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各地区富民主导产业选择建议

甘肃各地区富民主导产业选择建议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1+17”文件中,对贫困区富民产业的领域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一是特色农牧业。贫困区作为后发展地区,其主导产业的培育既不能盲目攀比发达地区,也不能没有地方特色。在波特看来,各国或地区相同产业间的生产率差异,反映的是竞争力的差异。

甘肃各地区富民主导产业选择建议

鉴于贫困地区无论是增量、提质和建立品牌均困难重重。我们必须在系统梳理相关原理的基础上,再结合各地的实际,按照省委省政府“1+17”文件精神,选择富民产业的突破口。

在“1+17”文件中,对贫困区富民产业的领域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一是特色农牧业。这其中包括:累计新增100万亩全膜玉米和脱毒马铃薯,力争户均新增2头牛或10只羊。二是发展劳务经济。通过劳务培训——劳务输转——返乡创业——发展经济,形成新型劳务经济产业链。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四是现代服务业。包括物流体系建设,将城乡商业服务网点、民族贸易网点、农资和商品配送农贸中心、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等商贸体系建设重点向贫困县和贫困村倾斜。为了有效落实“1+17”精神,必须在遵循产业选择原则和方法的前提下,根据各地的实际,科学谋划各地的富民产业发展问题。

一、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一国内部的各区域之间,由于其各自在自然地理环境条件、要素禀赋、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不可能培育和发展同样的主导产业。贫困区作为后发展地区,其主导产业的培育既不能盲目攀比发达地区,也不能没有地方特色。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慎重选择培育的主导富民产业。

(一)比较优势原则

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来交换,而不是生产所有的商品。照此理论,各地区也应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尤其是那些具有潜力、对国民生产有重大意义且能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发展的产业,形成一个能够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的产业结构,方能在与其他地区的竞争中获得较为有利的地位。

(二)罗斯托扩散效应最大原则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奠基人之一的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认为,主导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强大的影响力,应该着力培育。在他看来,主导产业应该具有三重效应:一是回顾效应。即主导产业高速增长,对各种要素产生新的投入要求,从而刺激这些投入品的发展;二是旁侧效应。通过主导产业的兴起会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制度建设、国民经济结构、基础设施、人口素质等等;三是前向效应,主导产业能够诱发新的经济活动或派生新的产业部门,甚至为下一个重要的主导产业建立起新的平台。简而言之,凡既有较高的增长率和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且具有扩散延伸效应,能带动其他部门的经济增长的产业,即可视为主导产业。罗斯托的这个理论又被称为扩散效应最大准则

(三)筱原两基准原则

1957年,日本著名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规划产业结构时应该遵循“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简称筱原两基准。“收入弹性基准”,是指以需求收入弹性的高低作为选择战略产业的基本准则。需求收入弹性系指人们对某一产业的产品,其需求量变化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弹性大说明需求对收入更敏感,弹性小则不敏感。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收入弹性,不同的收入弹性表明不同产业潜在的市场容量。收入弹性高的产业有可能不断扩大它在市场上的份额,这种产业一般代表着结构变动的方向。“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是从比较成本理论演化而来。由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提高速度有差异。在价格结构一定的条件下,技术进步快、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由于成本不断降低,能够创造更多的国民收入,向这种产业优先配置资源,可以加快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同时满足两基准的产业应该视为战略产业,着力培育,促进其发展。

(四)赫希曼原则

1958年,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lbert Otto Hirschman)提出,政府应该选择直接活动部门中关联效应大的产业部门作为主导产业部门,通过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赫希曼准则又被称为关联效应标准。

(五)竞争优势原则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波特(Michael E.Porter)在其提出的著名的竞争优势理论中阐明,一国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援产业表现,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除此之外,还有两个辅助因素,即机遇和政府作用。在波特看来,各国或地区相同产业间的生产率差异,反映的是竞争力的差异。与其他理论显著不同的是该理论充分肯定了政府的作用。因此,在政府的帮助下,选择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通过产业关联,促进企业集中和产业集聚,形成主导产业群,这在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非比寻常的地位。

二、产业选择的方法

(一)类比法

类比是将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以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证明这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类比法属平行式的,是在同层次之间进行的推理。类比法最早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在《前分析篇》中指出:“类推所表示的不是部分对整体的关系,也不是整体对部分的关系。”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前提真结论未必就真。要提高类比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要尽可能地确认对象间的相同点。相同点越多,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越大,因为对象间的相同点越多,二者的关联度就会越大,结论就可能越可靠。反之,结论的可靠程度就会越小。此外,要注意的是类比前提中所根据的相同情况与推出的情况要带有本质性。如果把某个对象的特有情况或偶有情况硬类推到另一对象上,就会出现“类比不当”或“机械类比”的错误。在实践中,类比法通常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1.历史经验类比法

经验类比是源于历史经验,是建立在简单的经验知识基础上的类比。自古以来,人类凭借智慧和细心的观察,积累了许多经验。有了经验,便可以类比。就产业发展来说,随着人类长期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经历,人们逐渐总结出诸如在什么样的气候、土壤和水分条件下,适宜种植何种作物,能够达到怎样的产量;用何种原材料、采用怎样的加工工艺能够生产出符合某种要求的产品、用怎样的方法销售产品获利最大等等。参照这些经验,可以在新的地区、新的环境安排相似或者相同的生产。这种以经验为基础的主观推导,在经验可以把握时,尚是有一定意义的,但如果过分执于历史经验且思维模式单一,就免不了走向牵强附会、机械类比或神秘主义

2.区域经验类比法

区域经验类比法是参照其他各类自然条件相近地区的经验,由点到面或由部分到全部的类比方法。由点到面的类比目前多用在产品的需求量预测方面,如通过典型调研或抽样调研测算出某市某产品年销售率为40%,大体可以以此销售率来推算其他城市的销售率。区域经验类比具体有两种:一是以国外同类产品市场发展趋势来预测。这种推算方法是把所要预测的产品市场同国外同类产品市场的发展过程或变动趋向相比较,找出某些共同的或相类似的变化规律,用来推测目标产品市场的未来变化趋向。比如,可以参照国外某些产品更新换代过程的时间及条件来分析预测我国同类产品更新换代时间。二是以国内相近产品类推新产品。这种对比类推往往用于新产品开发预测,以相近产品的发展变化情况,来类比预测某种新产品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

(二)成本收益法

成本收益法是指以货币单位为基础对投入与产出进行估算和衡量的方法。它是一种是预先做出的计划方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都要考虑具体经济行为在经济价值上的得失,以便对投入与产出关系有一个尽可能科学的估计。成本收益法的基础是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即一项投资的全部预期投入额和预期收入的折现值,其折现率反映了投资该项资产并获得收益的风险的回报率,即对于投资者来讲,投资的价值在于预期企业未来所能够产生的收益与成本的差异,差异越大,投资的价值越大,反之,则投资价值越小,差异小于零,即属于无效投资。

(三)趋势外推法

趋势外推法(Trend extrapolation)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发展趋势推断未来的一类方法的总称,用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是情报研究法体系的重要部分。趋势外推的基本假设是未来系过去和现在连续发展的结果。当预测对象依时间变化呈现某种上升或下降趋势,没有明显的季节波动,且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函数曲线反映这种变化趋势时,就可以用趋势外推法进行预测。

趋势外推法的理论依据是:决定事物过去发展的因素,如消费者消费习惯、国家产业政策、其他地区数量及人口结构等,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该事物未来的发展,其变化往往不会太大;因为多数事物发展过程一般都是渐进式的变化,而不是跳跃式的。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依据这种规律推导,就可以预测出它的未来趋势和状态。充分把握市场的走势。

趋势外推法首先由赖恩(Rhyne)用于科技预测。他提出的趋势外推法预测步骤主要有六个:一是选择预测参数;二是收集必要的数据;三是拟合曲线;四是趋势外推;五是预测说明;六是研究预测结果在制定规划和决策中的应用。趋势外推法是在对研究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发展作了全面分析之后,利用某种模型描述某一参数的变化规律,然后以此规律进行外推。为了拟合数据点,实际中最常用的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函数模型,如线性模型、指数曲线、生长曲线、包络曲线等。

三、甘肃各区域富民主导产业选择建设

依据前述富民产业选择的原则,综合运用前述的各类选择方法,在充分考虑各地的要素禀赋、经济发展基础、社会文化形态等相关因子的基础上,结合“1+17”文件的精神,我们认为贫困区仍然应该以种养殖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劳务经济为主导产业。

(一)种养殖产业

鉴于贫困区环境和地理、地形、气候、光热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方向。

1.二阴地区(www.xing528.com)

贫困地区的部分县以及部分县的一些乡镇,海拔为2000~4000多米,气候类型属于半湿润或湿润的二阴地区,这类地区水资源较为丰裕,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年降水量500~600mm;但往往光热不足,日照时数年均2500~2700小时之间,年均气温-8~4℃之间,相对无霜期90~120天。属于这类气候类型的片区县主要有天祝古浪、永登、和政、积石山、广河、岷县、宕昌、迭部、舟曲、卓尼、玛曲、碌曲和临潭县的部分或大部分乡镇。这些区域有一些独特的生物资源,并且受外部环境污染程度轻,可以考虑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如药材、珍稀农产品、养殖业

2.干旱川区

干旱川区海拔较低,多在1200~2000米。水资源短缺,年降水均值250~450mm,多集中在秋季,蒸发量高达1500多毫米,远大于降水量;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41.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2500小时,均气温6.3℃,极端最高温34℃左右,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7℃左右;无霜期141~160天。这类区域可开垦的土地面积较丰裕、交通较为便利、基础设施较为齐全,只要解决了水的问题,发展大宗特色农产品的潜力较大。应该考虑以设施农业中的高端农产品为主,如反季节蔬菜、高档珍稀水果为主。属于这类的片区县主要包括古浪、永登、榆中、皋兰、靖远会宁、景泰、安定、通渭临洮陇西临夏康乐等县的部分乡镇。

3.半干旱山区

半干旱山区的海拔为2500~3500米,降水量400~450mm,蒸发量略大于降水量,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20千卡/平方厘米左右、年平均日照2200小时左右,年均气温5.0~6.0℃,无霜期130~145天。半干旱山区多为土质山地、坡度较为平缓,降水量为,植被较好,适宜按照草畜平衡原则发展养殖业,也可以考虑兴修梯田,发展大宗农产品种植业。属于这类的片区县主要有古浪、天祝、永登、榆中、皋兰、靖远、景泰、会宁、安定、临洮、通渭、陇西、武山、临夏、东乡、积石山、广河、和政和永靖县的部分乡镇。

4.半高寒山区

这类区域海拔2500~4000米,部分县的一些乡镇海拔在4500米以上,如玛曲和碌曲等县。水资源较为丰裕,降水量为450~550mm,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20千卡/平方厘米左右、年平均日照2000小时以下,年均气温4℃左右,无霜期90~100天,有的县气候较为极端,如玛曲县年平均气温仅为1.2℃,无绝对无霜期。这类区域有一些独特的生物品种,如药用植物、特殊农作物等。但耕地和光热资源不足,并且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适宜发展一些有机农产品和药用植物。属于这种类型的主要包括天祝、和政、广河、临潭、玛曲、碌曲和合作等县(区)的部分乡镇。

5.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地带川区

这类区域海拔1500~1800米,气候多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1℃,年最高气温在35℃左右,最低气温-15℃左右,日照2455~2565小时,降水较多,为450~550mm,无霜期在180天以上。属于这类的贫困片区县主要包括崆峒、泾川、庄浪、宁县、镇远、正宁、合水、华池、庆城、秦安、甘谷、清水、麦积、秦州和张家川县的大部分乡镇。这类区域是甘肃传统的大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如小麦、玉米、各类蔬菜、水果、烤烟等主产区,宜在此基础上,走高效农业的路子,不断提高单产和总产、降低成本。

6.暖温带—亚热带山区

甘肃的这类地区主要集中在陇南地区的武都、西和、两当、礼县、徽县、文县、康县和成县的大部分乡镇。该区域海拔1000~2000米,水资源丰裕,年降水量500~700mm,气候温和,年均气温8~13℃、光热资源较好,年无霜期160~210天。但该区域耕地尤为短缺,河谷川地很少、坡地居多,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这类地区适宜发展附加值较高的特色种植业,如西北较稀缺的亚热带水果、茶叶木耳油橄榄、珍稀药材等产业。

(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贫困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应该按照技术可行性、资金自筹为主、市场潜力较大、原料丰裕且能够安排错季生产的原则,在靠近生产基地、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地区有计划地建设以下六大农产品加工集群。

1.高原夏菜加工集群

以目前高原夏菜已经具有一定品牌和规模的省内地区如榆中、皋兰、永登、定西、陇西、靖远、景泰、平川、武山、甘谷、天水武威、民勤、永昌、民乐、临泽、酒泉等为核心,培育相应的产业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高原夏菜加工集群。高原夏菜加工集群的主要环节有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方面尽量与外省主要生产基地在生产季节方面形成互补;二是加工产业要按照仓储规模、加工能力适应、交通物流相对便利、成本合理的思路进行筹划。根据以上思路,高原夏菜可能的区域见图9-1中的绿色区域。

图9-1 可能的高原夏菜生产加工区域

2.中药材中间体加工集群

以现有的陇西、通渭、岷县、漳县和临夏的中药材种植区为核心,依托这些区域内已有的产业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扶持大量的小微型粗加工企业,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工艺先进的深加工企业,引导本地企业兴建仓储和物流企业,实现错峰销售。这其中,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维护传统甘肃中药材的品牌价值尤为重要。中药材中间体加工集群的合理分布区域见图9-2中深色部分。

图9-2 可能的中药材中间体加工集群分布区域

3.小杂粮加工集群

以会宁、泾川、合水、华池、镇原、通渭等地县的生产区域为中心,在改革土地产权交易、引导职业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培育一批专门进行糜谷类、豆类、荞麦燕麦等特色小杂粮加工小微企业(图9-3)。

图9-3 可能的小杂粮加工集群分布区域

4.特色果蔬加工集群

以甘肃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果蔬生产基地为中心,考虑在河西地区民勤、永昌、民乐、山丹和临泽等地培育一批番茄葡萄、红提、人参果、小枣、苹果灯笼辣椒洋葱黄河蜜、籽瓜等具有地标特色产品的加工和仓储企业。在中部地区的沿黄河流域河谷川地形成生产规模。在靖远、景泰、皋兰等地组建一些红富士苹果、黄河滩枣、枸杞韭黄等特色果蔬深加工小微企业。在东部地区武山、甘谷、天水、陇西、秦安、西峰、华池、泾川、静宁等地,培育一些苹果、樱桃、桃、辣椒、黄花菜等特色果蔬深加工企业(图9-4)。

图9-4 可能的特色果蔬加工集群分布区域

5.马铃薯加工产业集群

以定西市已经形成的马铃薯集散加工地为基础,引进一些技术水平高、工艺先进的大中型马铃薯淀粉精深加工企业,生产食品、医药和化工原料的变性淀粉;也考虑在景泰、通渭、榆中等种植基地,沿公路、铁路沿线,政府引导组建一些新的小型仓储、交易市场和作为食品的小型加工企业(图9-5)。

图9-5 可能的马铃薯加工产业集群分布区域

6.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在临夏和甘南的各县及天祝、张家川、靖远、崆峒、环县等传统畜牧养殖地区,新建和扩建一些生熟食品、生化药品等方面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冷链仓储和物流产业(图9-6)。

图9-6 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分布区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