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为杜能和韦伯。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指出:在农业布局方面,主要是依靠自然条件来决定在什么地方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同时在农作物的经营方式上并不是越集中越好。一旦确定了农业活动量的最佳配置点,同时还要将运输因素考虑到其中。消费市场的远近决定了农作物的布局,据此,杜能将孤立国分为六个同心的农业圈层。
第一圈是自由农作区,第二圈是林业区,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第五圈是农作制区,第六圈是畜牧区。在这些圈子内,自由农作区是距离城市最近,其生产的是不易运输且容易腐烂的农作物。林业区主要生产的是木材,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燃料,为城市建筑装修等提供木料。谷物轮作区就是生产粮食,草田轮作区就是生产谷物和畜产品,农作制区就是一部分种黑麦、一部分种燕麦、一部分休闲,在放牧区内主要是畜牧业。
孤立国条件下杜能圈的前提条件是完全均质的,同时,考虑的因素也是很简单的,即使简单同样具备一定的价值引导。工业大多是在大城市内集中起来的,但是这样的方式并不是很好的体现,因此,杜能主要考虑生产的成本问题,将生产成本最小化作为生产布局中的最高标准。因此,工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是否接近人们消费的地方,同时还要接近原材料的产地。此外,城乡紧密结合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带动城乡一体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韦伯采用抽象分析法来构建工业区位论,具体做了三个阶段的分析:第一阶段,运输成本。当不考虑运输成本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时,由运费作为指向标设计工业区位的基本格局。第二阶段,劳动力成本。当需要共同考虑运费和劳动力成本时,所形成的最小费用区位。第三阶段,集聚指向。这一阶段主要考察集聚、分散因子对费用和劳动力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基本格局的影响。
关于古典区位论,主要从成本等经济因素进行研究企业空间布局的问题。古典区位论重视的是企业的经济因素,如在运输过程中的成本问题,材料价格问题、人员的劳动力成本问题以及在市场上需求情况等,在这些因素中,运输成本是古典区位论所共同重视的一个问题。
(二)近代区位理论
1933年,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泰勒在《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中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学说(Central Place Theory)。该书主要研究是否有决定城镇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克里斯泰勒在调查的过程中,大多采用实地调查取样的方式,通过演绎法来探讨中心地的空间发展以及空间秩序结构,他认为,城市中心就是最有效的空间结构,通过多级市场区的不断组合,进而形成了一种网络体系结构,即正六边形的网络结构体系。廖什也将最大利润区位论的市场描述为蜂窝状的正六边形“面”状市场,如图4-1所示。
图4-1 基于市场原则形成的中心地系统
城市是最中心的服务区域,具备了面向各个区域地的主要的功能,能够为居民和单位提供商品与服务,如进行批发零售、管理、金融、医疗、文化和娱乐等,根据提供服务的不同档次,城市间形成了一种有规律的边界清晰的关系。
廖什在1940年出版了《经济空间分布》,在该书中提出了市场区位理论,他将利益最大化作为出发点,在区位论的影响下,在市场中寻找能够为企业带来最大利益的区位。
市场区位论认为,市场利润决定了是否为最重要的区位,反对运输费用和劳动力工资的降低对区位优势的决定性作用,利润才是工业区位的关键因素,因此工业区位主要是由销售范围的大小决定,即需求量决定了市场区位,因而市场区位论被称为“最大需求理论”。(www.xing528.com)
廖什与克里斯泰勒的区位理论,都将该理论应用到生产领域,然后延伸到市场,使古典区位论得到新领域的发展,这样就能更科学、合理地对城市进行规划,为城市与农村的相互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
(三)现代区位理论
1.艾萨德的区位理论
艾萨德提出了系统的区域研究方法和理论,以部门为重点研究对象,综合对区域进行分析,借鉴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相切的原理,进而得出区域总体的空间分布模型,确定工厂的区位。然后又根据单个厂商的最佳区位模型,拓展出区域的综合模型,其中的综合部门大致包括生产制造业、商业流通业、交通运输业和生态环境等部门。
2.弗农(R.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Cycle Theory)
弗农于1966年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通过他的观点可以看出,产品的产生并不是由要素禀赋来决定的,而是要重视实践,重视创新。该理论提出工业产品都会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在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产品的技术密集程度会有所下降。
新产品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引入阶段、成长和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
(1)引入阶段。新产品创新国家在满足本国需求基础上,将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在该阶段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
(2)成长和成熟阶段。其他国家逐渐掌握生产技术,制造略有差别的产品,产品创新国逐渐丧失竞争优势,出口下降。在该阶段产品生产技术也已经成熟,市场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同时产品也开始向临近的城市进行转移。
(3)标准化阶段。随着技术发展和成熟,产品实现标准化,发展中国家以成本优势制造类似产品返销到产品创新国和其他市场。在该阶段产品沦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向落后区域转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