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南省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的研究意义!

河南省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的研究意义!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南省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河南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中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首位。201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全省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影响河南省区域创新系统。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培育,有利于形成河南资源的动态市场竞争优势。

河南省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的研究意义!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介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东接安徽、山东,北接河北、山西,西接陕西,南临湖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河南省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河南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中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首位。郑州商品交易所是中国首家内陆唯一一家期货交易所。郑州航空港区为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中国新设立的自贸区。2016年12月,国家批复郑州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城市群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辖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济源等18个市。

河南地层齐全,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已发现各类矿产126种(含亚矿种为157种);探明储量的73种(含亚矿种为81种);已开发利用的85种(含亚矿种为117种)。其中,能源矿产6种,金属矿产27种,非金属矿产38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8种,居前3位的有19种,居前5位的有27种,居前10位的有44种。其中,钼、蓝晶石、红柱石、天然碱、伊利石黏土水泥配料用黏土、珍珠岩、霞石正长岩居第1位,铸型用砂岩、耐火黏土、蓝石棉、天然油石、玻璃用凝灰岩居第2位,镁、钨、铼、镓、铁矾土、水泥用大理岩居第3位,铝土矿石墨、玻璃用石英岩居第4位,锂、铯、电石用灰岩、岩棉玄武岩玉石居第5位。河南还是重要的能源基地石油保有储量居全国第8位,煤炭居第10位,天然气居第11位。截至2016年年底,河南常住总人口9532.4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623.22万人,城镇化率达48.5%,比上年年末提高1.65个百分点。年内出生人口142.61万人,出生率13.26‰;死亡人口76.47万人,死亡率7.11‰;自然变动净增人口66.14万人,自然增长率6.15‰。河南人口以中华传统的中原汉族人为主体,汉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99.66%,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0.34%。2016年,河南生产总值(GDP)实现40160.01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86.30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9055.44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16818.27亿元,增长9.9%;三次产业结构为10.7∶47.4∶41.9。人均生产总值(GDP)42247.00元,比上年增长7.6%。

201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全省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若干意见”(豫政〔2012〕34号文件),强调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当前,河南省正处于加快“两大跨越”、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既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也存在产业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推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三大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走节约集约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培育区域发展新优势。集聚区是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构建“三大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加快集聚区规划建设是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客观需要,是贯彻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相关政策措施和实现跨越、促进崛起的关键举措。全省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积极开拓创新,加大工作力度,扎扎实实推进集聚区的规划建设。

针对河南省现有的产业集聚区所面临的困境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河南省产业的“长板”和“短板”,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在创新发展中寻求突破,寻找河南的特色产业,并走出一条适合河南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培养发展之路,是河南省强省目标实现的关键,更是实现区域创新系统建设获得河南省战略性转变的关键。

(1)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影响河南省区域创新系统。

在信息化、全球化、区域化等特征的时代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地区发展有赖于完善的、高效的区域创新系统的建立。特色产业集聚区是“以特定地域空间为载体,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中心,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促进企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使区域优势进一步扩张并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2]。它通过竞争合作机制提升行业间竞争合作的可能性,增加竞争合作规模,进而推动区域创新系统发展。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一方面,由于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散落在附近的同类企业,为了追逐外部规模经济逐步转移至这个地区,并且密集地集聚起来,形成产业集聚;另一方面,依据当地的比较优势,引进外资,让地区以外或者国外的产业转移过来,进而促进产业集聚的形成。随着集聚程度的提高,集聚区经济能够迅速增长。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产业集聚后,集聚模式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明显高于不采取此方式的区域,则会吸引其他地区企业向产业集聚区转移。

(2)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培育,有利于形成河南资源的动态市场竞争优势。

河南省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是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具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河南地理优势明显,是全国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交通枢纽,拥有水陆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立体交通模式,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河南的中原城市群路网由环路和放射道路组成,成为全国高速公路网密度较大的区域之一。河南将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半小时经济圈”[3]、中原经济区“1小时经济圈”[4]和全国“3小时经济圈”[5]。河南自然资源丰富,除了矿产、能源、金属等资源丰富之外,又是自然景观荟萃之地,山川壮美,风光秀丽,融南秀北雄于一体,旅游资源丰富。全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处,省级23处,还有红色旅游景区26处,新开发的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项目,也令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www.xing528.com)

资源优势是河南的一笔巨大财富,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必须依托一定的产业来完成。因此,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培育区域特色产业集聚区,是扩大河南省经济总量,提高河南省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现实选择之一。

(3)发展和培育区域特色产业,有利于促进分工协作,优化产业经济结构。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没有哪个区域能在所有的产品和服务上都占据优势,也没有哪个区域毫无劣势。作为中部省份的河南,在改革开放初期受国家政策影响不大,经济发展处于均衡的全国低水平状态,和其他地区差异不明显,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及经济的转型,河南发展速度加快,导致各地区由于发展条件不同,逐渐显现出经济的差异性。另外,河南省根据省内现实情况采取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如依靠建设中原城市群来带动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策略,在客观上也使得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呈现扩大的趋势。

中原城市群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农业资源和矿藏资源均优于省内其他地区,轻重工业发展条件也相对优越,其中郑州、洛阳、平顶山、焦作等地区已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型至工业化社会,产业结构也正向高级化方向发展;机械电子纺织化工等工业部门集中分布在豫北地区,豫北的旅游业和相关服务业也较发达,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相对来说基本协调;豫西和西南地区属于山区,土地分散,沟壑纵横,阻碍了农业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加上当地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各类产业发展水平都低,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南阳、信阳、商丘等市的第三产业比重虽然都超过了第一产业,呈现出了“三、一、二”的结构特征,但这种结果是由于其第二产业极不发达造成的,这种发展历程不符合产业协调演进的正常规律,其产业结构依然处于较低水平。这些不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制约着河南省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研究区域特色产业集聚区,发挥各区域优势,构建区域分工合作机制,探索产业合理布局、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对于调整优化全省经济结构和加快河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为政府制定相关策略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河南经济飞速发展。

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开放程度等是产业集聚区的重要因素,但产业集聚区发展仅仅依靠市场规律调节显然是不完善的。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都要依托于当地的特色产业,因而政府的正确指导与引导非常重要。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发展从非正式、封闭型向网络化、创新型,再由网络化向嵌入全球价值链演进过程中,政府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和催化作用。研究借鉴国内外多方经验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确立适合本省的产业集聚区政策支持,建立促进本省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路径,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才能够从总体规划到实施过程都具有长效性活力。

本研究围绕破解河南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难题,将河南省特色产业集聚区作为研究对象,贯彻创新发展理念,研究河南省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变迁与发展及其对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影响,加快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产业的综合竞争优势,进而促成区域品牌,带动整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地方和企业的共赢。这对于推进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加快国家中心城市群建设步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