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运行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恢复性增长,多数主要指标增速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一些指标的累计增速仍处于下降区间,中小企业发展仍受到诸多问题的困扰。
1.生产经营压力加大
(1)市场需求不足。虽然生产恢复较快,需求有所提升,但需求的恢复仍滞后于生产。从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看,2020 年四季度市场指数为78.3,比上季度上升0.5 点,但仍低于景气临界值100,且处于8 个分项指数次低位。
(2)经营成本上升。多种因素挤压企业利润空间。一是原材料涨价抬高企业生产成本。2020 年底铜、铝、塑料、钢材等大宗原材料价格基本恢复到历史高位,相较去年平均涨幅在15%以上。原材料涨价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近期企业生产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早期上游供给端不看好大宗原材料前景,未提高产能,最近遭遇瓶颈。二是人民币持续升值抬高出口企业成本。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2020 年5 月底的7.17 到12 月末的6.52,上涨幅度超过9%。一些外贸企业海外市场定价周期较长,人民币持续升值带来较大成本压力。三是运输费用升高,国际航线运输效率低。浙江省外贸“订单+清单”监测预警系统万家样本企业调查统计显示,38.8%的企业面临包括物流在内的综合成本上升等困难。这一方面是因为早期国际船公司为应对疫情冲击,纷纷大幅削减航线运力;另一方面是因为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出口需求迅速反弹,海运市场出现供需失衡。
(3)企业亏损仍在持续。随着需求上升,带动企业补库存意愿上升,企业经营状况有所改善,但由于成本上升、融资困难,亏损仍在持续。2020 年9 月末,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9.1%,比上年同期提高6.2 个百分点。1—9 月,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0%,而上年同期同比增长5.0%;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3%,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9 月末,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亏损面为22.1%,比上年同期扩大3.1 个百分点。
(4)投资潜力仍待挖掘,民间投资热情不足。出于对市场前景仍存较大不确定性的担忧,民间投资活力尚未得到充分激发。数据显示,2020 年民间投资同比上升1.0%,比1—11 月上升0.8 个百分点,比2019 年同期回落3.7 个百分点,仍低于全部投资增速1.9 个百分点。从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看,11 月投入指数为81.1,比上月下降0.2 点。调查显示,78%的企业反映本月科技创新投入同比减少,比上月上升4 个百分点。制造业中民间投资的贡献率超过80%,由于制造业中的传统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困难,盈利空间收窄,成为民间投资下滑的重要原因。此外,民营企业参与政府采购、进入相关领域投资的路径仍然不畅,对民营企业的隐性歧视依然存在,“非禁即入”尚未根本落地,这些都成为影响民间投资增长的原因。
2.中小企业融资难仍然存在
(1)以间接融资为主,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够健全。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银行贷款仍然是以抵押贷款为主,大部分中小企业拿不到银行贷款。二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够健全。我国的金融业结构不完善,中小企业融资95%依靠间接融资,5%依靠直接融资。作为直接融资的股票、债券市场,门槛太高,与中小企业无缘(在债券市场中,民企融资规模占比不足5%)。科创型中小企业获得私募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融资,在直接融资中占比不足5%。一些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小贷公司,由于融资难、风险高、税负重、监管错位等问题,发展受到影响。经过几年整顿,互联网金融风险大幅下降,全国实际运营的P2P 网贷机构高峰时约5 000 家,到2020 年11 月中旬完全归零。随着互联网金融逐步退出,民间借贷成为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2020 年12 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修订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提出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4 倍为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民间借贷利率大幅下调后,将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加收紧。
(2)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是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大企业拖欠中小微企业贷款成为“顽疾”。截至2020 年12 月12 日,全国应收账款余额15.3 万亿元,同比增长18.5%。由于应收账款拖欠,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从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看,2020 年11 月流动资金指数为85.6,比上月下降0.1 点。近9 成企业反映流动资金紧张。
3.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结构性矛盾凸显
(1)吸纳劳动力数量下降。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经贸摩擦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抗压能力弱的中小微企业难以脱困,出现较大面积重新洗牌,给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市场边缘群体及灵活就业人员带来巨大压力,也带来一定社会隐患。2020 年9 月末,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同比下降4.0%,降幅比上年同期收窄0.2 个百分点。
(2)结构性矛盾凸显。从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看,2020 年四季度劳动力指数为105.5,比上季度下降0.2 点。其中,需求指数为99.2,上升0.5 点;供应指数为111.9,下降0.8 点。央视财经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求职人数从二季度的74.3 万人下降到三季度的49.2 万人;用人缺口也从二季度的74.6 万人,上升到82.4 万人。各地出现“用工荒”主要是劳动需求增加,但劳动力市场供给跟不上,企业又面临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等影响。一方面,疫情导致部分海外订单转移到国内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生产,很多企业订单暴涨,致使对工人需求提升;另一方面,由于服务业、制造业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作量大,社会地位低,不受“打工人”青睐,而外卖员、主播、短视频制作者等新型职业受到年轻人青睐,导致产业一线工人短缺;还有产业升级致使技能人才需求大增,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不断增多,技能人才稀缺问题越发突出。
(3)灵活就业人员权益难以充分保障。一方面,灵活就业人员劳动关系认定难。吸纳大量灵活就业人员的新就业形态呈现平台化、去雇员化趋势,平台企业从其商业利益考虑,往往不与从业者签订劳动合同,而是签订合作协议、项目承揽协议等。平台企业与快递小哥、网络主播等网约工之间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高企。另一方面,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制度设计不健全。平台多以商业意外伤害保险替代工伤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因工受伤后难以得到工伤赔偿和相关权益保障。(www.xing528.com)
4.企业创新存在三道坎
(1)创新投资顾虑多。现在有关部门的一些项目下达到企业前,企业都会被要求做精准预算。上规模、有能力的企业大都组织了专业研发队伍,每年投入大量研发资金,但许多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对研发投资容错率低,对研发能否成功心中没底,加之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导致他们有后顾之忧。
(2)创新要素支撑弱。当前创新要素在区域间分布不均衡,尤其像人才这一核心要素成为中西部地区企业创新发展瓶颈。人才匮乏导致技术层面上缺乏持续创新能力,许多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3)产学研对接不精准。当前不少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有合作,也为他们提供了研发经费,但科研成果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转化为企业生产力。
5.全球贸易机遇与风险并存
(1)国际经贸合作向区域化演变,全球产业链调整提速。疫情加速了国际经贸规则重塑,呈现出区域内“高标准”和区域外“强排他”两个特征,对全球产业链布局和流向产生重大影响,“全球性收缩”和“区域内强化”将会成为未来全球产业链调整的新方向。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亚太区内贸易和投资往来有望得到进一步增强,加强区域贸易、开拓新市场以及强化供应链成为中国企业应对未来挑战和抓住增长机遇的重要策略。《汇丰商贸领航2020》调查显示,亚太、欧洲、北美仍是中国企业未来3 ~5 年拓展国际业务的重点区域,其中将亚太区视为主要市场的受访企业超四成,占比最高。部分发达经济体在疫情期间要求关键战略物资供应链回流本土,将影响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数字贸易规则的完善将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朝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2)一些核心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产业链存在断供风险。企业大多开始推进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但“缺芯少魂”瓶颈仍普遍存在。据统计,在高端通用芯片领域,国内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自给率不足1%;在高端模拟芯片领域,自给率不足5%;在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领域,长期被美国新思科技等3 家公司垄断。因部分零部件国内难以找到替代品,一些企业对中美经贸关系的不确定性担忧较重。多名受访企业负责人担心,中美经贸关系的不确定性会辐射到欧洲、亚太等地区,对整个海外市场造成影响。
6.部分地方惠企政策落地不实
(1)政策可获得性和申请的便利性影响政策落地效果。据阿里研究院统计,有36%的企业未了解到关于减税、降费、缓贷、社保等任何优惠政策,另有15.7%的企业表示,虽然了解了有关信息但未进行申报,表明政策可获得性和申请渠道的便利性,对政策的落地产生显著影响。
(2)创新支持政策的落地效果明显弱于短期扶持政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阿里研究院对国家创新支持政策的感受程度的调查显示,有75%的企业尚未了解和享受此类优惠政策;在其余企业中,有13.2%享受过面向中小企业的培训补助、7.2%享受过产品认证/专利检索/技术转化等补助、6.4%享受过法律等专业咨询类补助。享受研发、设备改造、产品小量试制等方面补助的企业较少。
(3)一些政策执行不到位,扰乱市场秩序。2019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明确,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可能影响合同履行的异常低价竞标。但企业反映,最低价中标仍为很多项目的评标规则,一批又一批的恶意低价中标的企业扰乱着市场,最终导致中标者举步维艰,也很难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在政府的三令五申下,应收账款回款效率大幅度提升,但仍有很多项目需要提交预付款保函等手续,不断地占压企业流动性,加之各项目的验收款周期相当长,影响企业的流动性。
(4)政策落实与企业期待仍有差距。当前还存在政策传导不畅、以文件落实文件、配套措施少、操作性不强的“堵点”;对亲清政商关系把握不准、融资难融资贵、发展环境不优的“痛点”;政府部门失位、错位、越位,“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难点”。这些“中梗阻”的存在使得前期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效果打了折扣,与中小企业期待仍有差距。此外,信用体系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也是中小企业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民企引入国有资产参股越来越多。民企在资本市场融不到资,通过国企参股,解决资金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