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一类创新活动。创新要素资源、企业所处的价值链环节、市场发展的阶段以及企业进入市场的时间都是制造业中小企业选择不同创新模式的重要影响方面。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创新模式大体可分为八大模式:模仿创新主导模式、科学技术创新主导模式、设计驱动创新主导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主导模式、绿色创新主导模式、整合式创新主导模式、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主导模式、平台创新主导模式。以下案例展示了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多样模式和路径。
1.一加手机——脱身OPPO,从“不讲究”到“不将就”
一加手机(OnePlus)是OPPO 前副总经理刘作虎于2013 年10 月创立的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智能手机品牌。一加手机采用5.5 英寸1080P 屏幕,主打外观设计,配备高通骁龙801 顶级处理器。2014 年4 月23 日,一加手机正式发布,2014 年5 月28 日正式上市。作为手机市场的后起之秀,一家手机的上市成为当年最大的黑马。
沿用OPPO 成熟设计,降低市场风险。智能手机行业的几乎每一个厂商在新品量产前都会准备数套设计方案,不断打磨、尝试、校验,最终留下最好的,所以智能手机在ID 设计方面的成本极高。这样的资金及时间成本对于OPPO、华为这样年出货量上亿的头部品牌属于正常,但对于一加这类年出货量仅百万级的小众互联网手机品牌,显然难以承受。脱胎于OPPO 的一加手机采用了“继承”的方式承袭OPPO 设计,沿用OPPO 的成熟设计,既可以将新机的市场风险降到最低,又能节省大量ID 设计成本,节省的资金可以投入到品牌宣传等方面。
找准定位深耕产品,打造多样化销售渠道。面对竞争激烈的智能手机市场,一加和其他手机品牌进行全渠道、全价格段覆盖的策略不同,它自成立初期就专注于高端市场,一年只打磨1 ~2 条产品线,每年只发布少数几款精品,走精品化、国际化路线,坚持“不将就,做最好的安卓旗舰”的理念。除了在产品上“不将就”以外,一加对于市场需求有着精确的洞察,在全球市场都有前瞻性的布局。从2016 年开始,一加的市场重点逐渐向海外倾斜,果断打出“不将就”的slogan,每年只推出一至两款产品,用精品化策略利用所有资源打磨产品,保证每款机型都是顶级水准,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2018 年,一加和美国顶级运营商T-Mobile 达成战略合作,正式走进美国主流市场,此举极大提升了一加手机在行业中的地位,在海外高端市场彰显了中国创新和制造的实力。在印度,亚马逊是一加的独家战略合作伙伴;还开设了线下体验店与授权专卖店,并与印度家电巨头Croma 合作,拓展了销售与售后的覆盖面。
注重用户体验,构建独特社区文化。一加在国内是线上手机品牌,几乎没有线下渠道。早期用户大多是真正的数码爱好者,且多为18 ~25 岁的年轻人,对硬件的各项参数感兴趣,品牌黏性强。一加借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早期用户群体,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通过社区,一加产品的任何细节都可能被全球各个领域的专家看到,这些用户都会用“挑剔”的眼光为一加的产品把关。让用户有强烈参与感的同时,增加了对品牌的认同感。
2.荣昌生物——目标远大的科学技术创新
荣昌生物制药(烟台)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生物药研发、生产的公司,2008 年由烟台荣昌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与房健民教授共同发起创办,坐落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荣昌生物医药园内。自成立以来,荣昌生物针对自身免疫疾病、恶性肿瘤、眼科疾病等人类重大疾病,先后研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目前,公司共拥有90 多个中成药产品的生产批件,13 个剂型,16 条生产线。
“人才”+“平台”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荣昌生物秉承“创建一流研发团队,形成人才优势地位”的人才发展战略,拥有一支500 余人的科学家研发团队,其中多人具有在海外20 年以上的生物新药研发经验。人才培养需要有平台作为基础,随后,公司与同济大学、烟台开发区管委开始共同建设“生物药物创制联合开发平台和基地”,建成哺乳动物细胞表达(CHO)和抗体-药物偶联(ADC)两大技术平台,平台拥有多条从2 升到2 000 升的细胞培养生产线,可在GMP 环境下年产抗体蛋白250 公斤,相关技术能力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用科学提高生命质量”的公司使命。科学技术创新的创造性和先进性决定了创新过程是漫长的,荣昌生物成功的原因也在于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依靠科学的力量,创制技术先进、疗效可靠的药品。为研发治疗红斑狼疮的药物,荣昌生物先后投入建设、研发费用超过20 亿元,泰它西普的上市成为全球首款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双靶标抗体药物,获得包括美国在内的十多个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荣昌“始终向新的可能性挑战”的企业理念和志存高远、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不断激励公司创新发展。
3.双童吸管—— 一根吸管的创新思维蝶变
创办于1994 年的“双童”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饮用吸管生产企业,下设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义乌市双童进出口有限公司和义乌市双童淘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塑料一次性产品的清洁生产企业,目前义乌吸管在世界市场的占比约为75%。公司的“双童”品牌和产品是“浙江省著名商标”及“浙江品牌产品”,是国内同行业唯一的知名品牌。
制定创新发展战略。双童吸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是一味扩大生产规模,而是积极实施转型发展,改造生产车间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设备。2005 年,发布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其中就提到“创新提升”的关键词。2009 年,第一批37 件专利顺利通过审批,2011 年,成立研发小组,建立吸管行业的研发中心和吸管产品的实验室,加大力度推动产品创新、技术改造和设备研发,形成双童规范的创新研发工作流程。通过产品研发、设备研发和技术改造等创新工作,双童逐渐促进和推动了整个吸管行业的发展,提升全球吸管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设计驱动创新成就“单打冠军”。2005 年,双童可降解吸管的生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作为塑料制品,吸管的使用回收性差,使用中一定会产生白色污染,双童吸管通过自主研发生产环保的可降解吸管,实现全球市场份额从百分之零点几到百分之七十五的飞跃。近年来,双童承担了吸管产业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ISO 国际标准的起草编制工作,掌握吸管领域全球70%的知识产权,牢牢把握全球吸管行业的话语权和中高端产品定价权。
颠覆人们对吸管的认知,使个性化吸管成为“市场宠儿”。双童建立吸管博物馆,里面陈列了700 多种吸管,其中1/3 是双童生产的,100 多种是双童创新性生产的。有可发声音的,有可随温度变色的,有配小风车的,有溶解仓方便小孩子吃药的,有可以作为眼镜的,也有供情侣共同使用的各类吸管,极大地颠覆了人们对吸管的认知,同时对环保可降解吸管产品进行了推广。
4.华工照明——产学研助推创新发展
苏州市华工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 年,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里,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公司。
依托高校研究平台实现技术创新。华工照明是一家以技术见长的公司,非常重视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公司依托苏州大学嵌入式仿生智能研究所的技术,开发了将GPRS、WiFi、Zigbee 等技术运用于照明控制领域的系列产品,实现了道路路灯的无线组网技术,并成功开发出了无线照明控制器及监控系统。现拥有国家发明专利8 件、软件著作权登记8 项、省级鉴定的科技成果10 项,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奖6 项。
依托工业园区为人才建设提供保障。华工照明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并依托园区资源,打通产学研链条。园区以助推产学研合作为目标,集聚了23 所高等院校,1 个国家级研究所,170 个研发机构和平台,4 个国家级孵化器,38 个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和流动站,为企业发展提供个性化服务与人才保障。华工照明研发团队中90%研发人员来自高校或研究院所,并通过园区牵线搭桥取得长期合作关系。
与高校合作铸起资金链。华工照明主要依托苏州大学下属公司苏大万佳,苏大万佳以100 万元现金入股,达成双方长期战略技术合作和市场合作,有利于未来利益共享以及风险共担机制。同时,苏州国际科技园以租金111 万元作价入股,为以后的市场开拓提供更多可用的社会资源。引入苏大万佳、苏州国际科技园入股,减轻了华工照明的资金负担,同时,也与苏州大学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进一步促进了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
5.浙江迪邦化工有限公司——绿色发展之路
浙江迪邦化工有限公司创建于2006 年8 月,隶属于浙江闰土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推崇“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并尽可能对容积进行全面回收套用,通过技术处理进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对生产企业无法处理的废弃物集中回收、委托处理。完成了一系列的循环改造工程,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环境效益。在保证产品功能、质量以及制造过程中员工职业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引入生命周期思想,满足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能源与资源投入、产品、环境排放、环境绩效的综合评价要求。公司的战略与举措如下。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换炭的费用,研究活性炭再生及重复利用技术。考虑到热再生法的优势,采用外部加热、升高温度来改变平衡条件等,以实现活性炭的再生。开展活性炭循环热再生技术的研究,包含颗粒炭及粉炭的再生。研究内容包括颗粒炭的循环再生技术研究和粉炭的循环再生技术研究。
加强产品设计生态化。在产品设计中引入生态设计理念,在减少原材料投入、减少有害物质使用和替换方面加强思考,与科研机构强强联手,共同探索绿色工艺。
基于多效浓缩工艺研究染料合成过程中高浓度废水资源化利用技术。为了改变传统染料废水处理成本高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染料废水的处理的问题,并更好地处理染料合成过程中高浓度废水,制备出可应用于印染、化工等领域的合格硫酸铵,采用三效蒸发结晶技术,母液采用单效蒸发结晶,最终母液经刮板蒸发器浓缩、结晶变为水分含量10%以下的固体结晶,无母液外排。即废水经此套蒸发结晶设备后,变为高纯度硫酸铵,少部分带有有机及无机杂质的硫酸铵,和蒸发冷凝后的冷凝水,实现了废水的绿色化处理。
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从源头提高绿色化水平。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同开发了染料合成的微通道反应技术,解决了染料品质不稳定,自动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不高,染料合成具有一定的反应风险性等问题。研究成果实现了微通道反应器在分散染料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实现连续性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及集成化水平。
6.蓝箭科技——中国民营火箭的整合式创新
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成立于2015 年,是从事运载火箭研制和运营的民营企业。公司聚焦中小型商业航天应用市场,致力于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及商业运载火箭,凭借一流的技术研发团队,以高度集成的设计能力和单机创新能力,完成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交付全流程任务,为全球市场提供标准化发射服务解决方案。
“战略”站位填补民营火箭市场。蓝箭航天认为做民营商业火箭应秉承我国创新与坚韧的航天精神,以技术创新为根基,市场驱动为导向是该企业发展的核心要务,未来要坚持发展独立自主可控的液氧甲烷发动机和与之配套的运载火箭系统。蓝箭航天要成为中国航天的有益补充,在未来持续助力中国宇航事业,为客户提供安全且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通过打造模块化的产品体系、优化研发生产流程、打造具有强竞争力的核心基础设施,以期通过人性化的服务方式,为客户创造优良的价值体验。
“全面”实现全员全时全环节创新。蓝箭航天从创立初期的数十个人,发展到如今的超过200 名员工,在湖州设立智能制造基地,同时在北京、西安两地均设立了研发中心。蓝箭航天以科技创新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目标,以价值创造为最终目的,通过技术、市场、战略的有机结合,基本实现了全员创新、全要素创新和全时空创新。(www.xing528.com)
“开放”聚力内外部研发力量。蓝箭航天注重产学研合作,其技术团队全部来自航天领域的科研院所。蓝箭航天目前已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工程大学研究生院等多所院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其创始团队、供应链团队和品牌团队等基本上来自航天体系以外的专业机构,这种构成决定了蓝箭有足够的开放度。蓝箭航天的国内研发布局包括两中心一基地,包括北京研发与运营中心,西安研发中心,湖州智能制造基地。北京及西安是航天、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聚集地,拥有大量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人才人才以及完整的基础设施配套,通过硬科技创新大会为科技型企业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蓝箭航天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开展新型产学研合作,双方在致力于联合共建航天产业校企联合实验室及实验平台、人才培养,以及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共同探索联合研制、设施共享等领域开展合作。公司在成立第三年时,发射了中国首枚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在中国首次打通民营企业做火箭的“四个链条”——能力链条、体系链条、供应链条、发射链条。通过产业链协同融通合作,具备运载火箭总体系统研制能力,包括火箭的箭体结构系统、控制系统、分离系统及其系统单机设备的设计等核心能力;通过贯通上下游产业链,具备了载火箭总装、总测的研保条件和能力。蓝箭航天在充分继承航天成熟技术基础上,通过总体技术的创新和再优化,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综合性能和工作可靠性。
汽摩配产业作为瑞安市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从最初的“低小散”到“中国汽摩配之都”,走出了一条“瑞安制造”向“瑞安智造”的蝶变之路。当下,瑞安市汽摩配产业正从块状经济,努力向大中小企业融通的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打造大中小企业创新系统性链条。近年来,瑞安市陆续打造了以温州市汽摩配行业龙头企业、温州首家境外上市公司——瑞立集团为引领的雁阵式企业梯队,以温州唯一的国家汽车电气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引领的创新平台体系,以及以温州最具价值区域品牌“中国汽摩配之都”为引领的全产业链条。据统计,瑞安现拥有汽摩配生产企业1 500 多家,产品品种达到3 000 多个系列4 000 多个品种,2018 年汽摩配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33.7 亿元,同比增长7.2%。2019 年1 月,100 台中国宇通E12 纯电动客车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完成向当地公交运营商的交付。这100 台纯电动客车搭载的电动空气压缩机就是瑞立集团生产的,而这只是瑞立集团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眼下,瑞立集团为60 多家国内外汽车厂提供产品配套服务,销售网络遍及五大洲的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频繁亮相世界舞台的背后是瑞立集团多年在机器换人、技术研发持续投入取得的硕果。经过多年的持续创新和投入,瑞立集团已实现从原材料压铸到冲焊、注塑、机加工全过程的“机器换人”,实现了减员增效、减能增效、减污增效、减耗增效和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优质品率的“四减两提高”目标,并树立了浙江省汽摩配行业“机器换人”典范。不仅仅是瑞立,瑞安越来越多的汽摩配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引领企业发展。瑞安市采用标准提档、质量提升、品牌兴业、深化“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试点县建设等措施,全方位提升“中国汽摩配之都”品牌价值,秉承打造“绿色智造中国汽摩配之都”的理念,全力将瑞安市打造成为全国汽摩配最为集中、品种规模最全的基地。2018 年2 月,由温州瑞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起草的《汽车发动机用铝合金气缸盖》标准,入选2018 年第一批“浙江制造”标准制订计划。浙江环球滤清器有限公司通过浙江制造品牌认证,并参与制定3 个国家标准……瑞安市越来越多汽摩配企业参与制订并发布“浙江制造”标准,品牌价值有了显著提升。由此,一份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2017年区域品牌价值评价证书”也随之而来。依据《品牌评价 品牌价值评价要求》GB/T 29187 等评价办法,瑞安汽摩配区域品牌价值评估为106.97 亿元,较2015 年的评估值38.6 亿元提升177%。
依靠平台实现产业风险共担。没有平台,就没有发展空间。2018 年3 月,国家汽车电气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在瑞安挂牌成立,这是浙江省唯一一家汽车电气领域内的国家质检中心,其检测能力居华东地区首位。该中心总投资达到3 600 万元,检测能力范围覆盖85%以上的汽车电气零部件产品,为促进瑞安市汽配产品质量提升、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扩大技术服务半径、辐射浙江及周边省市更多汽摩配企业奠定基础。搭建以国家汽车电气零部件产品质检中心为引领的创新平台体系,只是瑞安市做大做强汽摩配产业的一个重要抓手。近年来,瑞安市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瑞安汽摩配产业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出台、组建相关政策、平台,积极把瑞安打造成创新驱动、智造升级的中国汽车高端部件先进制造之都。
8.青岛凯能——传统制造的智能蜕变
青岛凯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 年,是专业从事余热利用系统设计、生产、销售并提供整体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效、节能的环保供热产品——全预混低氮高效冷凝燃气锅炉。数字化浪潮已经到来,传统制造企业要么拥抱数字化,大胆迈出转型步伐;要么被边缘化,逐渐退出竞争的舞台。青岛凯能利用协同运营中台和协同数据机器人开启的智能化蜕变是一次重要的探索与尝试,能够为传统制造业企业提供很好借鉴和启示。
数字化协同运营中台。传统制造业企业的业务应用多采用专门的系统,比如HR、CRM、预算、合同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各有各的数据库,数据无法共享,导致了企业业务的割裂,干不同的事进不同的数据库。即使很多数据信息是相同的,也要在不同业务系统中重复录入,效率非常低。青岛凯能为了避免这种系统割裂带来的效率问题,选择在致远数字化协同运营中台上扩展自己的业务应用系统,上线了协同HR 系统、协同CRM 系统、协同预算管理系统,而且利用该平台对后台的ERP、PDM、MES 系统进行了集成,使后台数据能够顺畅进入协同中台系统,与中台的业务系统打通,实现销售订单数据、产品设计数据、项目进度数据等在平台上的有序自动流转,支持销售订单、生产排产、工单下达、生产进度的采集与统计、产成品入库、库存、产成品发货及相关统计报表。
精准解决制造企业系统架构痛点。数字化协同运营中台,将臃肿不堪的前台系统中使用率相对较低且通用的业务能力“沉降”到中台层,为前台“瘦身”,大幅提高前台的快速响应能力;将后台系统中使用频率相对较高且通用的能力提取到中台层,赋予这些业务更强的灵活度和更低的变化成本,从而更好地为前台提供强大的能力支援。由此催生了企业IT 治理新架构,即移动前台的轻量化、中台的一体化和后台的集成化。
平台孵化创新生态,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协同数据机器人+协同运营中台”架构能够帮助制造业企业实现从“数据说话”型企业向“数字驱动”型企业的转变,实现由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业务模式向以客户价值为中心的价值创造模式的转变,实现以线下市场模式向线上线下联动模式的转变,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商业模式的重构,真正支撑企业业务创新,随时随地透视经营,辅助管理者科学决策,加速企业数字化升级。同时,该模式对于锅炉制造业是一个重大创新,用数据精准地计算客户的热能耗水平,帮助客户有效降低供热费用,节约客户经营成本。
9.海康威视——从原始创新走向业内一流
海康威视数字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原始创新成功的典型案例。作为全球视频监控细分领域的头号企业,海康威视是中国制造享誉全球的杰出代表之一。它的前身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下的第五十二研究所。2001 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二研究所抓住视频监控由模拟向数字转型的历史机遇,成立了海康威视。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里,海康威视致力于视频监控等安防产品市场,紧抓市场机会爆发点,逐渐从一家视频监控产品提供商转变为解决方案提供商。如今的海康威视,布局公共安全、司法、交通、金融、文教卫、能源、楼宇七大主要行业,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与产品转型,已经牢牢坐稳了安防产业的头把交椅。
抓住技术升级机遇,填补国产安防空白。改革开放初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仍属于稀缺昂贵的设备物资,在国内需求较少,发展较慢,国内企业的安防镜头生产技术远远落后于国外,前端设备几乎被外国企业垄断,本土安防产业以代理国外品牌为主,自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很低。2000 年视音频编解码的技术标准面临从MPEG1 升级到MPEG4 的契机,而在当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二所已经对MPEG4 技术有着深入研究,并且对压缩比例更高的H.264标准的研究也走在国内前列。面对这一次技术升级的难得机遇,于2001 年11 月30 日成立了海康威视。由于其深厚的技术积累,海康威视在成立后不久就推出了基于MPEG4 标准的板卡产品,当年即占领了我国60%的市场份额。2003 年,海康威视又推出了基于H.264 标准的压缩板卡,成为国内第一家将H.264 标准产品化的公司,在主流压缩板卡的市场份额高达80%,公司当年的销售收入也达到了1.6 亿元,一举奠定安防产业的龙头地位。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维护创新引领地位。自成立以来,海康威视不断增加对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投入,2020 年投入研发费用和当年营业总收入的10%。海康威视现有研发和技术服务人员超过13 000 人,占总员工的半数之多。可以说,海康威视业绩得以持续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公司始终坚持自主自研的原始创新能力培养,不断保持并扩大技术领先优势,并将技术优势快速转化为产品优势。持续的研发投入也带来了丰硕的成果:2017 年海康威视新增专利684 件,其中包括发明专利93 件、实用新型专利148 件、外观设计专利443 件,新增软件著作权165 份。截至2017 年底,公司累计拥有专利1 959 件,其中包括发明专利397 件、实用新型专利471 件、外观设计专利1 091 件,拥有软件著作权769 份。目前,海康威视以杭州为中心,建立了辐射北京、上海、重庆、武汉、新疆以及加拿大蒙特利尔、美国硅谷和英国利物浦的研发中心体系,并计划在西安、武汉、成都、重庆和石家庄建立新的研发基地。
10.深圳光韵达——链式集成的激光制造强者
深圳光韵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激光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2011 年6 月8 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上市。主要产品和服务包括:增材制造、激光三维电路、精密激光模板、柔性电路板激光成型、精密激光钻孔、电子制造产业的关联产品、航空航天及军工零部件制造等应用服务;智能检测设备、自动化设备、激光设备及3D 打印设备等智能装备;以及激光光源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等。公司利用“精密激光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突破传统生产方式,实现产品的高精密、高集成及个性化,为全球制造业提供全种类的精密激光制造服务和全面创新解决方案。
通过区域布局奠定创新资源整合的坚实基础。精密激光智能制造与服务是向客户提供精准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小批量、多品种、非标准化以及交货期短、对客户的需求快速反应等特点。建立贴近主要市场和客户的网点布局有利于公司及时提供产品和服务,迅速获得信息反馈。深圳光韵达构建了同行业中最多、覆盖面最广的经营网点,在全国电子产品制造聚集地建立了30 多个激光加工站,自建三个产业化基地,形成了华南、华东、华北三大服务区域,实现当地生产当地交货。公司的网点布局优势在行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为市场开拓和业务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收购及合作等方式实现产业链条纵横拓展。深圳光韵达凭借雄厚的技术基础及生态竞争优势,通过收购与合作等方式加强与其他主体资源的集成利用,实现协同创新。通过收购专业从事自动检测设备的综合测试解决方案提供商的金东唐为自动检测提供强劲支撑;通过与南京初芯展开战略合作,导入现有客户资源、开展芯片研发与销售工作等。不仅实现向上游激光器、激光装备方面探索和研究,也实现与下游PCB(印制电路板)厂商的深度战略合作。通过控股成都通宇横向拓展新业务,成功进军航空航天和军工领域。
基于资源整合搭建研发平台全面推进集成创新。2017 年深圳光韵达牵头并联合大学、产业链上中下游等企业成立“深圳市3D 打印制造业创新中心”,搭建贯穿产品设计、3D 打印设备、材料研发到3D 打印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的创新平台,为涉及产业链多个环节的主体共同实现产品优化和性能提升搭建平台,为实现基于产业链资源纵横整合基础上的集成创新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
11.海通通讯——整合创新下的中国手机天线行业“头部玩家”
位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海通通讯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 年,是一家专业的通信行业电子产品配件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制造商。海通通讯具有十多年丰富的集冲压和注塑模具设计加工、精密切削、自动化装配、高速冲压和注塑成型为一体的整合制造能力,为专业生产电子产品配件,手机、计算机、汽车等领域天线,屏蔽框罩、射频弹片等精密冲压件以及通信连接器等系列产品提供有力保障。
战略驱动下的企业技术定位及发展理念。从成立之日起,海通通讯将建立具有“快速反应”体系的天线解决方案作为公司发展的定位及创新的基本理念。海通通讯创始人认为智能手机最重要的部件就是天线,在智能终端越做越小,越做越精的背景下,各大厂商对天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细分。如果仍然按照通用的天线解决方案,就会影响手机信号。因此海通通讯把研发中心建到距离客户3 公里的范围内,并建立类似于定制化的“快速反应”体系,因此作为创业和创新的基本理念。
围绕方案解决的全员、全时空创新参与。为实现客户定制快速响应,海通通讯从人才、时空等多维角度保障创新。海通通讯年生产手机天线超亿支,为华为、小米、三星、联想、摩托罗拉、TCL、魅族等厂商提供天线解决方案或者天线产品。为此,公司建立了由硕士、博士和天线专家组成的80 多人研发团队,研发投入在营收中的占比达到了13%。并与更多的中小企业、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一起,携手跨行业的产业合作,例如与纳米晶合金新材料技术公司合作,研发生产体积小、充电快、最安全的手机无线充电设备,目标客户就是三星。通过先后在上海、北京、西安建立天线研发中心的方式,创造全员、全时空的创新条件,推动整体创新和产业融合。
基于供需响应的全面创新。随着5G 时代的到来和市场客户需求的变化,公司围绕核心产品和技术发展,推出适应5G 传输要求的手机天线产品以及手机天线设计解决方案,将目光瞄准了无线充电、5G、北斗导航等领域,通过战略升级,加强外部资源整合与合作,推进更高阶段创新的实现。
12.联能电气——智能化引导的生态创新模式
浙江联能电气有限公司位于衢州市绿色产业集聚区,是智能化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等产品的专业生产厂家,也是以做工程项目为主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主要涉及能源、基础设施、工矿、军工等领域。公司高、低压产品符合GB 国家标准、IEC 国际标准,低压成套开关设备通过了国家强制性CCC 认证和欧盟CE 认证。联能电气与施耐德、西门子、ABB、三菱电机等跨国公司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伙伴关系。经过自主研发,E-HOUSE产品填补了在国内设计、生产、制造和集成的技术空白。
创建要素友好共生的基本规则。围绕“一切为用户着想”的理念,联能电气以项目制管理模式创建要素全流程友好共生的管理模式。本着“一站式技术服务”的交钥匙工程思路,公司围绕“三个前置”进行生产经营:一是技术前置,在工程项目方案设计阶段,本着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理念,通过设计方案的优化,使制造成本更具合理性;二是解决方案前置,在产品生产阶段,通过技术方案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在方案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进行比对和再优化,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三是售后服务前置,工程项目在确定售后服务人员以后,就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确保产品一次送电成功。基于此管理流程,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要素管理基本规则。
以数字化推动企业生态化创新。联能电气以改造智能化生产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作为重点企业,公司将数字化改造作为重中之重,通过改造传统的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生产线,使一条智能化的母线数控生产线可以实现布线、裁线、割线、压线等程序的高效实现,产品的所有技术指标全部数字化、可视化,质量得到了保证,人力得到了释放,资源与环境效能指标得以有效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