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摸索河床:探讨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

摸索河床:探讨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早期提出摸着石头过河,那是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方法论。安徽、四川等地针对这个现象,做了调查研究和分析,制定了地方政策支持变革。这是第一个典型的摸着石头过河。第二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是民营经济。当时还没有“顶层设计”这个词,但已经有了这个内容。又过了十多年,应该是制定“十二五”的时候,正式提出来“加强顶层设计”,意思是改革不能互相打架,不能这里通了那里又不通,要有通盘考虑。

摸索河床:探讨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

从经验看,有过几个办法。改革开放早期提出摸着石头过河,那是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方法论。最早与农村改革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很多地方因农民常年贫困和吃不饱饭,在底层发生了包产到户。安徽、四川等地针对这个现象,做了调查研究和分析,制定了地方政策支持变革。然后,中央连发五个“1号文件”给予承认和肯定。这是第一个典型的摸着石头过河。

第二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是民营经济。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过去在公社体制下磨洋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往哪儿去?国家和集体办的企业可没有这么大的吸纳能力,于是民营经济提上日程。最早的民营经济也是从底下冒出来的,广东的陈志雄包鱼塘、芜湖的“傻子瓜子”,都涉及雇工经营。过去的理念对此完全不能接受,以为与社会主义水火不容。当时中央高层的看法也不一致,所以要多看一看,到1987年才给予政策上的承认。

改革进城之后,遇到的问题复杂了,牵一发动全身,所以大体在1986年的时候,开始对整个国民经济体制,包括物价、税收商业、进出口、财政体制等,考虑相互联系,准备综合性的总体改革方案,国家还专门设立综合改革方案办公室。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体制改革决定,就比较系统了,邓小平说他的印象是一部新的政治经济学。当时还没有“顶层设计”这个词,但已经有了这个内容。同时,系统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十三大前在中央直接领导下对此做了大量系统的调查研究,准备了方案,提交给十三大讨论通过。

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市场经济问题,涉及的体制面更为广泛,后来有了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50条,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提出要让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www.xing528.com)

又过了十多年,应该是制定“十二五”的时候,正式提出来“加强顶层设计”,意思是改革不能互相打架,不能这里通了那里又不通,要有通盘考虑。

这些经验都很有意义。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为什么几次通盘规划改革,还要一次次地再发动?究竟是原来的设计不全面,还是实施中遇到阻力就搁置了?现在看,改革目标的确定、方案的设计以及改革的实施,是互有联系的三个环节。目标要明确,不能摇来摇去;方案要系统和全面,考虑周详;实施则要看环境与时机,选好突破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