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就事论事:贫困实践与合作成效,1992-1997年

就事论事:贫困实践与合作成效,1992-1997年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关数据显示,从1992至1997年,禄劝项目办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投入753.15万元,包括输电、人畜饮水、灌溉用水、道路修建、科技文化室建设、加工房修建、学校修建等项目。该项目进展顺利,只用了7天时间,于1995年1月5日村里就正式通电了。

就事论事:贫困实践与合作成效,1992-1997年

1992—1997年,禄劝项目办的扶贫合作实践处于探索阶段,该阶段主要采用的是以需求为本的反贫困理念,即“缺什么,给什么”“村里存在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该阶段,禄劝全县共有136个自然村获得项目支持。禄劝项目办向项目村共投入873.65万元,实施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种养殖技术培训与推广等项目。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项目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通过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村民生产技术得以提高,农业收入不断增加,有效地解决村民们的温饱问题,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由于该阶段禄劝项目办采用的是“授人以鱼”的扶贫手段,在项目决策、规划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忽视了村民在项目实施中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容易导致村民产生“等、靠、要”的思想。

1.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针对禄劝县贫困山区农村道路、电力、人畜饮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严重短缺的问题,禄劝项目办在项目村开展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关数据显示,从1992至1997年,禄劝项目办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投入753.15万元,包括输电、人畜饮水、灌溉用水、道路修建、科技文化室建设、加工房修建、学校修建等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改变了项目村生产生活条件,给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见表3-2)。

表3-2 1992—1997年禄劝项目办在项目村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同时,村庄精英也主动争取架电、加工房等项目,发动村民积极参与项目建设,改善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因为村庄精英在村里由于具有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生活阅历等方面的优势,既可以为村庄带来发展资源和机遇,又可以在村庄内部动员和带动村民参与社区事务,能够激发内部发展动力,促进社区生活状况的改善。例如,芹菜塘村民小组的老村主任龙德学通过自己积极行动为村里争取到了禄劝项目办支持的架电和加工房等项目,极大地改变了村内的生产生活条件。马樱花村民小组的张学峰带领村民从邻村引来了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里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访谈案例3-1:龙德学(原芹菜塘村民小组村主任)。

1993年芹菜塘村还没有通电,晚上只能点松明照明。我就去找乡政府要求给村里通电。当时乡长介绍说禄劝项目办有相关项目,可以找他们到村里做项目。当时,县民宗局有一个领导是中屏乡苗族人,我自己便直接去找他。该领导介绍说,中屏乡有一个叫陈桂田的人在项目办工作,让我去找他。通过陈桂田,我们找到当时的项目办经理董天坛,向他介绍了村里的情况。之后,项目办来到村里调查,同时给村里带来了养殖、种植等方面的新技术培训和新品种介绍。两个月后,乐施会开始在村里开展架电项目。

架电项目开始实施后,我开始召集村民开会,告诉村民项目具体实施情况,组织村民分组参与架电工程。村里请电管站的工作人员来确定架电线杆的地点、布置线路,村民出工搬运电线杆、拉线、上山砍木头。该项目进展顺利,只用了7天时间,于1995年1月5日村里就正式通电了。每户自己准备灯泡、电表以及进入家里的电线,其他的材料全部由乐施会项目提供。项目办帮助联系好供电所的人来村里接电,村里需要向供电所的人交费用。当天我和供电所的人跑到每家每户看看是否通电,电灯是否亮。供电所的人还告诉每家每户相关的安全事项,嘱咐村民要注意用电安全。通电后,每户有两个灯泡。当时1度电电费是4毛多,我把村里的电费收起来之后,交到供电所。村里基本没有欠电费的,都能够收得齐。芹菜塘村算是通电比较早的村,如果不是村里主动去找,可能还要晚几年才通电。

在1994年以前,村民使用小磨磨碎小麦大麦,磨的不够细,而且麦麸分离不出来,也就一起吃掉。以前苞谷也是用小磨磨,吃的苞谷饭也是有皮。每天晚上村民要轮流磨猪饲料,而且一晚上只够准备第二天的猪饲料。1994年11月,项目办开始在村里实施建造加工房项目。村里有加工房之后,村民就可以到加工房加工小麦、大麦和苞谷了,苞谷饭里也没有皮了,而且周边其他村里的人也会到村里加工粮食或饲料。

访谈案例3-2:张学峰(马樱花村民小组管理小组组长,父亲曾在供销社上班,20世纪80年代末在昆明肉联厂工作3年)。

以前在离马樱花村300多米远的山里有比较大的水源,村民都是用水桶去背水。此外,在离村子五六百米的地方也有一个水源可以提灌水上来。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水源越来越小了。在禄劝项目办的资助下,村民投工投劳,修建了一个大水池,通过水管抽水上来或背水上来,水池里的水来自于雨水和山上流淌下来的泉水。后来由于村子上方开了两个石场,放炮将上方的石头炸空了,水源也消失了。于是,村民们不得不四处寻找水源,费了很大周折才在隔壁中屏乡的大窝塘村找到了水源,当时我们村就与大窝塘村商议取水的事情。大窝塘村提出取水可以,要付5000元的取水钱,以后可以一直用水。我们觉得支付的钱有些多,就与大窝塘村开始了多达9次的谈判,村民代表每次去大窝塘村都带着烟酒和糖果等礼品,最终大窝塘村村民被感动,只收取了我们村3000元的费用。随后,村民们又花了6000多元买水管,准备打通输水线路。这些钱都是由村民自己主动出资,每户出资450元。

然而,在安装管线的时候又遇到了困难,许多村民不确定大窝塘村的水源能否到达马樱花村,许多村民选择持观望态度,因此他们不肯出工出力。那时候输水的时候,感觉压力大啊!为什么呢?村民们都担心水到不了村子,那做到最后岂不财力两空了?因此,我们几个人就拿水平尺从水源地指向马樱花村,测量出来的结果是大窝塘村稍微比马樱花村要高一些,这样我们就开始铺管线了。铺管线的时候也是一边引水一边往前铺,水过来了之后再往前接管子。经过一番周折和辛苦,终于,从水源地将水引到了之前项目办修建的大水池边,我们就把水管和之前已经铺设好的管线接在一起。这样,之前停用的管线就又恢复使用了。去大窝塘村购买水源这件事情做成后,村民们很高兴,以后再做事时就好组织村民了。

2.通过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和推广,提高了村民生产技术,有效地增加了村民收入

在禄劝项目办开展扶贫项目前,项目村村民普遍缺乏科学有效的种植养殖技术。在种植方面,农作物品种落后,产量非常低,难以满足村民们基本生活需要。而在养殖方面,村民缺乏必要的家畜禽饲养和管理技术,出栏率低,而且经常出现瘟疫等情况导致家畜禽死亡。针对这些问题,禄劝项目办联合农牧局等相关部门在项目村开展科技培训项目,一是对村民进行品种改良、种植和养殖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向村民介绍新品种和新技术;二是建立技术推广体系,选拔并培训县级、乡级和村级的科技员、防疫员等,负责相应范围内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1992—1997年间,禄劝项目办在科技培训方面共投入13.2万元,根据农户的生产需求,请县农技推广站、乡农林水中心、乡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屏山、翠华、团街、中屏、九龙等五个乡(镇)的10个村委会的67个自然村进村入户,以集中讲解和实地示范的方式,完成杂交玉米种植、脱毒马铃薯种植、小麦种植和养猪、养牛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共培训551场(次),参加培训人数4012人次。

通过种植和养殖技术培训,提升村民生产生活状况。禄劝项目办在村内开展科技培训项目之后,芹菜塘、龙潭山、马樱花、汤二等村民小组的村民逐渐改种新品种,同时改变原来的落后种植和养殖技术,开始运用新的生产技术,粮食生产量和养殖技术得到较大提升,村民温饱问题逐渐得到解决,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升。(www.xing528.com)

访谈案例3-3:潘学福(汤二村民小组村民,2007—2014年先后担任汤郎箐村两委负责人)。

禄劝项目办刚开始在村里时做的是种养殖技术培训和改良品种、饲料等工作。项目办起初直接找技术员到地里教村民种植新品种玉米(会单四号),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村民都接受不了新技术新品种,担心换品种之后没粮食吃。于是,项目办就组织村民培训,自带发电机放录像。先是发动村干部带头种植,一年后村民看到新品种玉米产量确实高,就开始慢慢地种植新品种玉米了。以前村民种玉米不讲究种植间距,都是跟着牛种玉米,“隔一犁点一粒,隔一步一行”,植株比较稀。有些地方植株间距很大,而有些地方三四棵种在一起。培训之后,采取适当的株距,也有效地提高了玉米产量。

在饲养方面,以前村民都是将猪草用水煮熟喂猪。那时候是天天砍柴、做猪食、背水,其他农活都没时间做。之所以把猪草煮熟了再喂猪,是因为村民认为煮熟之后,猪食有汤,猪吃了可以显得肚子很大。经过培训之后,村民才知道猪草是可以生吃的,不需要煮熟。同时,村民养猪不知道何时催膘何时出栏,白白地浪费了许多饲料。于是,项目办对村民进行养猪技术培训,要注重猪食的营养均衡搭配,要适时出栏等。按照以前的饲养方法,一头猪需要两三年才能够出栏,培训后一年就能够出栏,村民养猪数量也增多了,收入也相应增加了。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养村级科技员。禄劝项目办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三级技术推广体系,每个层级都有一个负责人,分别负责各自层级的防疫工作。禄劝项目办想让项目村里有一个永久的技术人员,所以决定在每个村里培训科技员,让他们去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禄劝项目办开展防疫项目的时候,村里的科技员都会积极主动地去项目办接受培训,学打预防针、参加饲养技术培训和新饲料推广活动等。

访谈案例3-4:龙文聪(龙潭山村村主任,47岁,初中毕业,项目进村时兼任科技员)。

项目进村后修了水池,村民就不用背水了,干农活的时间就更长了。那时候5个村轮流选出一个人管理水池,其他的人就可以到地里干活。当时我在村里当农技员,推广玉米芯品种会单四号,就自己带头种新品种,产量提高到300~350公斤/亩,而且植株比较矮,不容易倒伏,老品种玉米非常容易倒。其他农户看到实际效果后,就慢慢地开始种新品种玉米了。

访谈案例3-5:张学峰(马樱花村民小组村民,项目进村时当科技员)。

在没有给鸡打预防针以前,村民们养的鸡经常得瘟疫而死,那时候村里也没有什么应对措施,只能看着鸡全部死去。禄劝项目办通过培训科技员给鸡打预防针后,鸡瘟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该项目是1992年开始实施的。当时,项目办来村里考察,向村民介绍给鸡打预防针,开始村民都不相信,都不愿意给鸡打预防针。但是项目办的工作人员一直在给村民讲解打预防针的好处,并给村民进行现场培训,还组织科技员到县里培训,希望通过培训让科技员给村里的鸡打预防针。而且,项目办工作人员还亲自示范给村里的鸡打预防针,并连续坚持了两年。后来村民逐渐地看到了这个项目所带来的好处,开始主动给饲养的鸡打预防针了。

3.开展小额贷款项目,为村民提供发展生计所需要的资本

为了更好地促进村民发展生计,禄劝项目办在项目村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项目的同时,还积极推行小额贷款项目。该阶段的小额贷款每户可贷款额度为300~500元,之后逐步地提升贷款额度,月利率0.3%,禄劝项目办和农行合作并签订协议,并与县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农户支付利息银行作为代办费。禄劝项目办将贷款资金存入农业银行。在实施小额信贷项目过程中,农行只是一个代办机构,至于农户的选择(例如需要借款多少)、收款、催款等工作全部由禄劝项目办负责。该时期禄劝项目办共培训156名项目管理人员,负责136个自然村的贷款项目管理,相当于每一个自然村有一个负责人。自然村的贷款项目管理员同时也是该村的技术员。农户不需要申请,禄劝项目办只需要统计各家各户需要的资金数量,形成一个总金额,然后将资金一次性转账到农行。项目管理人员再通知贷款户去农行领款,收款的时候再由这些管理人员去催款。虽然该时期的小额贷款额度较低,但是能够为村民提供急需的生产成本,例如购买种子、化肥、猪仔、羊羔、饲料等。

禄劝项目办在这一时期主要是采取的是“授人以鱼”的包办式的扶贫方式,项目办工作人员在了解项目村村民们的实际需求之后,就包办了从买“鱼”到送“鱼”的全过程,村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长此以往,村民们容易形成“等、靠、要”的思想,一旦项目结束,村民生计又重新回到原来的贫困状况。同时,由于该阶段禄劝项目办开展反贫困项目的村庄较多,针对性不强,从而出现了“撒胡椒面”现象,导致项目难以产生持续性的发展效应。

访谈案例3-6:冯明玲(乐施会云南办项目经理)。

1994年禄劝项目办开始有项目进入芹菜塘村。当时村里还没有通电。老百姓碾米用的是老式的石磨,效率非常低。通过项目投资,建设了输电线路和加工房,老百姓生产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以前,用老式石磨加工一家人一天吃的苞谷面要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现在,机器半小时可以碾出一家人一个星期要吃的苞谷面。加工房运转两年后的某一天,该村村民走了7公里山路到乡镇,然后又搭车赶25公里路到县城的项目办公室。拿出一颗断裂的螺丝对项目办工作人员说:“你们加工房的螺丝断了,老百姓这几天没办法碾米,你们赶快去给换上吧”。听了这话,项目办工作人员哭笑不得,带着村民到五金店买了螺丝,又告诉他们怎么安装。

当时,类似螺丝钉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雨季道路损毁无人修,饮水管断裂无人管。“就事论事”的方式导致了村民对项目成果的拥有感不强,扶贫项目中村民的主体性地位缺失,自我参与和自我服务脱贫的意识不够,参与式项目短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