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禄劝县,很多苗族村地处深山之中,曾经森林茂密、植被完整、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护较好、动植物资源丰富,村民依山傍坡筑寨建村,在林边缓坡地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形成了山、林、地、人“天人合一”的村域生态环境。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由于“大跃进”和“大炼钢铁”运动,开始了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和伐木炼钢,导致大量森林被砍伐,生态环境开始遭到破坏。20世纪80年代初,又出现了新的一轮砍树毁林高潮,大量的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导致泥石流、塌方、干旱、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由于水土流失导致有限的耕地变得更加贫瘠,迫使村民不断开荒种地,进一步加剧了植被破坏,可供牛羊猪食用的饲草日益减少,饮用水源也不断枯竭,大部分村民生计重新陷入贫困境地。
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政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活动以及后续实行的“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使全县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较好地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山林里的鸟类不断增多,植被重新恢复,山林中的菌子也变多了;降水量明显增多,农作物产量也不断提高,村民们的收入也显著增长。村民们开始自觉地意识到要想长期的“靠山吃山”更要保护森林资源、爱护自然环境。要想使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必须要基于山、林、地、人“天人合一”的村域生态环境,重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案例6-2:开展生态恢复、保护工作。(www.xing528.com)
几年前,马鹿塘乡撒马基村委会松林坪村民小组气候干旱缺水严重,导致村民们生计发展面临很大问题。禄劝项目办在相关环保专家的协助下,经过多次调研以及与村民充分讨论,决定基于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开展生态恢复、保护项目,主要活动包括:恢复与完善用水基础设施(修复水沟、修复和新建水池、新建水窖等)、开展植树与森林保护、开展环保与节能改造(安装太阳能、推广试验节能灶、养猪技术培训)等。同时,经过民主讨论建立完善社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与奖励机制,例如,森林管护制度、沟渠维护管理制度、用水办法、垃圾处理公约等。每年组织村民开展节能环保、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评选奖励活动,以激励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美丽家园活动中。经过持续几年项目的实施,该村山林植被重新恢复,村民种植的农作物产量和每年7~8月份上山采集各种菌类的数量明显增加,经济收入不断提高。通过节能灶的成功改造以及养猪技术培训,不但大大节约了燃料,节省了上山砍柴的劳动支出,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降低了妇女的家庭劳动负担,提高了养猪经济效益。于是,村民们开始自觉地意识到要想长期“靠山吃山”,必须要保护森林资源、爱护生态环境;要想使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必须要基于山、林、地、人“天人合一”的村域生态环境,重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