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所提供的服务和功能作用又具有两重性。农村基础设施是面向农村、致力农业、服务农民的区域性公共品。因此,农村基础设施的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涵义及特征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农村交通运输设施。主要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如公路、水路等网络)和交通运输设施(如交通站点、交通工具等)。农村交通中最基本的、占比重最大的构成要素是农村公路及公路运输设施。农村交通道路,尤其是与外部路网接通的道路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前提条件之一,而村内道路是必然的配套因素,是乡村生活状况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的标志之一。二是农村水利设施。农村水利设施包括自来水设施和农田灌溉设施。自来水设施是指提供净化处理后的生活用水的水管网络。在我国西北缺水区域,农村自来水设施几乎为零,就是在东部沿海地区,也仍存在未使用自来水的村庄。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多年后,原来一些大型的、传统的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或被破坏,虽然国家一直鼓励支持农民采用新型灌溉技术和方法,但是由于成本较高,一直没有得到普及,新型的农田水利设施亟待建设。三是农村能源供应设施。包括省柴节煤、沼气使用、太阳能风能电力等农村能源利用的设施和设备。近年来,我国农村电网改造有了较大改善,电力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但仍然存在电力供应保障不足和电价仍显偏高的问题。而为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在农村建设沼气工程是最有效举措。沼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农村发展沼气不仅可以方便农民生活,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以沼气为纽带开展综合利用,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四是农村信息化设施。主要是指农村区域固定电话、移动通讯和网络通信的基本建设。由于农村具有区别于城市的低密度居住人群,加上农民经济水平较低,能够用得起固定电话、移动通讯,特别是网络通信的人有限,导致通信设备的安装使用成本高,电信、移动通讯公司为农村提供服务的积极性低。五是农村科教文卫等设施。是指支持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事业发展的各类设施和设备。

农村基础设施具有的特征是:

服务的两重性和公用性。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农村社会化的产物,是整个农村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般条件,是生产和生活共同使用的独立的部门和领域。公共物品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它不单纯是为个别人、个别家庭、个别单位服务,而是为整个农村提供社会化服务的。

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所提供的服务和功能作用又具有两重性。从服务对象上看,农村基础设施不但为农民生活服务,同时还为物质生产服务,两者难以分开。如农村供电,既供农业生产使用,又供民用。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服务的两重性,在时空上是同时存在的,即各类设施同时兼有两种功能。

效益的间接性和综合性。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初期投入大,同时呈现高度积聚状态,管理成本积聚度也高,同时其使用边际成本却相当低。它的投资效益和经济管理效益,尽管也可以用自身投资回收期的长短以及获取利润的多少来衡量,但主要地表现为提高服务对象的效益,即主要体现为间接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农村公路和桥梁,其固定资产投资和维护费用都较大,但一般难以实现对使用者收费,不能采取市场补偿的方式进行更新和再建,不能为财政提供积累。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农村公路和桥梁产生的效益。但是,它们确为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创造了条件。与农村基础设施效益的间接性相联系的是综合性,即农村基础设施既产生经济效益,也产生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例如:发展农村交通不但对经济发展起较大的推动作用,在解决能源问题上,首先,可以扩大商品能源使用的比例,解决农村缺能状况,其次提高农村取柴的方便程度。目前交通运输制约农村取柴,无法利用远处大量的薪柴,而居民区周围很多生态经济问题解决又为缺能所困扰。因此,发展农村交通也能起到解决农村能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功效。

整体性和协调性。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农村基础设施的任何一个方面出现超前或滞后,都会使农村经济发展放慢脚步,造成经济效益的下降和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因此,客观上要求基础设施内部诸因素以及同外界环境之间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配套合作,各项基础设施才能保持良好状态。具体表现为:一是在质和量、空间和时间上,农村基础设施必须与农村发展保持一致。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内的每一项设施都自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割裂。例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防洪水资源保护、农村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利用构成一个复杂的水分支系统。水分支系统内部的各项设施也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

周期性与长期性。周期性与长期性作为同一本质的两个方面。长期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基础设施的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即投入一般不能在一年完成,完成也不一定马上见效,有时这些设施的建设需要几年时间,而发挥作用也需要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二是基础设施一旦建成,能产生一种潜在的功能,会持续发挥若干年;三是农村基础设施一旦失修、破坏,恢复起来困难,甚至不可逆转。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使用呈现出一种周期性,人们追求短期利益,多是在现有的基础设施已然报废或即将报废时才开始再建。我们为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应该将长远与近期利益结合起来,年年积累对它们的投入,而不是大起大落。

很强的地域性和不统一性。农村基础设施是面向农村、致力农业、服务农民的区域性公共品。目前,我国的城乡边界十分清晰,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文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基础设施的城乡非同质性表现得非常突出。因此,农村基础设施的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必然具有不统一性。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

目前全国农村还有7%的行政村不通公路,46%的行政村不通自来水,3亿左右的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无论从布局、规模、还是从效益上都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具体来说,加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启动消费市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修筑乡村公路、建立水利灌溉系统、架设乡村电网等,投资规模一般不大,而且投资一般比较分散,与一般为城市服务的基础设施项目相比,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工期短和社会效益好的优点,并且使用的物资投入以国内生产为主,对国内需求的直接刺激作用较为明显。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不足,一个重要方面是受制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吸引外部资金投资(www.xing528.com)

通过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可以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农业部门和农村地区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可以将社会其他部门的资源转移到农业和农村中去,促进外向型农业和创汇型农业的发展。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显著改善农村物质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快速拉动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的可支配收入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仅可以有效地刺激投资需求,拉动GDP快速增长,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带动建筑、建材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会降低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储藏成本、销售成本、风险成本和决策成本在内的总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农村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很大部分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广大农民都能自己干,政府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所投入的货币资金,至少有40%会通过农民劳动转化为农民收入,这样既可实现农民货币收入的增加,又可建立持续增收的基石。此外,中国人均耕地较少,土地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有限,这是影响中国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的现实,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

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比如建设乡村道路、信息通讯、供排水系统及市场硬件设施,将会大大促进农村产业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也将有利于产业规模的积聚和结构的优化,并且能够促进经济总量在空间上的积聚,加快城镇化步伐,最终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五)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会降低农民面临的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

如发达的水利设施可以提高农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发达的病虫害防治和预测、预报系统可以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发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可以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

(六)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对配置(农业)劳动力,增加社会就业还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功能

实行“以工代赈”,既可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也可以提高农业富余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从而为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拓宽了就业领域。

(七)完善扶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缩小城乡剪刀差,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任何一项经济要实现其可持续增长,都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创造必要条件。

(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是由我国农村和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我国13亿人口中的大多数居住在农村。近年来,中央采取多方面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济增长速度较慢,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城乡差距仍然较大。目前,西部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实现全面小康的难度较大。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难点也在农村和西部地区。没有农村和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和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2015年10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因此,加强西部地区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和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