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再造:新时代促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乡村再造:新时代促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为了适应2020年以后脱贫村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新形势需要,应该要通过留住乡村,探索以脱贫村的乡村文化重塑和村落共同体再造为载体,构建乡村价值再造与乡村振兴的共融共享共建机制,有效促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乡村再造:新时代促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数千年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世代先民长期的农耕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村落共同体,创造、积淀和传承了绵延不绝的乡村文化,绘就了多姿多彩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历史画卷。传统村落也越来越呈现出集聚“惠及苍生”的农业生产价值、“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村落共同体的生活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与教化价值等综合多元化价值。[8]因此,村落是人们开展农耕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元,千千万万个村落是衍生和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和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促使传统农村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急剧变迁和转型,传统农业被大规模的工业化和现代农业所替代,农村经济发展边缘化导致乡村文化边缘化及乡村文化本身的虚化,从而导致传统农耕文明失去根基。大量中青年农民进城务工、大批村庄的撤并以及大量农村学校的撤点并校,导致大量“空心村”的出现以及“村改居” 的农村社区或拆迁、移民安置的集聚区的产生,由此乡村文化传承失去了最中坚的骨干力量、最新鲜的血液,使得原本依托村落而世代传承的悠久的乡村文化正面临着断裂和“失根”之痛,动摇着中华优秀文化的根基和传承创新载体。[9]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重塑村落共同体,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依托乡村社会原有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10],充分挖掘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传统乡村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重构乡村文化[11],重塑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为整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内在精神动力。

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2012—2018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近8000万,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以上。2018年脱贫攻坚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年度任务全面完成,预计全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280个左右贫困县脱贫摘帽,完成28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连续6年超额完成千万减贫任务。[12]随着越来越多的贫困村逐步脱贫出列,脱贫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基层组织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以及村民生产技能逐步提高,村落后发发展优势逐渐显现,从而为从精准扶贫迈向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指出,要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相互促进。……注重扶志扶智,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13]学界也开始关注2020年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摘帽后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以及脱贫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李小云认为,脱贫摘帽重在不返贫,[14]需要加大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扶贫开发与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以及发育新的综合性贫困治理机制和贫困治理结构。[15]朱启臻提出,要通过柔性扶贫的理念与策略,沿着乡村固有价值系统安排扶贫项目,使外来项目融入村落体系,促进原有乡村结构体系的更新升级,以提高扶贫实践的有效性。[16]左停认为,考虑到现在剩余和深度贫困人口的地理分布和经济社会特点,脱贫攻坚过程中要遵从持续性和内源性的发展理念,减少对外部资源的直接依赖,更多地发挥乡土资源和知识体系对于减贫的作用。[17]同时,随着精准扶贫战略中“扶志扶智”政策的提出,关于文化扶贫[18]的研究重新成为热点,既有研究成果多从贫困文化的负功能出发,强调对贫困人群的智力扶贫、素质扶贫、教育扶贫以及公共文化扶贫等[19],忽视了从贫困文化的正功能视角探索文化扶贫的有效性[20]。因此,为了适应2020年以后脱贫村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新形势需要,应该要通过留住乡村,探索以脱贫村的乡村文化重塑和村落共同体再造为载体,构建乡村价值再造与乡村振兴的共融共享共建机制,有效促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注释】

[1]张为民.脱贫步伐加快,扶贫成效显著,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510/t20151016_1257098.html.

[2]汪三贵.在发展中战胜贫困——对中国30年大规模减贫经验的总结与评价[J].管理世界,2008(11):78.

[3]曾伟.习近平的“扶贫观”: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17/c1001-25854660.html.

[4]习近平: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6/19/c_1115674737.htm.

[5]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politics.gmw.cn/2015-11/28/content_17892670.htm.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0/29/c_1116983078.htm

[7]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8/19/content_5314959.htm.

[8]鲁可荣,胡凤娇.传统村落的综合多元性价值解析及其活态传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2):115-122.(www.xing528.com)

[9]鲁可荣,金菁.基于文化自觉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路径分析——以月山村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6.

[10]李军明,向轼.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重构[J].广西民族研究,2018(5):95.

[11]吴庆华,王美喆.文化再造: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抉择[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8(5):76.

[12]刘永富:预计全国连续6年超额完成千万减贫任务[EB/OL].http://www.cpad.gov.cn/art/2018/12/29/art_624_92583.html.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https://news.china.com/news100/11038989/20180927/34018349_all.html#page_2.

[14]李小云.脱贫摘帽重在不返贫[N].人民日报,2018-08-26,第005版.

[15]李小云,许汉泽.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若干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1):62-66.

[16]朱启臻.“柔性扶贫”理念的精准扶贫[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26-129.

[17]左停.乡土资源、知识体系与精准脱贫的内源扶贫机制[J].改革,2017(10):61-64.

[18]文化扶贫最早是由辛秋水研究员提出并组织实施的一种扶贫实践。1987年他在对安徽省岳西县莲云乡的调查中发现,物质贫困制约了文化发展,文化贫困又制约了经济发展,因此,贫困的根源在于人,扶贫主要是对人实施“扶智、扶文”,即“文化扶贫”。并于1988年在该乡开展了为期8年文化扶贫的实验。参见辛秋水.来自莲云乡文化扶贫的报告[J].江淮论坛,1996(6):84-89.

[19]饶世权,鞠廷英.从文化扶贫到文化精准扶贫:近三十年来我国文化扶贫研究述评[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46-55.

[20]方清云.贫困文化理论对文化扶贫的启示及对策建议[J].广西民族研究,2012(4):158-1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