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约瑟夫·熊彼特的观点,技术创新就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它意味着企业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的淘汰和新的技术和生产体系的建立,意味着企业最根本的生存方式的转换。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强调过程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它不仅仅包括企业的产品和工艺创新,而且还包括开辟新市场、开发新的资源以及创新企业的组织管理方式。也就是说,技术创新不只是企业的技术的转换,它必然要求并带动企业的相关匹配和支持系统进行相应的转换,否则,技术创新的经济意义将会受到极大的抑制。
任何行为方式或生存方式的转换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代价就是转换成本。对企业而言,为了满足进口国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措施要求所进行的技术创新必然会带来转换成本,这种转换成本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企业为进行技术创新所造成的原有技术资产失效(经济有效期内提前报废)的损失;一类是企业为进行技术创新所造成的与原有技术资产相匹配的或对原有技术资产提供支持的各种资源可能失效的损失。第一类转换成本通常比较直观和具有显性化,因此,比较容易计量;而第二类转换成本是因内在依存关系而连带发生的,因而,这类转换成本具有一定的弹性,很难进行准确计量。[2]
一般来说,企业技术创新的转换成本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形资产提前报废损失。这种损失是因企业为生产新品种、采用新工艺而导致尚未达到预定使用寿命的有形资产提前报废。
(2)有形资产提前报废产生的机会成本。这种损失是因企业为生产新品种、采用新工艺导致有形资产提前报废而放弃的一部分经营利益。(www.xing528.com)
(3)技术人员的再培训费用。技术创新可能导致原有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知识和技能老化,为了适应新技术的需要而对原有技术人员进行再培训所产生的费用。
(4)原有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支撑网络失效所带来的损失。技术创新可能会导致原有的技术体系失效;也可能要求组织结构等系统作相应改变,从而导致原有的管理体系失效;同时,还可能导致原有的配套和协作网络、资源供给网络、信息网络和产品销售网络失效等。
转换成本是任何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都会发生的成本。但是,不同的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其转换成本的大小却存在着较大差异。一般来讲,企业的转换成本与其所拥有的资产存量的大小以及其软系统的悠久性和效率呈正比例关系。企业的资产存量越大、软系统越悠久和越有效率,那么,其转换成本就越大。从历史上来看,许多企业的兴衰都与其转换成本存在密切关系。巨额的转换成本可能会对一些企业的技术创新形成强有力的制约。另外,不同的技术转换方式给企业所带来的转换成本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