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态环境的内涵研究有诸多看法。许多环境学家对生态环境根据自己的理解界定其内涵。大部分环境学家认为,生态环境是由各种各样的生态因子组成的,生态因子是最基本的生态要素,其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比如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变异、分布等。那么人类生态环境就是所有影响人类生存、生活的因子。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王如松对生态环境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指出,生态环境是生命有机体所处的周围环境,其中生命有机体包括植物、动物、人类等,生命有机体以环境为基础展开生存和繁衍等各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与生命有机体产生相互作用的一切生态因子及生态关系,即是我们所说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为各种生命体提供生态服务,其健康与否关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人类社会的长久繁荣。生态环境中包含自然因子,也包含社会因子和经济因子,如政府的相关政策、体制,科学技术,群众行为。人们经常提到的生态环境其实是人类生态环境,主要是可以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周围环境。
与人类最密切的生态因子主要是大地、水、气、生物及矿物资源,所以,可以将人类生态环境概括为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以及矿物资源组成的生态系统。人既是生态环境的建设者、保护者,也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者、毁害者。生态资源是稀缺的,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有着约束,人类可以使用生态资源,但必须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内合理利用,如果人类的发展不按生态环境规律进行,其成就是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取得的,那么这样的成功将是短暂的;如果人类的发展是在充分尊重生态环境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取得的,那么其成果将是稳定、可持续的。(www.xing528.com)
具体来看,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应重点注意:一是从思想理念上,要遵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考虑在内,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二是从实现方式看,总目标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涉及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而不单单是资源环境工作。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在发展自身经济和社会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的发展状况,通过物质、精神和制度三方面的综合建设,努力打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一项短期的简易工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换来进步。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孤立的工程,它所涉及的门类有经济活动、文化科学、社会政治等各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展现出当代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是科学地遵循自然规律、真正地尊重自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时刻关注人类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在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活动,在此基础上建立节约环保型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