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内非贫困地区自然禀赋差异不大、社会文化结构相似、20世纪80年代经济基础相近的宝鸡、咸阳、中卫和绵阳的一些县及省内的临泽、永昌、红古、金川、平川等县区为参照系,以产业结构、产业类型、各产业的减贫影响为指标,对照比较后发现,贫困区各县的产业具有以下特点。
一、产业结构单一
在受调查的各村,基本上属于单一产业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抵御内外风险的能力很低。首先,在内部风险方面,由于产业信息不完全可能会对局部乃至较大区域的农村带来巨大影响。如2015年靖远、会宁、景泰、静宁、镇原、皋兰等县的部分乡村,近些年作为主导产业着力发展、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产品如大枣、苹果、枸杞等大面积丰收,但价格较去年大幅度下降;岷县、陇西等地的药材价格持续走低,销售价格甚至低于农户的种植成本,部分农户很快陷入贫困之中。也可能会由一场较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全村的收入锐减,如2010-2014年,受调查地的一些农村,干旱、霜冻、暴雨等常见自然灾害,导致一些村农产品大幅度减产,个别村的有些年份某些农作物甚至绝收。其次,来自外部的风险。多数以非农产业为收入来源的农村,极易受到外部风险的影响。如在劳动力就业以建筑业和商饮为主的农村,外部环境的影响近两年尤为明显,如2015年,由于建筑行业和商饮不太景气,这类农村劳动力闲置较为普遍,农户收入迅速下降。
二、农业产业占据主导地位(www.xing528.com)
由表9-1可以看出,在受调查的全部自然村中,以农业产业为主导的村占调查地农村的76.7%,这其中又以种植业为主,占90%左右。在这些村,种植业多数为糜谷类、小麦、玉米、洋芋等大宗农产品为主,辅以少量的胡麻、油菜、药材等经济作物及自用的蔬菜。尽管目前从事农业产业的多为老人和妇女等半劳动力,但从劳动力边际产出角度看,贫困区的劳动力边际产出既低于其他行业,更远低于发达地区的同类产业。
三、各产业对减贫的影响显著不同
就各调查村的情况来看,各产业对农户的减贫效果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中,建筑业的减贫效应最显著,其次是第三产业。在这两类行业,家庭人口5~6人的农户,只要有一个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全家即可脱贫。农业产业的减贫效果排位第三,这其中,林业产业(经济林,如苹果、枸杞、大枣、茶叶、桃、杏等各类林业经济作物)脱贫效应较为明显,其次为畜产品养殖(牛、养、猪、鸡)业。农户养殖如达到一定规模,即可脱贫。最次的为大宗农作物种植。调查发现,贫困区农村多数单纯依靠小麦、玉米、糜谷类、豆类等作物的农户,劳均纯收入仅为5000~6000元,一些地方的少数农户的更低,甚至仅为3000元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