态环境,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原来生活在森林、农田和草原中的各种生物被迫撤离,因此造成许多生物毁灭。生物种类的缺失打破了原本的生态平衡,给生态系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人类从自然资源汲取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源,城镇从自然资源获取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源。因此,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及开展一切发展活动的前提,没有自然资源就无从谈起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中,土地、水、能源是城镇发展所需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一个城镇是否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此城镇发展的前景和潜力。从全球来看,我国属于能源大国,拥有数量丰富、总量庞大的各种自然资源与能源。与此同时,我国也拥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人口数量。因此,从人均能源占有量来看,我国又属于能源匮乏的国家。目前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9%,水资源约占世界水资源的6%,石油占比更小,仅为1.8%,但我国人口数量占世界人口数量的22%。因此,实际上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危机,加之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长期低效率的开发造成了巨大的资源能源损耗,使得资源环境瓶颈日益突出。

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化的资源胁迫效应越来越明显。举例来说,城镇居民对水资源的耗费量是十分巨大的,这一方面加剧了淡水资源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城镇水质的污染。水是生命之源,目前城镇水危机正在逐渐成为约束城镇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耕地资源对我国来说,本来就属于极为紧张的自然资源,同时耕地资源又是人们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为人类提供各种食品及生产资料。在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不断地挤占、压缩耕地面积,使得两者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冲突和矛盾。另外,因为城镇化发展的需求,人们大量地消耗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稀缺资源,以此生产一些产量较低的人类生活生产消费品,最终导致矿产资源存量急剧下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目前我国拥有世界22%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城镇化程度越来越深入,我国对煤电油等资源的使用量逐渐加大,其中部分稀缺资源单纯依靠国内供应已经不能满足城镇化的需要,因此我国不得不转而通过进口途径寻求突破。然而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是依靠消耗自然资源来推动的(图6-2),能源生产量和能源消耗量均呈明显上涨趋势,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2.5亿吨标准煤,是2001年的2倍之多。利用率低是我国在能源消耗方面的一大弊端。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4%,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如何提升能源利用率,无疑将是未来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难题。

图6-2 2001—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生产总量

另一方面,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紧密相关,也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环境的胁迫效应。工业化带来了新的技术革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节约了很多劳动力的投入,这些闲余劳动力就要转向农业外的产业就业,而非农产业的集聚效应比较明显,所以城镇化的出现成为必然。而城镇是一个巨大的物质代谢系统,城镇化的加速使资源能源的消耗向城镇集中。为此,城市代谢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势必对环境造成污染。长期以来,全国80%以上的工业集中在城市。如图6-3所示,2000—2010年,城市工业烟尘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的比重均在75%以上。长江流域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的排放比重为75%和25%。我国城镇的工业发展,资本、资源和能源密集度都比较高,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很大压力。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尤其是工业污染的矛盾将愈发突出,从而反过来影响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生态环境成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主要约束

城镇建设的选址需要考虑周围生态环境的现状,如土地的地形地貌、水环境、土地环境、气候环境等。肥沃适宜的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城镇化过程中需要投入的建设与发展成本,并可以保持城镇化能够快速持续地发展。另外,舒适的自然环境还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质量。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城镇化过程采取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过程中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消耗了大量的稀缺资源和能源,导致目前的城镇化速度大大降低。生态环境已经成了约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图6-3 2000—2010年我国工业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比重(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盛来运.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第一,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造成企业生产效率越来越低。与此同时,为了改善所处的生态环境质量,企业不得不支付高额的费用。这一部分费用因为挤占了企业发展壮大所需的资金,因此使得企业的发展速度有所下降,最终阻碍了整体城镇化的速度。

第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了居民生活的健康和舒适程度,因此一些居民选择迁离城镇中心区而居住在生态环境尚未遭到严重破坏的城郊地区。这一效应违背了城镇化的发展方向,类似于经济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高素质居民被迫离开城镇中心区,同时带走了宝贵的资金和技术,使得城镇化发展出现延缓甚至倒退。

第三,生态环境恶劣带来的不良后果之一是各种自然资源越来越稀缺,其价格也越来越昂贵,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这导致城镇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成本大大提高,使得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降低,最终导致城镇化速度越来越低。除此之外,因为环境恶化而导致的灾害类事件也给城镇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第四,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2014年,徐学庆指出城乡生态关系是城乡在资源、环境及区位层面的存在状况和联系状态。他指出目前国内城市及农村中出现的主要生态失衡现象有:一是城市自身没有承担应该承担的污染排放治理成本,而是将这一成本分摊到了整个社会农民群体身上,侵害了农民自身所拥有的生态权益。二是盲目追求GDP,牺牲城市和农村的生存和生产环境,给未来生产和生活埋下隐患。三是轻视“三农”生态利益,政府将目光聚焦于城市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农村居民的生态利益。沈清基(2012)强调国内城市及农村在治理生态环境时态度大为不同,城乡在生态环境的结构、功能、质量等方面存在不平衡的状态及发展趋势。以生态学视角看,城乡是一个生态整体,共同构成了地球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冯周卓等,2013)。城市和农村之间所存在的生态环境质量差异越来越明显,这一状况已经引起相关领域内许多学者的关注。

其一,城乡生态系统破坏。城乡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王克勤等,2010),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原有地域结构的重新组合和配置,使得生态环境越来越不适于人类的生存及生产。而面对这一状况,人类相对滞后的应对措施无法使生态环境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因此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系统功能出现变化和障碍,生态系统无力保持完全的稳定,良性循环越来越不易实现。

其二,城乡资源配置不均。例如自然资源,众所周知,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我国的自然资源是非常贫乏甚至短缺的,并且自然资源的分布也是极其不平衡的。然而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自然资源利用不平衡现象越来越突出。城市的发展进程伴随着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污染,而随着社会经济步伐的推进,农村在消耗自然资源方面也越来越严重。仅2011年,我国农业用水总量为3743.6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1.3%;工业用水总量为1461.8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23.9%,仅为农业用水量的1/3[1]。

社会公共资源方面,城市和农村在占有量上存在巨大的差距,相比于城市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农村在这方面还存在严重的缺位,农村生态服务水平与质量也无法和城市之间进行比较。以公共卫生服务设施为例,2010年卫生技术人员乡村地区每千人拥有3人,城镇地区每千人拥有7人。乡村人均卫生费用为2315.48元,仅为城镇居民的1/4,农村卫生费用为4471.77亿元,乡村人口仅消耗不到1/3的卫生总费用。

其三,城乡环境污染。一方面,农村承担着城市对生态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后果与代价,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农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落后和粗糙的生产方式加重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程度,从而使得农村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例如,为了提升粮食产量,将大量的化肥农药投入农业生产之中,由此所造成的溶解于土壤之中的化肥、农药等,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三)现有城镇化道路是不可持续的

总而言之,由于城镇化使人口集中,而我国人多地少,大多数城市都偏重用地规模的外延扩展,土地利用低效;水资源紧张,有300多个城市属于缺水性城市,但水资源浪费严重,不少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超过20%;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先进国家高出2~3倍;废弃物污染,垃圾围城现象非常突出,成为严重的环境公害;大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给城镇居民身心健康带来威胁。

因此,过去30年在我国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土地、能源、水等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利用效率低的突出矛盾,使得我国部分城市已面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等各种问题,城镇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失序以及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和健康效应表明,过去30年的城镇化道路过程存在大量不符合生态文明的现象,是不可持续的城镇化模式。因此,原有城镇化道路必须改变,有序、健康和可持续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城镇化道路过程中规划、生产和消费等各个方面。“新型城镇化道路”不应继续过度关注数量和速度的快速增长,而应更加注重质的全面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