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践行乐施会提出的“负责任的美好生活——为每一个人谋求最好的生活条件”的行动理念,乐施会通过认真总结扶贫项目实践、与相关项目合作伙伴以及与相关专家学者的探讨沟通,于2014年初提出的“留住乡村”项目构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村民生计持续发展
通过地方政府和乐施会等社会组织在贫困山区农村所开展的各项扶贫项目,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趋于合理,农民生计得到有效保障,逐步摆脱和有效解决了温饱问题。然而,由于受气候干旱等自然条件以及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贫困山区农村的农业生产还面临着诸如干旱缺水、技术落后、产业规模以及市场风险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农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今后的项目实施中要立足现有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计状况,通过充分发现和挖掘村落潜在的资源价值,并合理利用来自政府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外部资源和力量,发展具有村域特色的农业生产,进一步实现农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2.乡村文化自觉传承(www.xing528.com)
乐施会的项目官员通过对前期实施的扶贫项目的总结反思中认识到,虽然贫困村村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并逐步摆脱了“经济贫困”,但村民的受教育程度依然较低,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较为落后,个人卫生健康意识及村庄环境卫生意识较差,从而难以有效实现“精神脱贫”,制约和影响了村民们的“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全面发展。同时,由于大部分贫困村都位于山区,随着撤并行政村和村小撤并,导致村级文化教育事业严重滑坡。在许多山区村,小孩子自幼就要离开父母和家庭外出到乡镇中心小学寄宿制上学,不但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使乡村文化失去了传承载体和主体,例如禄劝县许多苗族村,除了少部分上过学的老年村民会写苗文或信仰基督教的村民在教堂里面学过苗文外,大部分中青年村民只会说苗语不会写苗文。而孩子们长年在学校读书,虽然会说苗语但已经用的少了,而且学校里面也主要是采用汉语教学,没有开展汉语和苗语双语教学,很多学生已经不会写苗文了。在许多苗族村寨中,村民们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甚至是本村的历史、村情、村落文化,包括每年一度很隆重的花山节、芦笙舞、斗牛舞等传统节日或传统习俗虽然乐在其中,但却根本不了解其民族文化的内涵,而且也大多数采取现代的形式开展活动了,从而导致民族文化正在迅速地衰落消失,村落文化不断呈现“荒漠化”。
同时,通过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实施扶贫项目发现,村民们质朴的情怀、重视天伦之乐的家庭观念、守望相助的村落共同体意识有效地保障了项目的成功实施,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弥足珍贵的,更是现代社会大众心目中那一份难以忘怀的浓浓的“乡愁”情结。因此,乐施会打算在“留住乡村” 项目中,通过在少数民族村采用参与式方法动员村民共同参与开展村史、村情、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挖掘整理工作,传承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既丰富村民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又激发村民们对民族文化和村落文化的认知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其对传承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觉。
近年来,随着各种以产业开发为主的开发式扶贫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虽然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在农业产业开发中也出现了许多生态性问题,如大量化肥、农药和薄膜的使用导致耕地板结、农业面源污染和农药残留等,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水资源短缺以及开荒种地破坏了森林植被等,从而加重了贫困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合理承载力,影响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局部地区干旱等生态环境问题,乐施会在2008—2009年度报告中提出了“负责任的美好生活——为每一个人谋求最好的生活条件”的行动目标,旨在将贫困地区的村民生计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融合起来。乐施会在贯彻落实这一行动目标中,积极探索在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中将村民的生计发展、村落文化传承以及生态保护作为不可或缺的要素纳入到村域发展的有机系统中,充分整合利用和综合考虑开展相关项目,以实现村民生计持续发展、文化自觉传承以及生态协调保护的综合发展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