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企业经营是老板的专属工作。企业老板在经营企业中最容易陷入十个认知误区:信仰、诚信、信任、承诺、激励、约束、责任、分享、角色、文化。这些认知误区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但是如果出现在企业老板身上,则不仅关系到客户,关系到合作者,也关系到企业员工,影响面非常广泛,因此我们称之为“老板悖论”。
信仰,是目前中国严肃的社会问题。企业老板如果没有高尚的信仰,就会对一切缺乏敬畏之心,就会无视社会道德,就会藐视法律法规。现在一些老板信仰的是权力、信仰的是金钱,信仰的是潜规则,信仰的是无孔不钻。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环境不完善,一些企业老板热衷结交政府官员,一是为了寻找权钱交易的机会,二是为了给自己增加安全感。有些老板一面痛骂中国人没信仰,一面又不断突破道德底线。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一旦东窗事发,必是满盘皆输。锒铛入狱甚至惹来杀身之祸一定不是这些企业老板的初衷,但是他们没有信仰,没有敬畏之心,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诚信,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言行一致。简而言之就是守诺、践约、无欺。“诚”是从天道而言,“信”是从人道而言。孟子曾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有类似的说法:“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虽然中国历史上从商者一直地位不高,位列“士农工商”之末,但是诚信经营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比如“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比如“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在中国生意人一般喜欢供奉关公像,就是因为关公是“忠、义、信、智、仁、勇”的化身,也是生意人所信奉的生财之道。忠,就是忠诚;义,就是讲义气;信,就是守信用;智,就是有智慧;仁,就是仁义;勇,就是勇敢。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商人都明白,只有讲诚信才能财源广进,生意兴隆。在市场经济社会,诚信更是第一法则。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前提。
凡是去过同仁堂药店的人,都会看到店内的一副对联:“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同仁堂历经300余年沧桑而屹立不倒,从一家普通的药铺发展到现代化的医药集团,依靠的就是诚信经营的原则。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曾经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信用差是中国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不讲诚信,人们没有安全感,怎么会痛痛快快地花钱呢?诚信经营本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根本。在诚信缺失的市场环境中,不讲诚信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如果都不讲诚信,大家的利益都没有保证,最后整个体系中就没有真正的赢家。目前的悖论在于,很多老板自己不讲诚信,却反而要求别人讲诚信,丝毫不反思,不自责,不寻求解决之道,是目前企业界的一大顽疾。2004年,任正非在华为干部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了诚信问题:“公司将加强全体员工的诚信教育。诚信的本质在于责任,一个有使命感、责任心的员工,是不会否认诚信文化的。华为十几年来铸就的成就只有两个字——诚信。对客户的诚信,对社会、对政府的诚信,对员工的诚信。诚信文化是公司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尽管公司不断有人,包括极个别高级干部,背离诚信,做出一些令人痛心的事,但公司员工的绝大多数是相信这一文化的。这种诚信文化创造的价值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公司要建立员工的诚信档案,为选拔培养更多的优秀干部打下一些基础。”2015年年初,任正非在华为品牌战略与宣传务虚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品牌的核心是诚信,是我们为客户提供的质量、服务与竞争力的提升。”更是把诚信提升到企业品牌核心的高度。
信任,本是一种相互之间的心理认可关系。每一个老板都喜欢给员工描绘蓝图,描绘愿景,希望员工对企业信任,对老板信任,能够忘我地为企业奉献。同时,又把控制权放在第一位,对下属不信任,不放权。一个人做事,多个人复核。各个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备份,导致企业经营效率低下。曾经让IBM惧怕的王安电脑创始人王安只信任自己的家族成员,对家族以外的员工从不信任。虽然接受了哈佛大学的教育,但是却不相信美国的公司制度。他曾多次表示,“因为我是公司创始人,我对公司拥有完全的控制权,我的子女有机会证明他们管理公司的能力。”在这种极端的思维模式下,王安电脑的昙花一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承诺,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法律的环境下,都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作为老板,轻易许诺而不能兑现会形成严重的信任危机。对客户的承诺做不到,不仅会导致法律纠纷,还会让客户远离;对员工的承诺做不到,员工就会对企业失去信心。久而久之,企业的倒闭是迟早的事情。很多企业老板都喜欢拍着脑袋做决策,拍着胸脯做承诺,最后拍拍屁股不认账。
激励,是为了促使企业良性发展而采取的刺激性措施,以牵引员工能够高绩效地开展工作,以有效达成企业经营目标。激励政策不能朝令夕改,只有保持激励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才能真正形成高绩效的工作氛围。如果因为年初对市场形势的判断比较悲观,制定有诱惑力的激励政策;到了年中发现市场形势好转,又尽量往低调整;最后年终兑现时,找出种种理由不能据实兑现。这样的企业,会给员工一种出尔反尔、言而无信的感觉,真正优秀的人才一般会选择离职走人。(www.xing528.com)
约束,是为了企业健康发展制定的一些限制性措施。但是,中国很多企业的问题在于,约束性的政策往往只针对员工,不针对老板。“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比如有些企业规定,员工亲属不能进入公司工作,以防形成裙带关系,结成黑色利益链,对公司经营不利。但是,老板的亲属却不受此约束,可以光明正大地违反规定,占据各个重要岗位。这种特权思想,从社会领域一直延伸到企业领域,是很多中国企业老板迈不过去的一道坎。即使是华为公司,也有很多员工对任正非的亲属可以进入公司工作,而普通员工却被明令禁止有非议。比如最早负责华为海外业务的张贯京,在其著作《华为四张脸》中就对此深为不满。虽然任正非因为个人的独特生活经历有自己难言的苦衷,但是这的确是华为的缺憾之一。
责任,是一种对自己行为的担当意识。敢作敢当一直是中国人推崇的行为法则。世界上并没有完人,也没有圣人,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任正非就讲过,从泥坑里爬出来的人就是圣人。意思是圣人都是经历过挫折和失败以后磨炼出来的,没有人天生就是圣人。企业老板是最高决策人,应当勇于承担决策的责任。任正非曾经在要不要发展小灵通业务方面决策失误,也多次公开承担失误的责任,甚至还自我要求降薪以处罚自己的失误。企业老板不是皇帝,说出来的也不是“金口玉言”。但是一些企业老板往往有一种“皇帝情结”,容易在往日的成功面前迷失自我,要么极度自负,要么蛮横霸道。有了成绩就归结为自己的英明领导,出了问题就是下属的愚蠢无能。一句话,自己是企业老板,所以要唯我独尊。其实,世界已经进入信息互联网时代,财富的创造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昨日的“草根”通过逆袭,也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今日的明星企业,也可能因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转瞬间轰然崩溃。所有的企业老板都必须睁开眼睛看世界,不能再生活在自我的幻觉里,否则就是历史的匆匆过客,徒留笑柄而已。
分享,不仅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智慧。任正非出身贫苦,家里兄弟姐妹众多,作为长兄的任正非从小就形成了“要活,大家一起活”的人生观。创建华为之初,让包括一线基层工人在内的80%以上的员工都持有公司内部股票,分享公司发展带来的收益,也是任正非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悟出的人生道理。任正非的思想智慧和独特的利益分享机制成就了华为,华为的成功也反过来成就了任正非。老子曾说“欲先取之,必先予之”,这也是企业经营之道。很多企业老板学习任正非,只是看到了任正非今日的成功,却无视任正非成功背后的思想智慧。说到底,还是魄力不足,胸怀不够,缺乏人生大智慧。如果用两个字来表达,就是还没有超越人性中的“贪”和“私”。私心太重,过度贪婪,就不会愿意与人分享,也不会成就大事业。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华为的经验,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
角色,是每个人在组织或群体里的身份。老板本是企业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应该致力于企业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工作。但是很多老板并不能认清自己的角色,甚至经常出现角色错位。比如,该决策的不决策,不该决策的乱决策;比如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亲力亲为;比如经常越过中层管理者直接指挥基层。如果企业还在创业初期,组织机构不完善,老板一个人兼任多种角色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企业已经形成规模,管理团队已经完备,那么老板的角色意识不清晰就经常会让下属无所适从,甚至形成“问题上交,责任也上交”,管理层只做传声筒,无所事事的状态。造成这样的局面其实吃亏的还是老板自己。
文化,这里主要是指企业文化。企业界普遍认为,老板没文化不可怕,企业没文化很可怕,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企业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随时都可能垮掉。如何创建企业文化?无论公司墙上贴多少标语口号,无论企业报纸上登多少宣传文章,归根结底,员工还是看老板怎么做。老板不仅是企业文化的活灵魂,而且是企业文化的践行者。如果仅把企业文化对内作为管理员工的工具,对外作为企业的宣传策略,那是不会长久的。换句话说,在企业文化方面,老板可以是导演,也可以是主角,绝不可以是观众。华为的企业文化非常成功,主要是因为任正非的身体力行。华为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任正非从不参与任何与客户无关的社会活动,也不接受任何政府的职务;华为坚持“以奋斗者为本”,任正非也是率先垂范,一辆二手“标致”轿车开了很多年;华为提倡“自我批判”,任正非也是一马当先,勇于在全体员工面前坦承自己的错误并自我处罚。如果老板把自己置身于企业文化之外,只愿意定规则,做裁判,而不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则这样的文化很难得到员工的认同。
[1]一种音频压缩技术,这里指的是MP3播放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