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施会与保山市扶贫部门的合作扶贫始于1998年,30年累计向边远、贫困山区投入资金达1400多万元,开展合作项目60多个,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救灾救助、学校建设、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技能培训、产业发展等方面。
在不同的时期,乐施会与保山市扶贫部门开展不同内容的合作扶贫项目。1998年至2010年,主要围绕赈灾救灾开展合作项目。该阶段乐施会在隆阳区、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等县区实施一系列赈灾援助项目,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发放救灾物资、重建小学、重建民房、恢复重建农田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工程、技术培训等。2011—2012年,开展以社区综合发展项目为主的合作扶贫项目,该阶段乐施会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在隆阳区西邑乡吴山村、昌宁县漭水镇联福村字家坡和后大山村民小组,开展社区综合发展项目,主要实施种植业、养殖业、生产道路、村内道路硬化、人畜饮水、沼气、提水站工程、劳动力技能培训等。
2013—2018年,乐施会与保山市隆阳区、昌宁县、龙陵县扶贫部门合作开展CDD项目试点,共开展三轮。2013—2016年,开展了两轮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乐施会投入资金32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160万元,在隆阳区瓦渡乡打坪村、丙麻乡阿贡田村,昌宁县卡斯镇兰山村,漭水镇沿江村开展,主要实施村组生产道路、人畜饮水、小水窖等工程建设。2017—2018年继续开展以社区主导型发展与参与式扶贫管理机制创新云南试点项目为主的合作扶贫。乐施会投入资金237.3万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165万元,支持隆阳区瓦房乡四棵树村民小组贫困户民房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芒宽乡勐林村新寨村民小组农地灌溉系统及生产道路建设,瓦马彝族白族乡新民村禾花树、洼子田村民小组村内道路建设;昌宁县卡斯镇毛寨社区综合发展项目、兰山社区道路建设、漭水镇翠花社区大平坦村民小组人畜饮水工程;龙陵县碧寨乡中寨村、油竹坡、大羊场、小水路三个村民小组的道路建设。经过五年多的项目实践,项目社区在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升、社区自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通过CDD项目的实施,改善了社区生产生活条件,满足了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
CDD项目社区的选择从贫困县到贫困乡镇,再到贫困行政村,而后在行政村内部通过自然村之间的项目申请和竞争性筛选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保证了扶贫对象和扶贫项目的精准性。项目社区村民结合实际自主筛选项目,项目所解决的社区问题大多是原来给村民带来很大不便的难题。社区村民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项目内容,改善了社区生产生活条件,满足了社区多元化的现实需求。
通过昌宁县卡斯镇的实地调研发现,很多项目社区在开展CDD项目前,其道路、人畜饮水、灌溉用水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生产生活用水、农家肥等生产生活资料都要依靠“人背马驮”,小型的农业生产机械也需要人工搬运到农地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劳力成本。针对基础设施不足问题,村民在确定项目内容时更多地选择小型基础设施项目,这有效解决了社区中小而难的问题,改善了社区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卡斯镇兰山社区在2013—2017年共开展了三轮CDD项目,覆盖11个村民小组,实施了14个项目,主要涉及修建或者拓宽进村道路和机耕道、架设水管、挖水沟、修砌涵洞和挡墙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见表3-6)。
表3-6 2013—2017年兰山社区CDD项目一览表
续表
这些小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改善了项目社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村民出行与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运输难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劳力。
访谈案例3-23:张书记(兰山村支部书记)。
CDD项目进村后,村里道路得到了改善,节省了时间和劳力。以前村里的路不好走,什么东西都需要人背马驮。CDD项目之后,肥料都可以用车运,能及时运到地里,能节省不少的成本和劳力。原来耕地的机器,我们叫这种机器叫“气死牛”,都要好几个人抬到地里面去,用完之后再抬出来。现在不需要了,机器可以直接用车子运到地里。
新开或拓宽路面、修筑必要的挡墙和排水沟、铺设砂石,改善了路面状况,也改变了原来靠“人背马驮”和“公鸡车”(独轮车)运输肥料等生产资料和收获的玉米烟叶等农产品的耗时耗力运输困难状况。现在即便是没有劳动力在家的老人家庭,也不用为春耕和收获时的运输问题发愁了。这既节省了金钱,又节省了时间和劳动力。
2.运用“参与式”手法,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社区自我发展能力
在CDD项目实践中,“参与式”的工作手法贯穿始终,在项目的申报、策划、立项、管理、执行、监督以及项目成果的后续管理等实践过程的各个环节,都非常重视村民的参与性,这有利于转变村民的“等、靠、要”思想,有利于调动村民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村民对项目的拥有感和获得感,提升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引导村民积极参与项目申报与竞争性评审,提升村民表达现实需求的能力和主动性。CDD项目依托县乡政府扶贫部门工作人员以及行政村村级组织对项目村村民进行政策宣传和信息发布,同时就CDD项目操作规则、项目规划、预算以及实施方案等内容进行培训。在信息充分沟通基础上,各村民小组项目管理小组组织召开村民大会,提出急需解决的问题,对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所需要的资源和社区自己的能力(包括资金、劳力和技术)以及外部可以获得的支持资源进行分析评估,选取亟待解决又切合社区实际需要的项目作为申报项目。组织社区人员和技术力量进行相应的方案设计和预算,根据设计方案作出资金和其他资源筹措方案,并考虑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事先设计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社区制度)。各村民小组参与行政村层面的竞争性评审,以争取获得项目资助。同时,各村民小组选择村民代表组成区项目评审委员会,对各自然村申报的项目方案进行评审,以打分的方式,按顺序确定入选项目。在整个过程中,村民代表既是评审员又是申报员(不参与评审本村小组的项目)。不论村庄大小,均是2名代表参与评审,从程序上确保各社区参与的公平性。通过当场打分当场公布的方式的决定项目是否通过,以保证评审的公开透明和公正。通过参与项目的申报与评审,村民表达自身需求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也激发了村民表达自身需求的主动性,节省了项目招投标的成本。
访谈案例3-24:陆文波(乐施会项目干事)。
CDD项目刚进入村的时候,村民们对CDD的做法还不习惯。当时开会的时候,我们要求大家自己申请项目,自己评审。大家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小组长就说:“直接让村委会说就好了,指定给哪个组就让那个组来做。”虽然不习惯新的做法,但是各个村民小组都分析本村存在的问题,找出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根据会议要求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进行设计预算,自己能做什么,需要外界的支持是什么?需要支持的资金多少?拿出自己的竞争方案。有个小组长所在的组在第一轮没有申请到项目,第二轮申请到了修水的项目。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高。在修水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们还在路边上留了水管。我们问水管设在路边是干啥呢?他们说:“路上有车过的时候,可以用来加水。”
访谈案例3-25:赵组长(毛寨村坡脚村民小组组长,45岁)。
通过做CDD项目,管理小组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提高。项目实施以前,不是说大家的素质不高,而是有些东西意识不到。开展项目之后,通过召开各种会让村民都参与进来,村民们不仅能学到很多东西,而且变化很大。申报项目的时候,都是需要村民一起讨论确定的。当项目评审时,我们还要上台演讲,介绍项目讨论的情况。
村民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实践,既节省了项目成本,又提升了村民参与社区发展实践的技术和能力,充分发挥了村民的主体性作用。CDD项目大部分是修建道路、人畜饮水和农田水利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村民通过投工投劳参与到具体的项目实践中,并将投工投劳情况记录在册。如卡斯镇毛寨村芭蕉林村民小组在2014年3月3日浇筑水泥路面的出义务工人数为13人;2017年2月9日挖地基的出义务工人数为7人。村民的积极参与,一方面节省了引入外部工程队伍实施项目的成本,可以将更多的项目资金产生直接的实际效益;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村民可以向外部技术人员学习到开展项目实践的技术和方法(如支砌挡墙、架模板等),提升社区的自我发展规划、组织管理和实践能力。有管理小组成员也表示:“通过组织规划方案、询价谈判等整个过程,如果再有类似的工程要做,觉得自己都可以当个小包工头了。”村民的参与可以有效地避免项目实践的利益纠纷,即使面对利益纠葛时,也可以通过本土化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化解,避免激化矛盾。同时,村民广泛参与项目实践和项目成果的后续管理,能够培育他们对项目的拥有感和获得感,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社区发展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在社区发展实践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访谈案例3-26:杨副镇长(卡斯镇)。
CDD项目申报的程序是非常规范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群众的自发性和积极性都非常高,而且节省了很多的成本,因为全是村民参与,就省去了招投标等方面的成本,能让更多的钱用在项目实施上,能做更多的事。群众投工投劳,自己找机械,又降低了很多成本。另外,还不需要交管理费。总的算下来,至少能够节省30%~40%的成本,群众受益更多。项目实施限制比较宽松,群众自决,与群众生活结合得比较紧密,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非常高。项目实施的时候,村民都比较支持,大家都知道这是帮忙修路,也不会去找麻烦,要不然不给他们修路了,受损失的是他们自己。按手印的村民也没出现反悔的。CDD项目实施过程中受损失的村民也不会去要求补偿。村民也不希望继续走泥巴路,走泥巴路都走怕了。“要致富先修路”嘛。但是政府主导的一些项目在村里实施时,如果村民受损失,很多情况下会找政府问题,这些和CDD项目是不一样的。CDD项目村民都能够参与进来,积极性都很高。修路过程当中涉及的问题都是在小组内自己解决的,自己商量。小矛盾、小问题也在能在社区内部消化解决,社区更加协调融洽。
访谈案例3-27:陆文波(乐施会项目干事)。
随着项目的推进,村民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高。有一次去村里做项目,有一位60多岁的老头说他这次一定要表示一下,要做义务工。因为年龄大了,我们都不让他去做,但是他还是去背砂子。做完项目后,到村子里回访,有村民就说,以前都是用“公鸡车”,现在都不用了,都是用拖拉机。在做项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占地、砍树等情况。这些事情各个村里都是有自己的解决办法的,都是会考虑最大限度地减少村民的损失。沿江村做CDD项目的时候,有农户家因要被挖掉十几棵核桃树,就用挖掘机把树坑挖开,然后把核桃树挖出来移栽到别的地方。有的村在修路过程中,农户的核桃树被占了,那就减少该农户的投工投劳数量以弥补所受到的损失。兰山社区摩老镫组的一户农户不让公路从自己的地方走,所以修路的时候就把这户人家空出来了,到现在也没有修。这样的话,吃亏的还是这一户。后来这户人家又来找,但是路已经修完了。后来这个组有开展项目的时候,他们组在开始前就明确说要先把问题讨论清楚之后再开展项目。有小组的农户不愿意占自家的地,管理小组就提着酒去喝,边喝边说明情况,喝完酒后便同意了,就签字按手印。组内的事情,组内是完全可以解决的,都有自己的办法。隆阳区妇联有个修路项目,当时项目涉及5户,有一户人家就是不让过,不同意。因为这个项目有900米路段要过一条河和一个山崖。最后没办法就给这户人家补贴几万块钱。几家农户筹资,每户9000多元。我们听到不可思议,按照我们项目的预算,农户是不可能集资这么多钱的。后来,他们告诉我们说,他们自己凑钱买地修路。虽然花了很多钱,别人也说比较贵,但是这几户人家不说贵。后来这900米就修过去了,他们还修了一座桥。他们申请的时候,没有把买地的钱算进去,就是他们自己处理的这些事情。大家对这个事情还是比较满意的。其实在做项目时,不是大部分村民参与,应该是全部村民都参与了。我们在隆阳区的一个村子做项目时,村民在村里修路的时候,就拍照片给在外面打工的人。在外打工的人都高兴地说该凑钱就凑钱。毛寨村各小组在讨论方案的时候,我们也问过他们外面打工的人知不知道,他们说都知道的,都有自己的办法。
访谈案例3-28:赵勤(毛寨村坡脚村民小组项目管理小组出纳,女)。
大家很支持修路,都希望把路赶快修好。家里老人给我们打电话说,家里要修路了。大家都愿意筹资,修路的时候大家都想办法往自己地里修。在外面打工的人还通过视频来了解修路的情况。以前上学的时候,到处是泥巴路。从家里出来都是提着鞋子走到学校,找地方把脚洗一下在穿鞋子进教室。
访谈案例3-29:张书记(兰山村党支部书记)。
路修好了就是大家的,所以我们也会组织村民开展后续维护管理的工作。每年对集中道路进行冬春维修:如果雨季塌方,就进行人工义务性清理,及时支砌挡墙;涵管至少清理两次;对部分地段进行界桩埋设,不让部分不自觉的农户把路面种成地;每年至少铺沙一次,确保路面畅通无阻。
引导村民建立社区组织,开展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提升社区自我发展能力。在CDD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各县市区扶贫办、乡镇和行政村村委会分别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对项目实施进行协调组织。按照实施方案和社区操作手册的程序要求,在县乡项目领导小组的指导下,项目村成立了项目评审与监督委员会,项目社区(村民小组)成立了项目管理小组。项目管理小组由村民选举产生,成员一般都比较热心,有公益心,有一定奉献精神,而且有一定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在村民中具有一定威信,同时考虑到管理小组的人员年龄结构和性别,项目管理小组必须要有妇女参加,充分体现妇女权益。在项目实践中,项目管理小组成员分工负责物资采购、物资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监督等工作。项目管理小组按照制定的办法和管理制度进行自我实施和管理,从项目申报评选、项目方案执行、项目监督、项目资金使用、群众自筹资金、投工投劳情况等各个环节,认真进行讨论、分析,并将讨论和决定的结果在全村公开张榜公示,使项目决策、管理和实施的全过程民主化,确保项目实施过程的公开与透明。通过下面的访谈案例,我们可以感受到CDD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社区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能力,同时也提升了项目管理小组的工作能力和在村民中的威信,促进了社区自我发展。
访谈案例3-30:杨书记(毛寨村党支部书记)。
管理小组成员的工作都是义务劳动,没有报酬,都是无私奉献,但在村里的地位不一样了。先不说在村里威信提升了,最起码村里人不骂我们了,管理小组都是村民大会时,群众推荐出来的,一般都是在村里有一定能力和威望的。谁能干谁不能干,大家心里都有谱,让他们这些人参加管理小组,大家放心。而且现在管理小组要老、中、青相结合,年龄结构比较合理。
访谈案例3-31:聂组长(兰山村窝子寨村民小组项目管理小组成员,48岁)。
在工作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征地。有的土地占的少,有的土地占的多,这样有多有少,被占得多的人家就会有意见。所以管理小组就得开会想办法,做工作,让大家没有意见。不管占多占少,都是没有补偿的。我们给他们讲道理,占得多的肯定是受益的多,占的少的受益少。在申请项目确定路线的时候,就要照顾到大多数人,就要考虑占地的多少,尽量做到每户都占一点。这个路到底从哪走,要经过充分的讨论。路线基本上是在原有小路的基础上进行拓宽,尽量避免开辟新路,这样就会少占一点,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矛盾。
访谈案例3-32:赵组长(毛寨村坡脚村民小组组长,45岁)。
坡脚村共51户,210人。自己家6口人(2个劳动力,2个小孩,2个老人),20多亩地,主要种烤烟和核桃。种烤烟每年毛收入4万多元,去成本后净收入2万多元。有时候会找人帮工。6年前夫妻两人到浙江打工2年,因为家里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就回来了。在外面打工赚钱多一点,比种烤烟好,但是在外打工没法照顾家里人,而且在外面打工也是自己租房子自己做饭吃。如果家里人不需要照顾的时候还是想出去打工。在村里种烤烟相比较是辛苦一点的,在厂里打工相对轻松一点。现在小组中在外面打工的有20多个。以前也没管过类似的事情,可能是因为大家觉得我干事还行,人品还可以,就让我当组长。在村里开展工作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给他们讲道理。我不喝酒不抽烟,所以只能是举举例子,讲讲道理。村民们也都看到了变化,现在不是“山高皇帝远”了,国家的好政策都进村入户了。
CDD项目上的事情比较麻烦,刚开始不太习惯,搞不成,总是开会。项目下来后就成立小组,然后分工,有会计、出纳,分工负责。有这些修路项目,很好的,现在路修好了,也不需要像以前一样人背马驮。我现在对项目程序比较熟悉了,在政府和乐施会的指导下,也会主动去申请并组织实施。
在CDD项目下来之前,农户就已经开始修路了,当时农户自己筹资15万。后来争取到CDD项目,资助资金147800元。有项目了,我们就组织村民开会讨论。修路要占土地,核桃树要挖掉,有些农户想不通,管理小组就去做工作。我们组修了8.7公里的路,将原来的路挖宽,并铺成砂石路,群众积极性非常高。没有项目之前,农户自发修的路比较窄。项目来了后,才把原来的路修成砂石路。
访谈案例3-33:赵勤(毛寨村坡脚村民小组项目管理出纳,女)。
在南京打工两年,后来怀孕回来了。等小孩子长大一点,还是想出去打工,年轻人有一些农活不会做了。不过现在在村里生活还是可以的。2016年参加项目管理小组。那时候是刚刚从外面打工回来,主要是因为我认识字,目前担任出纳,有文化识字,能够记账。另外,由于项目管理小组还考虑到成员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组成,所以我就成了其中的一员。参加这个项目管理小组后,感觉做出纳还是挺辛苦的。不过一段时间后,学到了很多,现在连家里的钱也会管理了。在项目过程中,也有人会悄悄地问我项目的钱是怎么用的,都用到哪里去了。在修路的过程当中,有些农户等路修到他们那个地方的时候都会自己出钱,往自己家里再多挖一些。比如说,挖机快挖到他们家的时候,他会他们就告诉我们说,等挖机过来的时候告诉他们一下,他们要把这个或那个地方挖一下。通过参加这个项目小组,自己也有一些改变。比如再出去打工的话,就会主动参与一些工厂里的事情。以前没参加过村里的这种事情,以后就会主动参与到这些事情当中,主动参加一些活动。现在村里有了活动场所,也会组织大家去开展一些活动,有一些人比较喜欢唱歌跳舞等活动,现在我也会主动参与进去。以前出去打工的时候,都是不爱说话的,也不会主动去找别人说话,有时候和别人在一起两三个小时都不会说一句话,现在话特别多,经常会主动和别人去聊聊天,说说家里的事情,村里的事情,而且也会说话了。
访谈案例3-34:张书记(兰山村党支部书记)。
CDD项目做了之后,我们也会吸收一些好的工作方法。农户参与这些项目,知道村里做项目可以带来效益,村民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通过实施项目,村民对村里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也提高了。总体来看,CDD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很多的。与原来相比,CDD项目实施之后,村里开展工作更容易了。群众受益,就更能够配合村里工作。村里有什么事情的话,我就打电话告诉小组长,村民组长就进行宣传组织,农户一般都比较支持。
村里有重大事项,一般都是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村里的事情就在这些会议上说明讨论,之后在各组开会通过。但是有少部分群众有不同意见,我们就去开展工作,讲人情、讲道理化解问题和矛盾。我们这边的人都比较朴实,很豪爽。在村里讲讲人情,讲讲道理很多事情就能解决。如果直接跟当事人讲不通,就找和他比较亲近的人讲,通过和他比较亲近的人来做工作,比如通过丈夫来做妻子的工作等。
3.注重制度建设,培养村民的规则意识,推动项目管理和社区事务管理规范化与制度化
CDD项目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项目实践中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扶贫机制的创新。CDD项目实践过程中,各参与主体都严格按照项目操作规则开展工作。县扶贫办、乡镇政府在CDD项目中按照项目操作手册开展工作,承担指导、协助和监督等职能。同时,县区和乡镇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制定本县区的项目实施方案、各项目小组成员职责和社区会计记账办法。同时县乡指导各项目村根据实际情况,从项目规划到项目评审,从物资采购到项目实施,从资金拨付到资金报账等环节,组织村民讨论制定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如项目评审细则、投工投劳制度、物资采购制度、工程进度管理制度、质量监督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所有制度的制定都严格按照小组代表提议,户长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充分尊重了村民的参与权利。通过CDD项目实践,培养村民规则意识,实现项目管理的制度化,推动社区事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正如许多村民小组组长所说:“原来村里是我一人说了算,现在我说的不算,得大家说了算。”通过CDD项目实践,村民逐渐形成制度规则意识,并最终形成村组自己“村规民约”,为村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访谈案例3-35:张松(乐施会项目统筹)。
在CDD项目里我们一直强调要有规矩,因为这是一个资源配置的过程。不能说“他们穷,有需要啊,但没机会,你给他就行了”。毕竟是公共资源,得有个规矩,有个制度,所以CDD项目有一套程序,资源往下走的时候,下边是用一个规矩来承接的。而不是说因为现在老百姓能力是不可信的,资金出现问题怎么办?这种假设永远让你迈不出第一步。所以我们说CDD项目的资质评审、资金管理等,就是让老百姓可以用一套制度来承接公共资源,使用公共资源来解决他们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访谈案例3-36:小杨(卡斯镇镇政府工作人员)。
CDD项目一般都是在村民小组里实施。这些项目一般比较强调流程,即按照步骤,由村民自主实施。首先就是开村民大会,村民大会之后村组选出管理小组,决定实施什么项目,之后再制定评审细则,然后召开评审会,来确定要实施的项目。项目确定之后,项目管理小组要进行询价,然后项目才开始实施。只要经历过一个过程,基本上就能对这个流程比较熟悉,我们卡斯镇已经实行了三轮CDD项目。经过第一轮之后,后面的项目可能完全不需要禄劝项目办的人来了,我们自己就可以实施了。因为了解这个流程之后,对于我们来说,这个经验,我们自己也可以进行推广。
对于农户来说,短时间内他们的能力提升和成长很难能够体现出来,但是长期来看,慢慢还是能够体现出来的。比如说像赵勤这样的,参与这个项目之后,她对于财务的管理、项目的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会一些经验的积累,这些经验就可以用到其他的项目上去。
CDD项目具有比较规范的流程,这对于项目的实施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一个方面,比如说资金的管理。虽然乐施会资助的资金,相对比较少,也就10多万块钱,但是他们的管理比较规范。现在CDD项目的资金管理,一个人管卡,两个人管密码,这样群众就比较认可。如果一个10万块钱的小项目,由一个社长或者一个村主任自己说了算,如何去实施项目,那么即使这个事情做完了,群众也不会特别认可,而且对于实施项目的人来说,风险非常大。通过成立一个小组,然后通过开展各种会议,和村民进行商量,这种形式,村民的认可度就比较高,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认可,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认可的,而且这对于负责实施项目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目前来看,有的村已经实施了三次CDD项目,有的村可能只实现了一次CDD项目。以小组形式开展项目的这种模式,是可以去推广的,能够避免一些风险。
第二个方面,这种模式能够节省很多成本,尤其是在招投标、税收等方面。有很多招投标实施的项目,大老板一般不愿意亲自实施这些小项目,很多情况下都是包给其他人来做,但是这里边他肯定要赚一部分利润,所以这个施工的质量不敢保证。
第三个方面,就是群众参与积极性高。CDD项目,群众参与积极性特别高。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项目和CDD项目的管理模式是不一样的。政府的项目,就有一个严格的制度规范,尤其是财政方面,一些大的项目需要进行招投标。这个方面是严格要求的,也没法交到村里来实施。但是政府的一些小项目可以借鉴这方面的内容,但是需要上面的一些政策支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方面的原因,因为村里修一个砂石路,技术要求不是特别高,把路平整一下,然后铺一下,就可以了,需要打涵洞的可以把涵洞打一下。但是一些大的项目是没法交到村里来实施的,即使交到我们镇里也很难去实施,因为涉及一些测绘、图纸设计等,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我们也是根本没法做的。比如说修水池,村里在修水池的时候就有点力不从心,我们就请乡里项目办的一个副高级工程师,来帮忙给指导设计实施。另外还有修一条120米的水泥路,当时也是请这个工程师来帮忙。工程不复杂的,就可以放到村里来实施。
例如,毛寨村芭蕉林村民小组CDD项目就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管理制度,逐步培养了村民的规则意识,有效地推动了项目管理和社区事务管理规范化与制度化,具体如下。
毛寨村芭蕉林村民小组CDD建设项目群众筹资制度
为了进一步完善本小组CDD建设项目群众筹资管理,调动群众筹资的积极性,根据小组组内开会协商,研究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集资应遵循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事前预算、控制上限、使用公开的原则,实行民主决策。
第二条,筹资对象为本小组户籍在册人口或所议事项目受益人口。
第三条,需要村民出资数额及减免等事项,应当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或经村民会议授权,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第四条,集资实行上限控制,严禁把筹资筹劳变成固定收费项目,确保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中不加重农民负担,在操作过程中,管理小组要及时做好各项记录,资料留存,及时分类归档。
第五条,五保户及特困户进行筹资减免,主要参与投工投劳。
毛寨村芭蕉林村民小组CDD项目建设管理小组
2016年10月30日
毛寨村芭蕉林村民小组CDD建设项目矛盾处置制度
为了进一步落实本小组CDD建设项目安全工作,建立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的排查,分析机制,并及时调处、化解,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类矛盾,全力维护施工的安全稳定,制定本制度。
第一,成立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领导小组,由村主任任组长,村民小组长任副组长,项目管理小组人员为成员。
第二,提前介入,超前预防,强化工程矛盾纠纷的事前防范,始终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牢固树立超前预防意识,提前介入,积极开展各项防范工作,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第三,抓住焦点,找准平衡点,强化工程矛盾纠纷的事中调处,始终把工程矛盾的化解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对发生的矛盾,坚持在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多方面分析原因,找准发生问题的根本,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有的放矢地做好矛盾的调处化解工作。
毛寨村芭蕉林村民小组CDD项目建设管理小组
2016年10月30日(www.xing528.com)
毛寨村芭蕉林村民小组CDD建设项目人员分工制度
为确保本小组CDD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根据村民小组会议协商,制定以下人员分工制度。
第一,管理小组组长:负责项目的全面管理工作和下达,指挥完成好项目建设的各项任务和指标。
第二,管理小组副组长:全面负责项目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以及建设技术管理工作。
第三,测量负责人:全面负责测量工作及相关内业资料。
第四,材料负责人:负责工程施工进度、施工质量过程控制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第五,安全员:负责项目安全管理工作及相关内业资料。
第六,出纳、会计:负责项目现金、支票管理。
毛寨村芭蕉林村民小组CDD项目建设管理小组
2016年10月30日
毛寨村芭蕉林村民小组CDD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制度
为确保本小组CDD建设项目群众资金使用管理,根据小组开会协商,研究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资金统一建立台账,统一管理,并配备会计和出纳。
第二条,相关票据,材料审核后,留存复印件,原始凭证、资金支出明细等会计资料原件,加盖奖补资金付讫章后退回镇上,由镇上作为会计凭证入账。
第三条,落实“双专户”管理制度,奖补资金和村民筹资数,要在县级财政部门和镇上分别建立专户,实行“双专户”管理。
第四条,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规范完整的会计核算。
第五条,严格清算制度,会计和出纳定期核账。
毛寨村芭蕉林村民小组CDD项目建设管理小组
2016年10月30日
毛寨村芭蕉林村民小组CDD建设项目群众投工投劳制度
为了进一步完善本小组CDD建设项目群众投工投劳政策,加强投工投劳管理,调动群众投工投劳的积极性,根据小组内开会协商,研究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投工投劳遵循“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严格区分加重群众负担与群众自愿筹资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引导群众开展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条,投劳主要用于项目工程铺沙,土地平整,机耕路修建等所需的劳务。
第三条,投工投劳应在CDD项目实施期内安排完毕,项目实施结束应立即停止,不得成为固定投工项目,不得跨项目使用或转下一个工程项目使用。
第四条,投劳对象为本小组户籍在册人口或者所议事项目受益人口,18周岁至60周岁男性和18周岁至55周岁女性。
第五条,不得跨组调动劳力,项目区内确需跨组使用劳动力的,应坚持有偿用工、借工或换工。
毛寨村芭蕉林村民小组CDD项目建设管理小组
2016年10月30日
毛寨村芭蕉林村民小组CDD建设项目后续管理制度
制定本小组CDD建设项目的后续管理制度,以确保工程项目施工后得到有效保护和长期利用,最终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一,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定期维修。
第二,加强对小组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形成保护意识,齐抓共管。
第三,道路严禁重车通过,随时疏通沟渠,对路面进行保养。
第四,对故意损坏路面的人员,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处罚。
毛寨村芭蕉林村民小组CDD项目建设管理小组
2016年10月30日
访谈案例3-37:王主任(昌宁县扶贫办工作人员)。
CDD项目实际上在推进农业农村工作是一个好的方式,也是比较先进的。其他传统项目也有些在跟它学习,学习以后也通过这些新的方式开展工作。可以说CDD项目是一个催化剂,是群众意识转化的一个催化剂,特别是经历CDD项目的村民小组,当地老百姓就有这个意识——“我自己的项目我自己要去做、去管理、去维护,我自己要主动参与进来。建好以后受益的是我们自己”。CDD项目更多的是我们群众自己的一个需求的满足。可以说CDD项目对转变群众观念、扭转他们的思维,真的是起到一个催化作用。
4.整合社区内外部资源,促进社区发展
CDD项目实践不仅仅是一个外部资源输入的过程,更是整合和调动社区内外多方资源,推动社区发展的过程。在CDD项目实践中,县(乡)政府和乐施会通过技术指导与培训、资金等资源的投入,满足贫困村在发展中对资源的实际需求,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外部资源的输入激发村民自我发展意识,调动社区内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社会资源等,整合社区内外部资源,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外部资源的输入,满足村民对资源的实际需求。通过CDD项目为项目社区提供必要的资金等物质资源,支持开展道路修建、修水池、架管道等小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村民发展生计所需要的基础设施。CDD项目实践中外部资金投入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乐施会资助资金;二是政府的财政配套资金。每个项目村每轮投入60万(其中乐施会40万,省级配套20万),项目监测及能力建设费用,由乐施会及各州县政府配套另行支持。
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提升村民的人力资本。在CDD项目实践中,培训与技术指导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操作规则培训、项目方案规划和财务预算培训、财务管理制度培训、基础设施的技术指导等。
为村民提供制度性社会资源,增加社区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农民为了发展需要而利用的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因此,对项目村而言,与基层政府、乐施会的这种合作关系实际上就是项目村的一种社会资源,而且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开展反贫困实践,也进一步增加了项目村获得外部资源的机会和能力。
访谈案例3-38:小杨(卡斯镇政府工作人员)。
现在毛寨村80%的机耕道路已经修成水泥路。因为毛寨村CDD项目之后,引来了脱贫攻坚项目。毛寨村和兰山社区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村。CDD项目在基础设施方面打下基础之后,镇上就把这两个村纳入规划中。现在大家看到的已经不是以前的沙石路面了,都是硬化的水泥路。兰山社区的三个项目点现在有30%的水泥路面,窝子寨村全部是水泥路面,其他暂时还是沙石路面,如果出现持续下雨20多天的情况,一些路面就会被雨水冲刷掉。
访谈案例3-39:杨书记(毛寨村党支部书记)。
CDD项目为村里吸引来了扶贫项目。CDD项目为村里发展提供了新的道路,比如上面人下来,说毛寨村的路修得好,就批给毛寨村30多公里水泥路,乐施会资助了10多公里。群众对这些工程都非常认可,非常支持。目前,村里80%以上都是水泥路。
调动社区内部资源,实现社区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在输入外部资源的同时,CDD项目更加注重通过外部资源输入来调动村落内部所拥有的资源,整合社区内外部资源,实现村民的自我发展。
整合社区自筹资金。在项目支出超出预算经费时,由村民共同筹集资金,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村民自筹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项目实践中调动村民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种途径,是村民主体性地位的一种体现。在实地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很多CDD项目都包含村民集资,以卡斯镇兰山社区为例,在第二轮CDD项目中,全部6个项目点都进行了村民集资,共5.78万元。
充分动员利用村庄内的人力资源。充分动员项目村由劳动能力的村民参与项目实践,解决项目建设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另外,在项目村村民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之后,项目办充分利用村民人力资本,开展更多的反贫困项目。
充分整合利用村落内的社会资源。在CDD项目实践中,充分利用了村落所具有的社会资源,如社区关系网络、村民自组织、村民互助合作、村落中的社会信任等。尤其项目实践中涉及占用土地、砍伐树木、筹集资金等事项时,利用村民之间的合作以及信任等社会资源,开展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等。
访谈案例3-40:聂组长(兰山村窝子寨村民小组项目管理小组成员,48岁)。
CDD项目申请下来的资金比较少,一般情况下不够用,这时候,我们就组织村民筹资。大家都愿意凑钱修路,家里比较困难的也是愿意出钱的。我们村民自筹的钱数不是很多,所以大家都比较愿意。如果大家都出钱了,而你自己没出钱,在村里会很没面子的,别人会看不起你。
访谈案例3-41:张松(乐施会项目统筹)。
在开展项目过程中,被占地的农户不同意,往往觉得是破坏了他们家的围墙之类的,破坏性比较大。在这时,农户如果去要补偿,或者漫天要价的话,可能在村里就混不下去了。虽然这都是为了大家的公益,但是他们家里确实是受到了损失。所以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有些村就用其他的土地与农户进行调换。很多情况下,农户认为就这么一点地,就算了吧。CDD项目经费中没有补偿款。一旦出现给补偿款这种情况,以后可能会出现其他更难整的事情,所以就不开这个口子。在村庄范围内的,一般就不给补偿。这也和管理小组的工作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是利用熟人社会里的舆论力量作用。
访谈案例3-42:杞秀英(漭水镇沿江村丫口子村民小组村民)。
在CDD项目建设中,由于公路建设通过自家地,不但损失土地在1亩以上,更重要的是损失了20多株已挂果的核桃树,直接造成经济损失上万元,但没有因损失而与社区项目管理小组吵闹,索要补偿,自己虽然有损失,但是只要大家以后有大路可走,自己损失就损失了吧。
5.通过充分赋权,激发社区内生发展动力
CDD项目的核心就是把项目的选择、扶贫资源的分配及使用管理等权力下放给村民,村民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进行自我决策,才能做到以村民为主体来分配和使用资源。正是因为充分赋权,逐渐调动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以贫困社区为主导的发展,通过外部支持,引导村民自力更生,激发社区内生发展动力,提升自身发展后劲。
项目选择的自主权下放到社区。CDD项目实践过程中各社区民主选举村民代表组成社区项目管理小组,县、乡扶贫部门对社区管理小组进行规划、预算、实施方案细则等培训后,各社区管理小组回到社区,传达学习精神,并组织村民大会讨论和选择要申报的项目。村民结合实际情况自主筛选项目。社区组织规划、设计项目,并整合内外部资源,综合考虑项目实现的条件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事先进行筹划,减少障碍。项目选择权的下放,也保证了项目评审的公平公正,这也是一种“双向选择”。正如沿江村党总支书记王双林所说:“虽然评审结果不尽人意,达不到村两委的理想预期,但这是我们村广大社区群众评审出来的,群众没有意见,我们就没有意见,我们尊重社区群众的评审结果。”从党总支书记的话可以看出,虽然村两委想实施项目的社区并没有得到项目,多少有点失望,但对社区群众评审出来的项目还是支持的,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项目评审的公正、公开、公平性。
项目资金的分配与使用权下放到社区。在项目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方面,CDD项目也实现了权力的下放。在行政村层面,项目评审与监督委员会根据各个村民小组申报项目情况,通过打分的方式来确定立项名单。项目资金直接拨付到项目社区(村民小组),将资源分配和使用权交给社区。无论是购买原材料还是聘请技术人员或租赁机械,村民都可以根据项目的实施情况来支配资金的使用方向,真正实现社区自主管理项目。资金使用必须通过项目管理小组讨论同意,出纳管理好使用单据,会计做好账务,且定期向村民公布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无异议,使资金真正的发挥建设效益。项目资金由社区自行管理,充分发挥了社区的主导权利,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自己决策、自己管理”。
6.推动政府角色定位的转变,初步形成“以社区为主导,多元主体合作参与”的扶贫工作机制
CDD项目是依托现有的基层政府行政组织,通过县、乡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工作方式的转变,推动社区成员自主选择、决策、实施管理本社区要发展的项目活动,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和职能定位逐渐明确,形成“以社区为主导,多元主体合作参与”的扶贫工作机制(见图3-2)。
图3-2 “以社区为主导,多元主体合作参与”的扶贫工作机制
基层政府协助村民开展社区发展实践,给予政策和技术支持,监督社区项目实践质量和进度,承担协助者、政策与技术支持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基层政府扶贫部门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注重自身角色定位,积极协助、支持村民开展项目实践,协助村两委对社区进行宣传;协助社区建立项目选择、立项、实施和管理机制;协助社区建立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工作机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社区村民提供必要的政策、技术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
村两委在项目实践中承担着协调者的角色,协助村民了解政策及相关的项目信息(包括资金、项目要求、报账等方面);协助建立社区项目管理小组;协助制定社区管理制度及其落实(资金、财务、项目实施、投工集资、土地调换及补偿、工程质量等);促进不同社区的沟通、交流,解决社区矛盾和问题。
社区项目管理小组在组织村民参与项目、协调村民之间关系以及处理社区公共事务等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项目管理小组负责组织村民参与项目实践,组织召开村民大会讨论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解决本社区内部因项目推进产生的一些矛盾纠纷,根据需要上报项目进展情况相关方面的材料,对项目实施过程及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公布对本社区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等。
乐施会扮演资源提供者、政策倡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在CDD项目实践中,乐施会为项目村提供开展项目的资金等资源支持,同时在合作伙伴之间积极倡导CDD项目实践理念、规则和方法,推动项目实践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协助合作伙伴开展项目实践,推动扶贫机制的创新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