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就业性别差异状况的分析

我国就业性别差异状况的分析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就业差异的长期存在加剧了我国的就业结构矛盾,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的对就业结构的新需求。我国各地区和行业间存在着就业结构的差异,从就业的性别结构来说,男性和女性就业之间的差距长期存在。就业性别差异指男性和女性就业的相对变化。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变量能够反映就业性别差异的相对变化。本书用女性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来表达就业的性别差异,即。

我国就业性别差异状况的分析

生产和劳动力分布的不平衡是一个世界现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分布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过去的经济发展和劳动集聚状况,也是未来经济发展潜力和资源配置状况的反映。就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地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和劳动分工差异的存在,使得不同地域对劳动力存在不同的地域集聚效应和行业集中效应,同时,经济发展变化所带来的人口和生产分布状况的改变反过来又影响和决定着地域经济的发展。这种人口流动、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形成互动关系,从而在长期演进中形成地区和行业“马太效应”,使得地区和行业的就业差异被巩固甚至被进一步加强。

就我国来说,由于自然环境、历史原因、政策因素影响,就业差异长期存在:

(1)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就业差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形成我国特殊的就业群体——农民工,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存在巨大的差别。

(2)地区之间的就业差别。我国东、中、西部之间,南、北部之间,由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政策因素等的影响,形成了地区之间的就业差别,导致劳动力由中西部向东部流动,由北部向南部流动。

(3)劳动层次上的差别。我国虽然劳动力数量庞大,但长期以来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严重不足,而低素质、低生产效率劳动力又严重过剩,这在客观上形成了劳动层次上的差别。

我国就业差异的长期存在加剧了我国的就业结构矛盾,主要原因在于:

(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的对就业结构的新需求。长期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特别是第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份额过重,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经济结构升级要求产业结构迅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由此带来就业结构的转化,并产生就业结构矛盾。(www.xing528.com)

(2)我国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导致的对劳动力要求的提高。市场严酷的竞争促使现代企业由低效率生产向高效率生产转化、由粗放式小规模经营向集约式规模经营转移,这些都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导致就业结构出现新的矛盾。

(3)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力落后的择业理念导致的就业结构矛盾。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导致大量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重新择业,加上大量的失业人员,其择业观念与经济转型形成新的摩擦,由此导致就业结构矛盾。

我国各地区和行业间存在着就业结构的差异,从就业的性别结构来说,男性和女性就业之间的差距长期存在。具体来说,男性就业和女性就业在地域、行业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间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结构时,就意味着就业结构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甚至一定程度的劳动力错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就业结构与生产结构之间的不和谐可能会导致宝贵的人力资源浪费。同时,劳动力错配(产业部门之间的就业结构失衡)也会对全要素生产率带来明显的负效应(袁志刚等(2011)[1])。同样,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由于产业结构的要求,可能存在着对就业性别结构的特别需求,这就形成了就业的性别差异,当然,这种就业性别差异应该是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

就业性别差异指男性和女性就业的相对变化。在关于最低工资对性别差异的影响研究中,相当多的文献是把男性和女性研究割裂开来,用最低工资对就业数量的绝对变化来反映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虽然这种处理使得研究设计更直观、计量实证结果分析更简单,但是不能反映最低工资对不同性别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差异。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变量能够反映就业性别差异的相对变化。常见的就业性别差异表达方式较多,比如:

其中,M为男性就业人数,F为女性就业人数,T为总就业人数。但是实证研究中M-F或ln(M-F)的变化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比较模糊,用最低工资的变化来解释M-F或ln(M-F)的变化导致误差较大。由于两种表达方式之间只具有数学处理的区别而不存在本质差别,因而对这两种方式的选择对实证研究没有任何影响。本书用女性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来表达就业的性别差异,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