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技术效应是使贸易开放可以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的主要作用机制。贸易越开放,人们越容易获得高能源效率的产品和服务。贸易开放使收入增加,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进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此相关,贸易和贸易开放鼓励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创新从一国扩散到另一国。进一步,保持国际市场的开放可以使国家适应由于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的产品供应的断裂,如粮食供应短缺等。
9.2.2.1 国际贸易与技术外溢
国际贸易可以作为一种技术和技术诀窍传播的手段(Grossman and Helpman,1991)。由于世界范围内研发(R&D)支出分布严重不平衡,所以国际范围内的技术扩散十分重要。科,赫尔普曼和霍夫马斯特(Coe,Helpman and Hoffmaister,1997)估计,全球研发支出的96%集中在少数几个工业化国家。研发支出分布的不均衡比全球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更严重。凯勒(Keller,2004)指出,在1995年时,7国集团(即全球领先的工业化国家)的研发支出占全球研发总支出的84%,但它们的GDP仅占全球GDP的64%。自索洛(1956)以来,经济学家们认识到技术革新对提高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一国对国际市场越开放,该国从其他国家研发活动中获益就越多(Helpman,1997)。
贸易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技术的国际扩散,从而使贸易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一定作用。现有数据表明,90%的环境友好商品和服务产业都分布在OECD成员国内。由于许多OECD成员国是最早实施减缓气候变化措施的国家,减缓气候变化措施的实施会带来进一步环境技术的创新,因此随着这些减缓气候变化措施的实施,全球范围内本已不平衡的科技知识分布会变得更为扭曲。波特和林德(Porter and Linder,1995)曾经提出,国内严格的环境法规,将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气候变化技术外溢可以提供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那些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做出努力的发展中国家可以从OECD成员国的创新中受益。
技术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传播有几种渠道(Grossman and Helpman,1991;Helpman,1997)。第一种渠道是进口国进口本国不能自主生产的中间产品和资本品,技术包含在这些进口的中间产品和资本品中,扩散到进口国。第二种渠道是通过知识转移,这些知识是来自发达国家的新的生产方法和产品设计。第三种渠道是国际贸易使一国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来改进国外技术以适应本国的具体要求。第四种渠道是国际经济联系的加强给各国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降低未来技术创新和效仿的成本。
凯勒(Keller,2004),阿凯瑞和凯勒(Acharya and Keller,2007)的研究结论是,进口在国际技术传播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姆等(Sijm et al.,2004)对研究技术知识跨国传播路径的文献进行了综述。他们认为,如果技术知识和诀窍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和教育实现转移,那么《京都议定书》附件Ⅰ国家的技术知识,对非附件Ⅰ国家将产生积极影响。但是,作者也指出,还没有一种可靠的方法将这种影响定量化。因此,对国际贸易的技术外溢和贸易在气候变化技术的国际传播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就成为该领域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9.2.2.2 贸易作为一种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手段
气候变化威胁到一系列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而这对经济福利非常重要。贸易也可能使一些国家在面对气候变化时更为脆弱,因为它使这些国家按照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而依赖从其他国家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和服务来满足自身需求。但是,贸易也可弥补各国需求供给方面的差异,从而使一国如果由于气候变化而导致某种商品和服务短缺时,它仍然可以从其他拥有这种商品和服务的国家进口以满足需要。因此,除了可以减缓气候变化,贸易在人类适应未来渐暖气候方面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可能会产生显著影响。如果没有国际贸易,那些面对变化了的气候条件和农业产量较低的国家,在为其人口提供充足的粮食和农业原料供给方面将面临重大挑战。国际贸易能够缓和气候变化对世界各地农业影响的严峻性,使一国通过利用贸易伙伴的供应,来满足其对粮食和农业原材料的部分需求。但是国际贸易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发挥缓冲作用,取决于经济的短缺或充足如何以市场价格的变化表现出来(即农产品稀缺时价格上升,充足时价格下降)。(www.xing528.com)
如果因为某些贸易措施的应用,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被扭曲,那么贸易在帮助各国适应气候化方面的作用会大大降低。如果一国由于专业化生产某些产品,而使其面对气候变化时变得脆弱(例如,一国专业化生产的产品集中于采矿业或者汽车零部件加工业,但是农业部门规模很小),那么当该国的贸易伙伴限制贸易来保护自己的供应时,该国的情况就必然恶化。
有些学者对于在农业和食品部门,贸易是如何帮助降低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进行了模拟研究。
赖利和霍曼(Reilly and Hohmann,1993)使用世界食品市场的SWOPSIM(Static World Policy Simulation Model)模型来模拟一系列气候变化发展模式所产生的影响。这些情景假设美国、加拿大、欧盟的粮食产量减少了10%~50%;假设高纬度地区(苏联、北欧、中国、日本、澳大利亚、阿根廷和巴西)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粮食产量要么增加要么保持不变。他们发现,即使在假设粮食产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相对于这些国家的GDP,经济福利的损失非常小。研究还发现气候变化将给澳大利亚和中国带来巨大的净收益(占GDP的2%~6%)。他们的研究结果说明了国际贸易在促进区域间生产和消费调整、进而在减少气候变化的成本方面的重要性。
罗森茨维格等(Rosenzweig et al,1993)考虑了进一步农业贸易自由化对世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的影响。他们估计了气候变化对主要农作物(小麦、大米、玉米、大豆)产量的潜在影响。基于到2060年大气中CO2含量将增加一倍的假设,在估计产量变化时,许多环境变化的情景被考虑进来。研究发现,随着贸易开放,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略有下降。相对于贸易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贸易完全开放情况下的农产品价格上涨程度略有下降,全世界挨饿人数将减少1亿。
赫特尔和兰德尔(Hertel and Randhir,2000)的研究继续关注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变化,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这项研究强调了减少或消除贸易扭曲措施(例如补贴)的重要性,从而使国际贸易成为一种更有效率的适应气候变化的工具。国际贸易能够帮助一个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是因为国际贸易导致全球经济福利水平的净增长。但如果取消农业补贴,国际贸易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一种经济手段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农产品补贴被全部取消,则全球经济福利会增长近六倍。因为大量的农业补贴加剧了全球农业体系的低效率。
但是,有些研究表明农产品贸易开放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我们不应低估这些研究的重要性。例如,费尔堡等(Verburg et al.,2008)近期的一篇论文使用GTAP(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结合IMAGE(The Integrated Model to Assess the Global Environment)模型,模拟农产品贸易完全自由化对全球排放水平的长期影响。作者模拟了各种各样的贸易开放方案,到2015年,完全的农产品贸易开放将额外增加占基准50%的CO2排放量。然而最初增长的排放量会随着时间而减少,使CO2排放量在2050年将比基准减少30%。到2015年,全面贸易开放将导致额外17%的CO2排放增加,但之后又会降低,这些演变很复杂。总体上,作者认为到2050年,全面的贸易开放将导致整体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轻微上升。
鉴于参与这些模拟的关于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和长期收益率影响的不确定性,这些研究结果不应以任何方式被看作是预测或预言。但是,他们提供了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国际贸易帮助各国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会发生在跨区域的农业生产地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