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考虑以下这些情况:
·一位黑人去买车,结果卖家给出的售价比给白人的售价高。
·一对同性恋人去买车,结果汽车销售员根本不理他们。
·修理同样的车,汽车维修厂给残疾人的报价高于给健全人的报价。
·一位黑人男性在闹市的街口问路,得到的是错误的指示;而一位白人女性在同样的地方问同一个地址,就得到了正确的指示。
·一位怀孕的女性和一位同等能力的男性竞争升职,结果老板选择了男性。
如果你曾经历过类似的情况,你可能会觉得非常不满、沮丧,甚至怒不可遏。但是,我们如何才能消除这些偏见?我们应该怎样消除这些偏见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搞清楚人们为什么要歧视他人,即持歧视态度的人的内在动机是什么?只要我们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可以与歧视行为进行有效的斗争了——不管是通过我们的个人行为,还是通过制定新的法律。
关于歧视问题的案例,我们可以看一下反犹太主义的历史,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这都是一段极不光彩的历史。比如,在美国内战期间,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签署过一项法案,把犹太人从田纳西州、肯塔基州和密西西比州的部分地区驱逐出去,这项法案最终被亚伯拉罕·林肯废除。在20世纪的前半叶,犹太人找工作一直面临着巨大的障碍。纽约的体育俱乐部以及其他高级社交俱乐部都不允许犹太人进入,常春藤盟校也限制犹太裔学生的录取人数。三K党和天主教神父考弗林的广播演说煽动大众对犹太人进行攻击。美国对犹太移民的人数也有严格的限制,在犹太人大屠杀时期,美国拒绝载有犹太难民的船只靠岸。亨利·福特曾大声反对“犹太威胁论”,并认为这种思想的根源来自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右翼”空想家们则攻击富兰克林·罗斯福领导的美国政府被犹太势力控制了。
这一系列的歧视行为不仅影响了犹太裔移民,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这些歧视行为也深深植根于当地的文化历史中。比如,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卢旺达的种族灭绝政策、美国和澳大利亚对原住民的不公正对待等。歧视问题带来的暴行和负面影响可谓数不胜数。
在反犹太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中,一位名叫加里·贝克尔的犹太人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加里·贝克尔可能是现代历史上在歧视问题的研究方面做出最大贡献的人之一。
加里·贝克尔于1930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主营煤矿开采的小镇波茨维尔。之后,加里·贝克尔随家人移居纽约市,并在那里长大成人。加里·贝克尔的父亲路易斯是一位商人,他成功地经营了一家小企业。加里·贝克尔的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未接受过八年级以上的教育。虽然加里·贝克尔家里的书籍不多,但他们却常常针对时事进行各种讨论。根据贝克尔的说法:“我的父亲富有独立精神,他是罗斯福总统的忠实支持者。我们在家里常常讨论各种关于政治和社会公正的话题,比如房租问题、税收问题、美国南部地区的黑人待遇问题,以及如何帮助穷人等。”
当时,美国最大的犹太人社区在纽约市,即使是这样,加里·贝克尔一家人也未能躲过反犹太主义的冲击,并成为种族攻击的对象。加里·贝克尔的兄弟取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化学工程学位,本应在化工行业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却因为种族背景而无法获得重用。最终,加里·贝克尔的兄弟决定成立自己的公司。加里·贝克尔表示:“虽然种族歧视有时阻碍着犹太人的发展,但是我的爸爸总对我们说,‘只要足够努力,这些困难就可以被克服。’”(www.xing528.com)
加里·贝克尔在学业方面非常努力,最终他成功地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准备攻读数学学位。同时,加里·贝克尔也很想在社会学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大一那年,加里·贝克尔选修了一门经济学的课程,一下子着了迷,这促使他产生了一种疯狂的想法:把经济学和他对社会问题的兴趣结合起来。本科毕业之后,加里·贝克尔进入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师从著名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十分肯定和欣赏加里·贝克尔的天赋和努力。
跟随弗里德曼,加里·贝克尔开始学习和研究关于歧视问题的经济学。关于这段经历,加里·贝克尔说:“我感觉歧视行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复杂的表现,比如在收入、就业方面。如果雇主对黑人劳动力抱有偏见,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黑人和拥有同等劳动技能的白人相比会面临什么情况呢?”
加里·贝克尔找到了一种方法,不仅能够凸显劳动力、雇主、客户和其他各类群体中存在的偏见和歧视行为,还能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对这些现象进行研究。从某个角度来说,加里·贝克尔所做的正是找出歧视行为背后的隐性动机。“但我们必须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加里·贝克尔表示,“虽然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但当时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和文献却几乎不存在。”当时,经济系的教授们对加里·贝克尔的研究持有强烈的怀疑态度,觉得它似乎属于社会学领域而非经济学领域。在博士论文答辩时,学校甚至邀请了一位社会学家来评判加里·贝克尔的论文,但是这位社会学家对加里·贝克尔的研究并没有什么兴趣。
当然,从今天来看,加里·贝克尔的研究完全属于经济学范畴,但是当时的经济学家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对于传统经济学来说,加里·贝克尔创造的这种把经济学和社会学有机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是一个革命性的飞跃,也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从加里·贝克尔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歧视问题存在的情况下,人和人之间的经济互动是如何进行的。比如,我们可以知道,如果雇主倾向于雇用某一类人,而不喜欢雇用另一类人(某些工作倾向于雇用女性,而另一些工作则不倾向于雇用女性),那么此时劳动力市场上会发生什么。如果我们能够对上述问题做出一个较好的回答,就能对某些经济现象背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有更深刻的理解。尽管如此,当时的经济学家们似乎并没有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虽然加里·贝克尔的研究工作遭到了很多批评,但他的导师米尔顿·弗里德曼还有其他一些学者仍然给予他坚定的支持。在这样的鼓励下,加里·贝克尔并未丧失继续研究的信心。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加里·贝克尔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57年,27岁的加里·贝克尔根据自己的博士论文写作了一本名为“歧视经济学”的书。在这本书中,加里·贝克尔提出了“歧视偏好”的概念,即因为仇视或敌视他人而产生的偏见。这类歧视行为表现为,某一群体的人仅仅因为不喜欢其他群体的种族、宗教信仰,或性取向而避免和其他群体的人接触,甚至对其他群体采取敌对的态度和行为。
加里·贝克尔认为,歧视行为背后的动机不仅仅是金钱方面的动机,对某人或某些人的仇恨也是歧视行为的一个非常强烈的动机。带有这种敌意的人不仅会仇恨他人,还愿意为此付出金钱(如利润、工资、收入等)的代价。比如,一位仇视黑人的白人可能宁愿拿8美元的时薪和白人一起工作,也不愿意拿10美元的时薪和黑人一起工作。在这个例子中,“仇恨动机”超过了“金钱动机”。
但是,当加里·贝克尔去世界各地宣传《歧视经济学》的时候,却常常遭到反对和批评,因为很多人认为“这根本不是经济学”。基本上,反对者是这样批评加里·贝克尔的研究的:“不能说他的工作不重要或者没有意义,但这似乎应该是心理学家或社会学家的工作,而不是经济学家的工作。”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人们很快对歧视行为的经济学动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加里·贝克尔的著作成为当时这方面为数不多的严肃学术著作之一。
加里·贝克尔说:“突然之间,很多有影响力的人都开始阅读我的书,就像滚雪球一样。”《歧视经济学》于1971年修订再版,现在该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书中的理论和观点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歧视问题的理解和认识。1992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授予加里·贝克尔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殊荣,对《歧视经济学》一书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公布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新闻稿中,委员会特别指出:“加里·贝克尔的研究工作曾经相当富有争议性,遭到了很多批评,不被信任。尽管如此,加里·贝克尔并未因此放弃,而是继续坚持这方面的研究。终于,他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经济学界的认可和接纳。”
显然,这种纯粹出自仇恨和敌视的歧视行为至今仍然存在,甚至是赤裸裸的。在世界很多地方,白人和黑人之间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隔阂和摩擦,同性恋者仍遭到各种各样的恐吓和威胁,甚至被殴打或射杀。
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应该看到,在反对歧视行为的道路上,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果一个普通的美国人在1957年陷入昏迷,又在今天突然苏醒过来,那么他一定会对美国社会态度的巨大改变深感震惊。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人们的社会态度和社会倾向显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今日美国的生活形态和几十年前相比有天壤之别。比如,人们已经不再认为女性天生比男性能力差,也不再认同女性必须以丈夫、孩子和家庭为生活的重心。职场女性不再局限于所谓的“粉领职业”,如教师或护士等。2013年,哈佛大学的MBA毕业生中有39%的人是女性,这是前所未有的。2011年,硕士毕业生中女性的比例已经超过了男性。事实上,今天很多雇主必须通过竞争才能聘请到能力强的职业女性,很多雇主还愿意给女性员工带薪产假,来吸引怀孕的女员工继续留在公司工作。
此外,白人对黑人的敌意似乎也在减弱。根据2011年《今日美国》和盖洛普民意测验的结果,美国公众对跨种族婚姻的接受程度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有43%的美国人认为跨种族婚姻对社会有利,另有44%的人认为跨种族婚姻不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有超过1/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有亲戚和其他种族的人联姻,有近2/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可以接受家人和其他种族或文化群体的人结婚。
在公共政策方面,美国黑人不再被边缘化对待。政策设计者们致力于缩小白人孩子和少数族裔孩子之间的教育差距。美国民众连续两届支持一位黑人当总统。总的来说,对于消除敌意、反对歧视行为而言,社会的种种变化是非常喜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