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形势下的中国农村扶贫战略与部署

新形势下的中国农村扶贫战略与部署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高度重视减贫工作。这些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行动有效地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减贫事业的发展。据统计,按照现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7亿人,从1978年的7.7亿元减少到2014年的7017万人。[2]尽管如此,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下,中国农村扶贫形势依然严峻。[6]精准扶贫要与国家发展战略一致。

新形势下的中国农村扶贫战略与部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高度重视减贫工作。1949—1978年,中国虽然没有专门的扶贫政策,但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也为中国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的扶贫行动。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这些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行动有效地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减贫事业的发展。据统计,按照现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2010年不变价,人均纯收入2300元/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7亿人,从1978年的7.7亿元减少到2014年的7017万人。[1]中国的大规模减贫对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尽管如此,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下,中国农村扶贫形势依然严峻。中西部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人口规模仍然较大,尤其是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减贫难度大,脱贫成本高。扶贫开发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3]随之,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出台《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对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重点工作和总体布局等方面都做了详尽规制,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开始进入实践阶段。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对精准扶贫进行进一步阐释,提出要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要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4]

精准扶贫战略的核心在于精准化。精准扶贫是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其基本内涵是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实现扶贫资源优化配置,扶贫瞄准到村到户。精准识别是基础,而精准帮扶是关键。在精准帮扶方面,分类施策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原则,即要根据不同的贫困地区、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不同阶段的贫困原因和实际需求采取相应的扶贫措施和方案,不断创新精准扶贫的模式和路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27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要实施易地搬迁,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加大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要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要对贫困人口倾斜。[5]

精准脱贫是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6](www.xing528.com)

精准扶贫要与国家发展战略一致。新时期精准扶贫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扶贫瞄准机制,精准瞄准贫困人群发展需求,实施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2015年11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强化政府责任,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鼓励先富帮后富,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

精准扶贫要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2018年6月1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大扶贫工作格局,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着力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切实提高贫困人口获得感,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7]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主要任务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关支持政策要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

精准扶贫要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的关系,强化脱贫光荣导向,更加注重培养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更加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加强教育引导,开展扶志教育活动,创办脱贫攻坚“农民夜校”“讲习所”等,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防止政策养懒汉、助长不劳而获和“等靠要”等不良习气。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动员更多贫困群众投工投劳。鼓励各地总结推广脱贫典型,宣传表彰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贫困群众。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选树一批文明村镇和星级文明户,推广“星级评比”等做法,引导贫困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加强对高额彩礼、薄养厚葬、子女不赡养老人等问题的专项治理。深入推进文化扶贫工作,提升贫困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把扶贫领域诚信纳入国家信用监管体系,将不履行赡养义务、虚报冒领扶贫资金、严重违反公序良俗等行为人列入失信人员名单。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