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很多人都知道,您年轻时下乡在完达山狩猎7年,当今的青年人可能没有那样的波折与传奇,但是也会面临着“蜗居”“蚁族”之类的困境,对于媒体所谓“失梦的一代”,您有什么期望或建议吗?
周其仁:理想与现实有距离,甚至有冲突,应该是哪一代人都会遇到的吧?不同的只是时代背景不一样,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具体内容也许有点不同。就我接触到的同学,还有我访问过的很多机构像阿里巴巴公司的那些年轻人,我可不认为他们是所谓“失梦的一代”。他们的梦,颜色远比我们当年的多姿多彩。我也看到很多年轻人,浪漫做梦,踏实做事,走他们自己的路,总结他们自己的经验教训,我就是真有建议也派不上用场的。
《中国青年》:作为“充满理想”的一代人怎么看可能更“注重物质”的新生代?
周其仁:怕不好做这样鲜明的对照。小时候我想要一本黄胄的画册,过了好长时间也没有得到,可失望了。也记得上中学时骑上了妈妈给买的新自行车,美得跟什么似的。那不也是很“注重物质”吗?(www.xing528.com)
当然,当年学雷锋运动如火如荼,我们的确心甘情愿地做过不少好人好事。而今天的青年志愿者也不比当年的差,汶川地震救灾中的那些故事,就是放到1965年也是响当当的。现在的问题,不是青年人有什么特别,而是转型社会遭遇的道德标准紊乱问题。据说有个代表团到欧洲某国家取经,借鉴如何防范法官腐败,不料人家说帮不上忙,因为多少年以来就没有发生过此类案子。我以为在那种情况下,再富裕也不用担心只注重物质的下一代。
《中国青年》:30年前,您和同龄人的困惑可能在于人生的选择相对单一,当今青年面临的问题是,选择多了,反而更迷茫了。
周其仁:那也许可以请他们从经济学的思维中吸取营养。我知道的经济学,从一个角度看,就是关于如何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对多个目标做出选择的学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