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黑龙江省农村空心化的历史和理论视角

黑龙江省农村空心化的历史和理论视角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世界经济史视野切入,会发现发达国家在其“三化”耦合发展进程中,农村“空心化”是其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也是要素空间配置优化的结果。总之,无论从历史维度还是从理论视野,我们都可以看出农村“空心化”只是黑龙江省在其“三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然条件。

黑龙江省农村空心化的历史和理论视角

从世界经济史视野切入,会发现发达国家在其“三化”(城镇化、全球化、市场化)耦合发展进程中,农村“空心化”是其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也是要素空间配置优化的结果。如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和海外殖民地扩张,在18—19世纪城市化和工业化开始进入“加速发展期”,19世纪中叶就已经率先完成城市化,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农村人口增长、圈地运动行为、农业的机械化生产等推力和产业结构的演化、城市劳动力需求增加等拉力相结合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集聚,就是在21世纪的今天,英国农村居民还是不断地流向城市,除此之外,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到后期,由于各种城市病的存在,出现“逆城镇化”现象,这为农村农业现代化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日本二战结束以后,随着美国资本援助和日本偏城市建设的政策倾向,日本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到197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76%,而在此过程中,农村人口的外流也是必然趋势,“1956—1970年,流入东京、大阪和名古屋3个都市圈的就有747万人,到1979年,日本剩余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只有19.1%”。

从理论视野进行分析,首先来看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来源于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在国际上,城市群的竞争力水平代表着国家之间的竞争力水平,因此城市是目前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城市经济增长主要靠三个方面:一是城镇化过程欠发达城市和农村进行转移的人口;二是全球化过程中外商资本的流入;三是提高城市规模经济效应,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其次来看区域经济理论,根据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和弗里德曼的核心—外围理论,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其“三化”同步发展的过程中,确立增长极,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区,农民基于政策效应和自己的成本收益理性分析,必然会从处于外围的农村流向中心区。再次来看国际贸易理论,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要每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某产业的生产上存在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和相对成本较低,就可以进行生产并出口,根据里昂锡夫对美国各个产业进行的投入产出分析,得出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农产品),里昂锡夫本人认为美国相对其他国家在该种产品上的劳动生产率较高,成本较低,而反观我国,由于我国农业人口较多、农均耕地较低,没有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性,导致我国出现“农业产出高、农产品库存高、农产品进口高”的三高局面。最后,陆铭(2017)建立了一个空间政治经济学模型,如果从城乡两部门来分析,认为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基于土地、旅游、自然资源等具有稀缺和固定空间的要素来发展的,GDP总量增长空间有限,只有加快人口向城市集聚,才能使黑龙江省“在发展中营造平衡”。(www.xing528.com)

总之,无论从历史维度还是从理论视野,我们都可以看出农村“空心化”只是黑龙江省在其“三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然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