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西”建设过程中易地扶贫搬迁的历史成就
“三西”建设提出“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这个“另找出路”就是移民。陇中地区干旱少雨,无水缺粮,群众生活疾苦。究其原因,除天时、地利之外,还有更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贫穷伴随着严重的人口超载。如按照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对人口的负荷量的极限分别为每平方公里7人、20人的国际流行标准来衡量,这里已超过极限的数倍,出现“人口严重超载”现象。“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人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痛苦的现实。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看后认为“这里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了”。[2]
甘肃中部20个干旱县(区)的540万农业人口中,大约有160万人可以通过黄河、洮河、渭河两岸兴修水利和完善过去的水利工程设施,扩大水浇地,旱田变水地,走“水路”脱贫致富;还有320万人依靠流域治理和畜牧业生产、兴修梯田,发展旱作农业,调整农业结构,走“旱路”解决温饱;但还有约占农业人口11%的60万人仍生活在人口负担过重,生态严重破坏,生活难以维持的地方,在当地实在找不到脱贫门路,怎么办?需要另找出路。
出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研究现状,干部群众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因循守旧,让群众死守当地,继续“对穷山恶水开战,向荒山秃岭要粮”,只能使山更秃,水更恶,粮更少,人更穷,倍受自然的惩罚。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解放思想,开阔眼界,从长期形成的“固守一方,死守一业”的狭隘小农经济圈子中跳出来,从实际出发,有领导、有组织地动员组织群众,投奔异地去另谋脱贫致富的新路。
在周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搬迁移民,采取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就近移民;一是远距离移民。就近移民,就是从干旱困难山区向本县新开发的引黄灌区迁移。如靖远、景泰、古浪、皋兰、会宁和平川区,这些靠近黄河两岸的县(区),兴建电力提灌工程,增加灌溉面积,采取县内就近移民形式,从各自干旱困难的山区,分别向兴堡子川、刘川、三场源、景泰川、漫水滩、海子滩、西岔川、白草源等引黄灌区移民,统一规划建设新的居民点。这种移民离乡不离县,整村整社集中迁移,集中安置,本乡本土的亲邻又在一起,地生人不生,没有远离家乡的“孤独”和“外来户”之感。这种移民安置方式是就地搞水利工程安置自己的移民,利益主体是一个,责、权、利完全统一,有利于工程建设和移民安置,效果好、矛盾少。
远距离移民,就是从中部干旱困难山区向河西走廊灌区移民。如定西、陇西、通渭、榆中、永靖、东乡、静宁等县,由于没有条件新建大中型水利工程,所以就采取向河西迁移的形式。这种方式横跨甘肃东西两地,跨度大,迁出迁入地相隔千里,生产、生活差异较大,问题和困难多,因此,由省上主管部门协调进行,确保安置县和迁出县在利益主体上互惠互利,双方满意。
遵循这两种基本形式,在移民中坚持了“创造条件,合理流动;移民自愿,自主自力;积极稳妥,讲求实效”的原则。由贫困地区向条件好的引黄灌区和河西川水地区迁移,坚持自愿原则。凡迁移对象必须自愿申请,经乡政府审查筛选、县政府批准后,才能办理搬迁手续。强调慎重求实的效果,迁移安置先行试点,取得经验,成熟一批、迁移一批,落户一批、巩固一批,扎根一批、脱贫一批;采取灵活多样的做法,在迁移方面,实行组织引导和群众自流相结合;在安置方面,实行挖掘潜力分散落户与开发建设集中落户相结合。其次,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动员,转变思想观念。俗话说,故土难离,穷家难舍。要让农民离开祖祖辈辈生产、生活的地方,即便是很穷的地方,也非易事。为了克服迁出地故土难离、怕到他乡受歧视,背“包袱”、怕麻烦等思想,采用了各种宣传方式,在群众中进行了认真切实的教育,先后总结推广了一批迁移安置好的典型,组织中部干旱地区群众到引黄灌区实地考察、参观、访问,发动脱贫移民给家乡写信,回家乡汇报、现身说教等形式广泛进行宣传,解除群众的思想顾虑,使移民工作得到了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靖远县刘川灌区的移民绝大多数是由贫困偏僻的曹岘、若笠山区迁来的,世居深山,缺乏商品意识。迁入灌区后,由于交通便利,信息较灵,移民的思想观念逐渐得到了转变。他们捕捉市场信息,不断调整种植结构,经济效益得到成倍增长。景泰县八道泉乡营盘水村,1987年全村580人举家从山区迁到景电二期灌区。他们在新的生产环境中,转变观念,开阔视野,一改过去死守一业的单一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工副业。到灌区的第二年,全村就解决了温饱问题。他们除抓好粮食和经济作物外,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石膏矿资源,依托紧靠公路、铁路的优势,先后兴办了石膏矿、石膏粉厂、塑料编织厂、木材加工厂、商场、养猪场、供销公司等村办企业,转移劳动力280多人。199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238万元,产粮49.3万公斤,人均纯收入1094元,人均产粮850公斤,5年来共向国家上缴利税22万元,率先走上了致富道路。[3](www.xing528.com)
会宁县内移民迁到灌区后,部分移民成为当地的种田能手,致富标兵,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科技兴农、综合开发蔚然成风。白草源乡刘村李社移民点,自1984年以来,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实施科学种田,大抓副业和劳务输出,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等综合措施,有80%的农户基本解决温饱。现已迁居的村民们人人笑逐颜开,个个精神欢畅,家家丰衣足食,户户喜气盈门,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刘川灌区移民王振儒,一家7口1986年从若笠乡郭湾村迁来,当时划分承包地14亩。来灌区后,王振儒带领全家横下一条心,扎根灌区,艰辛劳动,挖高垫低,改造沙地,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几年的努力,采用科学种田,多方创收,他家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他在总结经验时谈了三条,一是要扎下根来;二是要能吃苦;三是要采用科学种田。正是这三条经验,使他一家经过这几年的辛勤劳动,奔上了致富道路。[4]
敦煌市转渠口镇定西村是1990年从甘肃中东部地区移入敦煌的唯一一个整村建制的移民村。定西村移民主要来自我省东部干旱地区四地(市)十二个县,其中来自定西地区的1936人,来自白银市的654人,来自天水市甘谷县的28人,来自兰州市榆中县的15人。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643户,2633人,耕地面积5364亩,人均拥有耕地2亩。刚迁来时盐碱荒滩草蓬飞,缺畜少粮住地窝,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不断输血造血帮扶下,移民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创业,现如今移民村面貌焕然一新,逐步形成了以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以肉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和劳务输转三大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350元,2014年达到7362元,整体摆脱了贫困,成为移民区学习的榜样。
艰苦卓绝的“两西”建设从1983年“另找出路”开始,三十多年通过多种安置形式,先后向河西地区远距离迁移24.16万人(含县内移民),向沿黄灌区、大灌区及有条件的县内就近安置37.95万人,向省外输出劳务移民42.6万人。共计有100多万人走出原来的“穷窝”,异地安家落户,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二、新世纪甘肃易地扶贫搬迁的新突破
进入新世纪后,在继续完善配套“两西”移民区基础设施,挖掘新的移民空间的同时,省上还结合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对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差的地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原则,2001年至2010年共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5.3亿元(其中国家安排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14.3亿元,省级配套资金1亿元),对76个县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7.4万户35.3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搬迁21.8万人,生态移民10.4万人,地质灾害避让搬迁3.1万人),其中对生活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退牧还草工程禁牧区等生态位置重要地区的10万群众实施了生态移民,减轻了林(牧)区压力,增强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有效缓解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在搬迁安置区共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53.9万亩,衬砌渠道1667公里,修建河堤255公里,建养畜暖棚和日光温室6.1万座,共新建、改扩建乡村道路2778公里,建人饮工程1800处,架设农电线路2606公里,改扩建学校14.2万平方米、卫生所2.6万平方米,使安置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搬迁群众在基本摆脱靠天吃饭的同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拓宽了增收渠道。[5]
2013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对易地扶贫搬迁作出了新的安排部署。全省还有200万人生活在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其中23.7万户112万人有强烈的搬迁愿望,计划用6年时间完成搬迁任务。这项工作投资密集、工作量很大,只有科学规划、综合施策、统筹推进才能奏效。为此,省上一是加大搬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有效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撬动吸纳信贷和社会资金,对有搬迁条件和搬迁意愿的农户实现应搬尽搬。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尊重群众意愿,按照整体搬出、以集中安置为主适当兼顾插花安置的原则,采取就近搬迁安置、跨区域安置、县域内统一协调安置、依托工业园区、重大工程和国有农林场安置等多种模式,稳步推进移民搬迁工作。三是稳固后续保障,既要注重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又要充分保证搬迁农民享受原有惠农政策和土地财产权益。还要统筹推进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确保搬迁群众近期生活有保障、长远致富有门路,真正做到实施一个搬迁项目,安置一方群众,实现一方人脱贫。到2014年底已累计搬迁30.5万人,实现了良好开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移民工作也创新了许多方式方法,移民搬迁形式从“两西”移民到生态移民、劳务移民、教育移民等方面拓展,安置方式也由单一的划拨耕地到转为生态护工、企业务工人员、毕业工作后举家移居城镇等无土安置方面探索,这些都会在今后的移民搬迁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