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泄漏是指在只有部分成员参与的国际联盟下,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国家采取的减排行动导致不采取减排义务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现象。碳泄漏率,即非减排国家的排放增加量与减排国家的减排量的比值,它可以作为评估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环境效果的指标。
从理论角度看,碳泄漏现象的产生跟国际贸易和投资流向的变化密切相关。减排国家对碳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减少,可能会通过能源市场的价格波动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流向的变化,增加非减排国家生产和消费的碳密集度。谢来辉和陈迎归纳了碳泄漏的三个主要渠道:(1)化石能源的国际贸易,减排国家采取的减排行动可能会导致煤炭、石油等碳密集型化石能源的世界市场价格下跌,从而使非减排国家有可能扩大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增加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减排国家采取的减排政策可能会增加钢铁、水泥等碳密集型国际贸易流向发生改变,并且使非减排国家增加其温室气体排放量;(3)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减排政策可能降低减排国家能源密集型产业的资本收益率,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减排国家的企业可能将投资转移到非减排国家,这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将使碳密集型产业向非减排国家转移,从而导致更多不受控制的温室气体排放[1]。
不同模型由于对全球排放情景和发达国家采取政策工具的假设不同,对碳泄漏率的测算结果也存在差异。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1)第三次评估报告总结不同研究得出的碳泄漏率介于OECD的GREEN模型估计得出的5%和Light等研究者得出的20%之间,据此,在最糟糕的情境下,如果工业国家减排5%,那么其中1/5并非完全消失,可能会因为产业转移而变成发展中国家的排放。同时它也强调,对碳泄漏率为20%的上限是在假设没有技术转移和排放贸易等条件下得出的结果,事实上考虑到未来各国可能还会谨慎地采取各种政策手段,碳泄漏率将会远小于20%[2]。
一些研究单纯通过比较碳泄漏率得出政策结论,对此,库克(Kuik)等提出质疑,因为单纯的一个相对指标既不能提供碳泄漏程度的真实大小,也不能区分出碳排放变化量是由减排与非减排国家的减排政策不对称还是其他因素造成的。此外,从气候政策的溢出效应(Spillovers of Climate Policy)来看,减排政策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溢出效应,碳泄漏被认为是消极的溢出效应,而减排政策也带来减排国家以及非减排国家的碳储存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可以削弱碳泄漏[3]。
发达国家关注碳泄漏问题,强调严重的碳泄漏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京都议定书》附件I国家减排行动的实际效果,不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压力。实际上,在针对碳泄漏以及碳关税问题的政策争论中,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直是争论的核心,化石能源的国际贸易以及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可能造成的碳泄漏倒没有引起更多关注。这是因为,通过化石能源的国际贸易造成碳泄漏的问题在现实世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而在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问题上单纯因环境规制政策差异所致的影响实际并不显著。以石油市场为例,政治因素在国际石油价格形成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石油价格越来越表现为石油“政治价格”;另外在国际石油市场上,衍生品市场的金融交易量已经远远超过实物交易量,期货价格已经成为影响现货价格的关键因素。碳泄漏相关文献中所描述的附件I国家的减排行动造成石油价格下跌的机制,是以竞争性市场为假设前提,而这个前提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成立的。与此同时,大量有关污染避难所假说(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的研究均没有发现污染密集型产业跨国转移投资与环境规制标准差异之间的显著关系,由此不难发现,那种认为减排行动将导致能源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的逻辑推论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说是思维实验(Thought Experiment)的结果,并无足够坚实的经验证据支撑。从这个角度看,发达国家对于碳泄漏问题的担忧固然有其保护全球气候环境的考虑,但更多的则是出于保护本国产业竞争力的需要。(www.xing528.com)
赖纳德(Reinaud)从产业角度进行研究,认为碳密集产业是受碳减排政策影响最大的产业,研究指出,迄今为止欧盟的排放交易体系对研究所关注的产业并未显示存在碳泄漏。然而他也强调,随着欧盟国家逐步承担更严格的减排承诺,这并不意味着将来不会出现碳泄漏,这就要求将贸易流作为碳泄漏的一个指示器来持续考察[4]。而世界银行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报告选取减排国家与非减排国家能源密集型产业的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存在一些迹象表明严格的减排措施可能导致碳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尽管证据并不十分充分[5]。
当前国内关于碳泄漏问题的研究尚不多。陈迎等认识到碳泄漏是《京都议定书》的经济影响在全球环境上的体现,并认为中国可能受到碳泄漏的不利影响[6]。谢来辉等认为碳泄漏问题是环境与贸易冲突在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体现,也是涉及国际气候谈判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并对当前学术界关于碳泄漏率与流向问题进行了评析,同时分析评价了全球能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对中国的影响[1]。
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节对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中欧之间是否存在碳泄漏,以及如果碳泄漏的确存在,其程度如何,能否成为欧盟征收碳关税的理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