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职场人士抱怨:老板没文化不可怕,企业没文化很可怕。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
第一个解读是学历和创业的关系。很多企业老板并不具备高学历,但是创业很成功。比如比尔·盖茨、李嘉诚,包括任正非。他们都不是高学历的人才,要么是大学没毕业,要么没上过大学。应该说,创业成功与否的确和学历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学历越高的人反而对风险的敏感性越强。创业是典型的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对风险敏感性太强不利于创业成功。当然,随着信息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拥有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的人创业成功比率肯定会越来越高,这也一定是大势所趋。
第二个解读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承载着企业的价值观,担负着塑造企业员工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使命。首先,企业文化是“人化”的产物,寄托着企业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诉求,寄托着企业老板和员工共同的理想和愿景。其次,企业文化担负着“化人”的使命,不仅要使价值理念在组织成员中“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唯有如此,企业文化才能够传承,才能够延续,才能够生生不息。从这个角度而言,有理论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并不为过。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犹如没有灵魂的身体,只是一个躯壳或者僵尸而已。所以说,企业没文化很可怕。
第三个解读是老板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系。这里的老板文化,不是指老板的学历,而是老板的理念和价值观。其实,很多人一提到企业文化,就会和老板文化画等号,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二者是一回事。其实,这样理解并不错,但也不全面。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是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理念和行为规范体系,是得到组织内大多数成员认可并执行的价值体系。老板文化则一般体现为企业的创始人或企业所有者倡导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但是,老板文化必须和企业文化是统一的,二者是一种从属关系。企业文化应该涵盖了老板文化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完善。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尤其是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老板文化其实就是企业文化的代名词。因为企业文化首先是企业老板的思想与理念的呈现,代表着老板的企业哲学,并以此来吸引并凝聚一群志同道合者共同发展壮大企业。这个时期,老板文化和企业文化是可以相互替代的。1987年柏林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了一个名为“技术创新成功的文化因素”的工作小组。该小组的研究报告认为文化的“细分化”和“异质性”对创新路径有着直接的影响。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企业文化不仅对企业的创新性有直接影响,而且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有直接影响,因为企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企业老板的人生哲学和企业哲学。从整体的角度来看,老板文化其实是企业文化的初级阶段。企业文化就是以老板文化为核心,不断地发展与演变,最后成为企业所有成员都必须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的企业价值体系,成为全体企业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
但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误区。企业老板把自己脱离于企业文化之外。企业文化完全变成一种要求并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体系,而老板自己不受此约束。老板总是抱怨企业文化建设不好,员工不能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自己从来不反思自己有没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老板。老板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负责人,如果企业文化建设不好,首先老板应该反思,更不能把责任推给其他人。
华为的企业文化建设成为华为持续高速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首先在于任正非自己笃信不疑,知行合一才能让员工效仿并追随。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
华为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作为公司老板的任正非身上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并且任正非也做到了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并垂范,以身作则地去培育并践行华为的企业文化。
第一,客户至上。任正非创办华为以来就坚持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同时他也把这种经营理念作为华为企业文化的首要原则。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是华为唯一存在的理由。任正非多次强调客户是华为的衣食父母,只有客户才会从腰包里掏钱给华为。如果不能从客户手里赚钱,华为就要倒闭。任正非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无论是在华为弱小时期,还是已经成长为一家世界500强的国际化企业以后,任正非都把客户放在第一位。作为企业老板,他基本没有什么爱好,也基本上没有什么朋友。他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也不谋求任何党政职务。他对外看淡荣誉,极度低调,但是自己又说不是一个低调的人,否则他不可能鼓动华为十几万名员工。但是,只要有客户的要求,他都尽量满足。只要有客户的活动,他都亲自参与。曾经有一位记者在海外电信展上见到了任正非,正在犹豫要不要去参访他时,任正非主动邀请她过来合影。她非常奇怪,因为任正非以前从不接受媒体采访,为何会主动邀请她合影呢?事后才知道,任正非把她当作了参观电信展的客户了。我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一个事例更能说明这个问题。2000年左右,我陪同山东省的一位主管信息化的副省级政府官员去北京参加国际数据展。该官员得知任正非也在展览会上,提出想单独会谈半小时,经过多次协调,竟然没有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展览会上的客户太多,时间已经安排不开。但是之后我陪同山东某运营商的副总经理一行参观华为时,任正非竟然亲自出面接待并会谈。这也说明,在任正非眼里,只有客户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把“以客户为本”作为华为最根本的核心价值观。(www.xing528.com)
第二,诚信为本。中国人历来讲究,无论做人做事,诚信才是根本。所谓“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有诺必践。只有学会做人,才能成功做事。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2014年年底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认为,重承诺是做人做事的底线。任正非、王石、张瑞敏等第一批创业的企业家都是讲信誉、重承诺的,所以才能够站住脚跟并一路走下来。军人出身的任正非自下海经商创办华为起就建立了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在国内市场,2000年华为光网络产品的电源出了问题,本着对客户负责和诚信为本的原则,华为从网上回收、替换了20多万块板子,这些板子在仓库里堆积如山,给华为造成十几亿元人民币的损失。在国际市场,华为与西欧某运营商签订的供货合同,由于华为对于客户的需求理解偏差大,造成无法及时交付,最后全额按合同赔偿。正如任正非所说:“华为这十几年来,一直在铸造两个字:诚信,对客户的诚信,对社会的诚信,对员工的诚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这种诚信创造的价值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2005年任正非在向广东省委汇报工作时曾经建议中国要变成诚信社会,就要建立全国老百姓的诚信档案。华为不仅坚持开展对干部员工的诚信教育,而且还建立了员工个人信息系统,记录员工在诚信方面的信息,包括奖、罚、晋升、任职能力、绩效等信息。2005年,任正非在《科技日报》上发表的《鼓励创新更须保护知识产权》文章,专门谈到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思科诉华为”事件。任正非说:“在西方发达国家,这种官司非常普遍,华为在这场诉讼中证明了自己是清白的,是讲诚信和值得客户及竞争伙伴信任和尊重的。”近几年来,在内部反腐败方面,任正非更是从自身做起,要求全面清理公司高层跟华为有关联交易的亲戚朋友的公司,在此基础上进行从上到下的干部廉政宣誓活动。
第三,艰苦奋斗。华为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企业文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任正非自己的亲身经历。青少年时期的任正非由于家境贫寒,兄弟姊妹众多,缺吃少穿,历尽艰辛,深知艰苦奋斗对于生存的意义。其次是华为创业的历程也是充满了波折与坎坷,如果不能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企业随时可能遭遇生存危机。最后是任正非对于历史客观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对于任何一个组织而言,组织成员思想上的松懈和行为上的奢侈就是危机的前兆。千古兴亡多少事,历史有时候可以重演。因此,在华为销售额突破200亿元的时候,任正非还开着一辆老掉牙的二手广州标致轿车。即使目前华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任正非以70岁的高龄仍然坚持自己开车而不配专职驾驶员。1996年任正非亲自带队赴南斯拉夫洽谈项目,坚持把员工给他订的总统套房退掉,和大家一起打地铺,与员工一起同甘共苦。1997年任正非出差期间带当地员工去巴西热带雨林自费旅游,员工们都买耐克旅游鞋,任正非却买了一双最便宜的旅游鞋。面对员工的不解,任正非说:“我是来巴西出差的,和你们长驻人员不一样,我的鞋穿一次就扔掉了,不用买名牌的。”然而,旅游结束返回驻地后,员工们却发现任正非正在卫生间里用刷子刷洗那双鞋,回国时把鞋带回了深圳。长期以来,任正非一直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即使是吃饭也从不浪费。他虽然一直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但是对于利益分享,他比任何一位中国老板都舍得。华为员工的收入在国内企业中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平,但这并不影响他把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华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因为即使如他,依然坚持着艰苦奋斗的生活与工作作风。
第四,自我学习。作为一家高技术企业,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著名的摩尔定律指出,在半导体行业,平均每过18个月,半导体芯片的容量就会增长一倍,成本却减少一半。韦尔奇则坚持企业真正的核心能力不是生产制造或售后服务,而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可以说,在信息与互联网时代,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速学习的能力。身处一个知识爆炸、快速变化的世界,我们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加强自我学习,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学习速度。任正非因为家境贫苦,学习是走出贫穷、改变人生轨迹的唯一出路。因此,任正非从小养成了爱学习的习惯。他先是通过艰苦努力考入了重庆建工学院。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不得已离开学校应征入伍当了建筑兵。在军队期间任正非不仅刻苦钻研技术,而且还努力钻研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毛泽东选集》。在任正非的讲话和文章里,无论是哲学知识、军事知识、历史知识还是文学知识,他都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任正非出差喜欢独来独往,必带的行李中一定有一两本书。2013年,任正非在法国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实际上是个宅男,我没有其他的生活爱好,下班就回家,不是读书就是看电视,看纪录片,看网络。我阅读速度非常快,书读得很多,不知哪本书影响了我,哪件事影响了我,思想是怎么生成的。”其实,我们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任正非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再加上他的生活阅历和企业实践经历,才形成了任正非独特的企业哲学思想。正是由于任正非独特的企业哲学智慧,他才能在这个变化莫测的商业世界里披荆斩棘,游刃有余。这就应了任正非的父亲1967年告诫他的话:“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
第五,自我批判。自我批判不仅是因为危机意识,而且也是为了实现自我超越。任正非认为:“要活下去,就只有超越,要超越,首先必须超越自我;超越的必要条件,是及时去除一切错误。去除一切错误,首先就要敢于自我批判。”自我批判的核心在于“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不是为全面否定而批判,而是为优化和建设而批判,总的目标是要导向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自我批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曾子说过:“吾日三省乎吾身。”曾子被后世尊称为“宗圣”,并不是一般人物。因此在企业里,别说老板,就是普通员工要做到自我批判都很难。中国传统思想里的“面子情结”一直根深蒂固。所谓“面子”,其实是中国人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并不能简单以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它有时代表一种气节,有时又仅仅是一种虚荣,有时代表着声望和地位,有时又隐含着“自我膨胀”的欲望。任正非一直在华为提倡自我批判,坚持自我批判,甚至把是否具备自我批判的能力作为对华为接班人的一项核心要求。他自己能做到吗?他能坚持多久呢?其实,在华为的发展历程中,我们通过任正非的讲话和文章已经知道他一直在坚持自我剖析和自我批判。在华为例行的民主生活会上,任正非曾经不止一次自我批评,也接受过别人批评。在小灵通等业务决策失误时,任正非曾经主动自我批评。在李一男出走华为时,任正非主动说负有领导责任,并且自我降薪。在一次研讨会上任正非曾为此沉痛地检讨:“不要太看重面子。在华为犯错最多的是我……不过大家是为维护领导人的威信,给点面子罢了,我自己心知肚明。”2011年任正非发表的文章《一江春水向东流》,更像是一篇自我剖析的人生“忏悔书”,对自己来了一次彻底的自我批判,也实现了一次彻底的自我重生。
第六,自我约束。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君子慎独”。所谓“慎独”,就是在独处中谨慎不苟的意思。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换句话说,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要自律,要有担当,要自我约束。权力如果缺少监督和约束机制,就会造成滥用。作为企业的创始人,任正非在华为有着最高的决策权,可以说一切他都可以说了算。但是,任正非偏偏是一个自我约束力很强的人,对公司的规章制度说到做到,坚持从自身做起,严格执行。有一次任正非到日本出差,在酒店洗衣服的费用不小心交给财务报销了。审计部的领导就找任正非谈话,结果费用不仅全额退回,还要他写自我检讨。华为规定所有员工都不能坐飞机头等舱,但是任正非毕竟已近70岁的高龄,而且又需要经常到世界各地出差,所以他坐头等舱,不过多出来的费用依然需要自己承担。华为规定报销手机通信费要主动剔除私人用途的相关费用。任正非每个月底都要把手机通话记录打印成长长的流水单,带上老花镜逐一勾出自己的私人费用,而且至今坚持不变。
任正非肯定不是圣人,也不是完人。他本人也说过不要试图做一个完人。他提倡在对待人的问题上要开放、妥协、宽容,要讲灰度哲学。但是,在华为的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他却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全体员工面前做了一个表率。对待企业文化,老板能否以身作则,能否身体力行,能否率先垂范,就是老板文化到企业文化的距离。你所要求的,你首先要做到;你所希望的,你首先要行动。如果老板只是画饼,只是喊口号,只是要求别人如何,这样的企业文化只能成为“企业童话”,并不适合已经是成年人的企业员工。
我们前面说过,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于员工对于企业价值观的认同。认同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员工认知的过程,是选择的过程,是要逐渐从心理上、态度上最后落实到行为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员工能否对企业建立一种相对信任的关系是能否形成价值观认同的核心和前提。这种信任是一种综合的体系,既包括对上级领导和同事的信任,也包括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信任,但是,核心在于对老板的信任。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老板则是企业的灵魂人物,只有对企业的灵魂人物有足够的信任和托付,员工才有可能建立对企业组织的信任。只有对企业组织有足够的信任,员工才能对企业文化形成价值观认同。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老板的个人素质以及个人魅力,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