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吸取了世界各国在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从世界近代城镇化进程来看,早期实现城镇化的西方国家,也是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入手的。当时城市和乡村存在两个方面的差别,一方面,城市快速发展的工业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而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很低。另一方面,城市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农村主要是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这些国家通过推进城镇化,逐步消灭了这两个方面的差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覆盖了整个社会,城市和农村之间劳动生产率也基本拉平了。由此看来,他们已经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因此城市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并非所有国家都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城乡一体化。拉美一些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不仅没有克服城乡二元结构,反而扩大了城乡之间的差别,使二元结构的问题更加严重。除了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之外,这些国家又出现了新的城市二元结构,即在城市内由于贫富差距悬殊,形成了穷人区和富人区的对照和对立。在穷人区集聚着大量的失业和无业的居民,生活水平低下,犯罪率很高,成为影响城市安定的重要因素。城市二元结构来源于城乡二元结构,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当行为。所有这些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国情的最大特点之一,实现城乡一体化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949年以后,城乡之间政治对立关系改变了,同时,为彻底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做出了长期的努力,这种努力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社会制度两个方面。从社会制度方面来看,1949年后,在城市里没收了官僚资本,直接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但农村还是小农经济。20世纪50年代中期实现了农业合作化,1958年又实现了公社化。这样,城乡都实行的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从生产力方面来看,1958年开始的大搞农田水利建设运动,1964年开始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推行农业“八字宪法”,都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获得连年丰收。加上乡镇企业的崛起,乡村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两个时间段农民实际收入增长速度甚至超过城市居民。一个时间段是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农村包产到户的推行和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推动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另一个时间段是1994年至1997年,城市经济紧缩,而农村收入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和产量提升,得到了较快的增长。进入21世纪,国家一直强调要“以工补农,以城促乡”,2003年取消了农村的教育附加费。2003年到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以及其他大部分费用,消除了农民的税费负担。随之,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政府对农村的投入每年增加15%,再加上这期间大量农民工进城,农民收入增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有了巨大改变,但应该承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表现在:城乡之间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城乡居民之间在收入方面的差距并没有缩小,而是有所拉大,历史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在产品分配方面的不均等问题虽然基本解决,但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巨大差别仍然存在。面对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城乡之间在经济体制方面仍然存在着重大差别。城镇的经济主体已经能够比较好地和市场经济接轨,而农村以家庭为单元的超小规模的经营主体,不适应市场经济,不适应农业的要求现代化。无论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人口自由流动,还是城乡之间互联互促方面,都还存在许多障碍,这些都说明不仅广义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而且狭义的二元体制问题都依然存在。所以,实现城乡一体化,进一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应该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目标。
(三)强调城乡一体化是为了更加重视农业现代化,从而保障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在我们这样的传统农业大国,城镇化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顾了城镇,丢了农村。在谈论农业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城镇化过程将会导致农业的衰退,青壮年农业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劳动了,今后谁来种田?农村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能担负得起艰辛的种植粮食的任务吗?如果外出务工的男性劳动者在城里找到了比较稳定的工作后,把妻子和孩子都接到城镇去安家了,那么农村岂不变成“老人村”了?不得不承认,农民进城将给农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影响。但解决方案不是不搞城镇化,而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黄金机遇。(www.xing528.com)
1.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使得再用“人海战术”解决农业问题成为不可能,再停留在一家一户“小打小闹”的农业水平上成为不可能,传统农业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正是这种“逼上梁山”式的强烈的需求,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国家需要农业现代化,农民也需要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成为必然。
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得到了深入发展
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同时,资本、技术、人才也会流向农村,并在农村生产要素重组中发挥更大作用。新型的农村需要新型农业企业家能够吸纳和整合各种要素的经济组织将在农村获得空前的发展。这就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基础条件。
3.城镇化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必然带动农业现代化
城镇化吸收了农业的多余劳动力,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城镇工业的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术、设备和多种服务;城乡人口的增多,扩大了农产品消费的需求;城乡经济渠道畅通,必然扩大和扩展农产品的市场;城乡文化交流必然导致农民素质的提高,如此等等。总之,城乡结合,工农互促,不仅是靠政策,而且主要是靠新的机制,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比翼齐飞的局面就会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