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产权的登堂入室和土地指标交易的激活,表明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机会正在来临,但能否抓住这个机会,不十分令人乐观。这里面的阻力,一是观念上对土地流转有根深蒂固的恐惧,二是既得利益太大了。这一次又会碰到什么样的阻力和困难?如果能够突破,动力在哪里?现在是建设用地转让权的改革,难度更大。如果改不动,就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僵局。除了市场推动之外,维护现行征地制度、政府当独家“地主”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了。
小产权的登堂入室和土地指标交易的激活,表明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机会正在来临,但能否抓住这个机会,不十分令人乐观。这里面的阻力,一是观念上对土地流转有根深蒂固的恐惧,二是既得利益太大了。
《南方周末》:建国以来,土地制度一直在进行或大或小的改革,一个基本的演进逻辑是逐渐放开使用权、收益权和流转权,但显然流转权的合法化难度最大。这一次又会碰到什么样的阻力和困难?如果能够突破,动力在哪里?
周其仁:土地改革的推进确实非常困难、缓慢。20世纪50年代末,就曾经出现过将农地承包给农民的制度,但农地的使用、收益、流转权,经过80年代全国包产到户的浪潮,中央发过五个“1号文件”,直到2002年国家才真正有一部农地承包法。前后加起来,46年时间过去了。
现在是建设用地转让权的改革,难度更大。能否抓住这个大机会,我没有那么乐观。(www.xing528.com)
这里面的阻力,一是观念上对土地流转有根深蒂固的恐惧,二是既得利益太大。如果改不动,就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僵局。
当然,也有巨大的动力。除了市场推动之外,维护现行征地制度、政府当独家“地主”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了。比如政府主导的拆迁,成本越来越高,逼着要考虑其他的招数。
最大的希望,还在于第一线的改革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