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国务院发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并列出592个“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扶持的重点贫困县。楚雄州双柏县因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生态失调、经济发展缓慢、文化教育落后、人畜饮水困难、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等原因,被列入国家级重点贫困县。
1.农村扶贫开发实践及成效
2000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双柏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的中心工作和重要任务来抓。根据中央和云南省、楚雄州的扶贫政策精神和工作部署,双柏县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标准、区别对待、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将整乡(村)推进与区域发展、连片开发相结合,将农村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整合各类资源,集中资金连片开发,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的扶贫开发进程。扶贫规划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扶持养羊、养猪示范户以及发展冬桃、茶叶、蚕桑、核桃、冬早蔬菜等产业,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使贫困农户有了稳定的收入,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然而,双柏县脱贫攻坚工作依然艰巨。按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扶贫标准,2010年双柏县有贫困人口10.02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0.7%。全县还有187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542个村民小组饮水困难,还有62636人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有2个自然村不通电,有40个村民小组不通电话,有62个村民小组广播电视信号接收效果不好,有32000人住房困难。[3]
2.新时代精准扶贫实践及成效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扶贫思想,中国农村扶贫进入“精准扶贫”阶段。为了适应农村扶贫工作的新形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战略和省州精准扶贫会议精神,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双柏县聚焦贫困人口,按照“对象精准、内容精准、目标精准、措施精准、考评精准”的原则,围绕着“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加大投资力度、层层压实责任、精准施策帮扶,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www.xing528.com)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确定帮扶对策,实施动态管理。据2014年建档立卡统计数据,双柏县共有2个贫困乡镇、22个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847户25413人。按照“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双柏县精心规划和制订了“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方案。同时,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一补齐短板,扶贫对象的就学、就医、饮水、出行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脱贫攻坚机制日益完善,产业发展助农增收、助农脱贫的效应逐步显现。经过两次贫困对象动态管理,2017年末,双柏县实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766户24077人,其中:已脱贫5098户18881人;未脱贫1668户5196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1.56%降至2017年底的4.48%。[4]
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在发挥政府主体和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沪滇协作扶贫等扶贫模式,促进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联动,打造社会大扶贫格局。多部门参与脱贫攻坚,补齐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电力等脱贫退出基础的“短板”,一大批事关全县民生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得以实施,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开展就业和劳动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按照“农村贫困劳动力100%参加劳动就业培训、一户贫困户至少有一个劳动力参加培训”的要求,共组织农村劳动力开展各类培训8579人次(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256人),全县新增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3560人次(其中转移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560人),实现外出务工收入1690万元。
脱贫攻坚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推进。深入开展国家自然保护区专项行动,全面落实中央和省环保督察问题反馈的整改要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率先在全州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切实保护耕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30.7万亩。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落实县乡村三级河长420名。水土保持、河道治理、土地整理等项目加快实施,新增耕地45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9平方公里。实施天保工程森林管护487.2万亩、退耕还林4万亩,低效林改造5000亩,植树造林145.4万株。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了生态护林员336人,河道管理员295人,地质灾害监测员122人,村级保洁员308人。[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