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最低工资上涨对性别就业差异的成本分析:基于歧视经济学理论

最低工资上涨对性别就业差异的成本分析:基于歧视经济学理论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低工资上涨导致就业性别差异扩大,或者说就业中歧视性地排斥某一性别的劳动力,致使其不能充分参与社会劳动,这种行为对整个社会将会产生不利影响,以下将基于歧视经济学理论进行论证。最低工资标准上涨导致平均劳动成本上涨从而引起一般劳动需求减少,进而引起男女就业下降或就业增长趋缓,这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调节行为,但是,如果存在人为的性别歧视性选择行为,将会对社会

最低工资上涨对性别就业差异的成本分析:基于歧视经济学理论

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歧视问题由来已久,并一直成为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主题之一。目前关于就业歧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有相同或相近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其自身的某些特征,如种族、性别、年龄以及宗教信仰等,而形成的的就业收入、就业前景、就业环境等方面的差别。Becker(1957)认为,歧视的根源是人类的偏好差异。[11]但市场中的就业歧视并非由单个因素导致,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从另一角度来看,就业歧视其实也是资源稀缺条件下的产物。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资源所有者为了获取自己的既得利益或实现利益最大化,必然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中个人行为与利益的结合,这将导致其为了获取既得利益或实现利益最大化而采取歧视行为。在Becker歧视理论的基础上,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早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多种歧视相互作用垄断模型(Thurrow,1969)[12]、拥挤假说(Bergmann,1971)[13]、双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Doringer,1971)[14]、统计性歧视理论(Phelps,1972)[15]等。这些研究对劳动力市场的歧视行为根源进行了总体描述:劳动力市场歧视产生的根源在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偏好只是歧视的外在表现而并非本质原因,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对信息的不完全掌握、信息来源的不对称以及搜寻成本不同,这将会导致职业分割或隔离,并进而产生就业歧视。

最低工资上涨导致就业性别差异扩大,或者说就业中歧视性地排斥某一性别的劳动力,致使其不能充分参与社会劳动,这种行为对整个社会将会产生不利影响,以下将基于歧视经济学理论进行论证。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关于就业性别差异的研究表明,劳动市场上存在着性别隔离倾向和性别主导倾向(类似于“老同学关系网”),表现在男性市场与女性市场的分割、男性主导职业和女性主导职业(如,Bergmann,1974[16];Brown等,1980[17];Miller,1987[18];Blau等,1988[19];Kidd等,1993[20],1996[21])。只要这种倾向没有强加性别歧视,对就业是没有实质性损害的,但是当歧视性行为存在时,对就业和社会是非常不利的。

Becker(1996)对含有歧视倾向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形成了歧视经济学理论[22]。该理论认为存在一部分有歧视倾向的人,甘愿因为偏见而放弃部分利益。关于就业歧视,雇主的效用追求是最大化利润和男性员工偏好,即

其中,U为雇主效用函数,p为利润,m为男性就业者的比例。该模型认为在工资率和生产率都相同的情况下,雇主仍然偏好选择男性劳动力,那么雇主将会为这种性别歧视而付出成本,并最终被无歧视偏好的企业挤出市场。以下将对这种歧视的代价进行分析。

为了分析方便,本书进行一些研究条件的简化,假定进行社会生产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基于上述分析,本书假设劳动市场上的性别隔离和性别主导导致一个社会被分割成两个独立的社会:男性社会和女性社会(当然这种假设显得有些极端,为了说明问题方便,本书简化处理)。假设两个社会为M和W,W全为女性,拥有A种劳动量L1,B种劳动量K1,两种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函数为f(L1,K1);M全为男性,拥有A种劳动量L2,B种劳动量K2,两种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函数为F(L2,K2)。且满足条件L1>L2,K1<K2。例如,A种劳动可以视为比较适合女性工作的劳动,B可以视为比较适合男性工作的劳动。

如果两个社会进行劳动交换,则W可以输出A种劳动的量为,在W内部可以使用的量为L1-,M可以输出B种劳动的量为,在M内部可以使用的量为K2-。现在假设W向M输出A种劳动量为

对W来说,在竞争性均衡位置,每种要素的收益等于其边际生产力,即:在竞争均衡时,要素输出或不输出两种情况下,其收益应该相等,则W得到的总收入为

同样地,M得到的总收入为

假设F与f均为一次齐次函数,且对W来说,输出A种劳动对整个社会是有利的,对于M来说,接受A种劳动对整个社会是有利的[23],即

如果两个社会之间不存在歧视或偏见,则劳动的交换对两个社会都有好处;对M社会向W社会输出B种劳动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假设M社会由于对W社会存在歧视,因而限制W社会向M输出A种劳动,则会减少W社会A种劳动的输出量,由式(5.8)和(5.9)可知,这会减少W社会的总收入,同样也会导致M社会的总收入减少,这种歧视行为对两个社会都不利。在同样的假设下,如果W社会对M社会存在歧视,也会导致M社会向W社会输入B种劳动的量减少,也会影响两个社会的总收入。在歧视性达到最强时,会导致两个社会之间处于封闭状态,双方互相输入的劳动量为0,此时对两个社会的不利达到最大程度。(www.xing528.com)

以下讨论歧视行为导致的两个社会总收入的相对变化。

,由于

则有

当F与f的表达形式相同时,若M社会对W社会不存在歧视,此时W向M输出的A种劳动的量LA应使得

记K2=εK1或L2+LA=ε(L1-LA)。由于假设F与f均为一次齐次函数,则∂f/∂对L和K为0齐次的,因此∂2 f/(∂LA)2对L和K为-1次齐次的,则

其中δ为任意非零常数。取L=L1-LA,K=K1,δ=ε,则

将式(5.14)代入式(5.11)得到

由此可得到,在M对W没有歧视时,若M的相对收入低于W与M的B种劳动量的比值(即W对M的B种劳动量的相对量),则M对W的轻微歧视行为将导致M的总收入降低百分比大于W的总收入,M对W歧视行为加剧势必大幅减少M的总收入(M减少的幅度远大于W)。

以上用一个简化的数学模型证明了一个社会对另一个社会存在歧视时,将会给两个社会都带来不利影响。在一定条件下,歧视不仅将对被歧视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更会给带有歧视倾向的社会带来更大的不利影响。

最低工资标准上涨对就业影响的结果之一,是对女性带来可能的挤出效应,这种挤出实际上是对女性输出劳动的一种排斥。最低工资标准上涨导致平均劳动成本上涨从而引起一般劳动需求减少,进而引起男女就业下降或就业增长趋缓,这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调节行为,但是,如果存在人为的性别歧视性选择行为,将会对社会带来更大的不利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