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结论及其政策启示

研究结论及其政策启示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10大出口国的隐含碳之和占出口隐含碳总量的比例不足50%,其中出口到中国的隐含碳占4.80%,约为1/10;前10大进口来源国的隐含碳之和占俄罗斯进口隐含碳总量的比例超过80%,其中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进口隐含碳来源国,且占比逐年递增,从1996年的28.40%增长到2009年的50.58%。

研究结论及其政策启示

9.12.4.1 研究结论

(1)1996—2009年,俄罗斯进出口隐含碳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俄罗斯是隐含碳的净出口国。(2)从部门分布来看,俄罗斯贸易隐含碳部门集中度较高。俄罗斯的出口贸易以石油等矿产品资源、金属资源和初级化工产品为主,基本金属业、采矿业、煤加工炼油业、化学和化工产品业这4个部门是俄罗斯主要的隐含碳出口部门,占比之和为89.39%;电子和光学设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机械及其他未分类制品业、化学和化工产品业和基本金属业是隐含碳的主要进口部门,占比之和为64.45%。(3)从国别流向来看,俄罗斯出口隐含碳的国别流向集中度较低,进口隐含碳的集中度较高。前10大出口国的隐含碳之和占出口隐含碳总量的比例不足50%,其中出口到中国的隐含碳占4.80%,约为1/10;前10大进口来源国的隐含碳之和占俄罗斯进口隐含碳总量的比例超过80%,其中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进口隐含碳来源国,且占比逐年递增,从1996年的28.40%增长到2009年的50.58%。(4)从1996—2009年整个期间来看,规模效应对隐含碳变动的影响最大,贡献率为146.93%;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俄罗斯出口隐含碳的增长;阶段分解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各效应发挥作用的程度有所差异,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均对出口隐含碳的变化产生了较大影响,而结构效应的影响较小;技术效应总体来看引起了俄罗斯出口隐含碳的增加,但是其在出口隐含碳增加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减小。

9.12.4.2 政策启示

基于上述结论,本节对俄罗斯减少出口隐含碳提出三方面建议:(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提高基本金属业、采矿业等部门的能源使用效率,促进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2)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3)调整出口结构,引导出口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低能耗、环境友好型的高科技产品和服务业方向转移,不断提升自身科技竞争力。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发展迅速的碳排放大国,都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而且两国都是隐含碳净出口国,双方应加强合作,一方面增强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促进自身节能减排,减少出口隐含碳。(1)建立联盟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通过合作增强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话语权,争取一个较为公正、合理的地位,维护自身的“发展权”和“生存权”;(2)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强调与发达国家的区别,捍卫自身的发展权;(3)主张碳排放责任界定由“生产者负责制”向“消费者负责制”或“共担责任”过渡,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4)积极推动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实施,借助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应对气候变化,推进自身经济发展;(5)不断拓宽双方的合作领域,在进一步加强天然气等能源合作的基础上,合作进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共同开发低碳技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促进碳减排,减少出口隐含碳。

参考文献

[1] 马述忠,黄东升,2011. 基于 MRIO 模型的碳足迹跨国比较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1,5 - 15.

[2] 魏本勇,王媛,杨会民,等,2010. 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研究综述. 世界地理研究,19(2),138 - 147.

[3] 王丽丽,王媛,毛国柱,赵鹏,2012. 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SDA分析. 资源科学,34,2382 - 2389.

[4] 闫云凤,赵忠秀,王苒,2013. 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及排放责任研究世界经济研究,6,54 - 58+86+88 - 89.

[5] 赵玉焕,王淞,2014. 基于技术异质性中日贸易隐含碳测算及分析.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12 - 18+26.(www.xing528.com)

[6] 周茂荣,谭秀杰,2012. 国外关于贸易碳排放责任划分问题的研究评述. 国际贸易问题,6,104 - 113.

[7] 赵玉焕,李洁超,2013. 基于技术异质性的中美贸易隐含碳问题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2,28 - 34.

[8] Ahmad N,Wyckoff A.,2003.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oods. Sourceoecd General Economics and Future Studies,(9),151 - 178.

[9] Du,H.,Guo,J.,Mao,G.,Smith,A. M.,Wang,X.,Wang,Y.,2011.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China-US trade: Input-output analysis based on the emergy/dollar ratio. Energy Policy,39,5980 - 5987.

[10] Lenzen,M.,Pade,L. L.,Munksgaard,J.,2004. CO2 multipliers in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s.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16,391 - 412.

[11] Peters,G.,Hertwich,E.,2004. Production factors and pollution embodied in trad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Working Papers 5/2004. 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TNU),Trondheim,Norway.

[12] Su,B.,Ang,B. W.,2010.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trade: the effects of spatial aggregation. Ecological Economics,70,10-18.

[13] Wyckoff,A. W.,Roop,J. M.,1994. The embodiment of carbon in imports of manufactured products: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Energy policy,22,187 - 194.

[14] Xu,Y.,Dietzenbacher,E.,2014. A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the emissions embodied in trade. Ecological Economics,101,10 - 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