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十分广泛的概念,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其内涵随国际市场的拓展而不断丰富的综合性概念。国际竞争的主体是国家,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又表现为各国产业之间的竞争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国际竞争力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即宏观层面的国家国际竞争力、中观层面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微观层面的企业国际竞争力。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而一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又取决于该国的企业国际竞争力。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高低不仅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会实质性地影响一国的国际竞争力。
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目前尚无统一的被理论界普遍接受的定义。因为学者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界定,学者们既可以使用一些定量指标来界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企业所获得的利润率等;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较为定性的指标来界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企业的增长潜力、企业R&D项目的重要程度等。尽管有不同的观察视角,但是,在一些核心内容方面,学者们还是达成了共识,比如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效率所形成的竞争力和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形成的竞争力。
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学术界给出了以下几种定义:
世界经济论坛(The World Economic Forum,WEF)于1985年发表的《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报告》中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其国内外竞争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世界经济论坛的这个定义强调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体现为企业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生产和销售商品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生产和销售商品以及提供服务的价格和质量的高低。该定义特别强调了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价格。企业只有能够生产和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才能表现出极强的国际竞争力。
迈克尔·波特在其名著《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书中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以全球战略的姿态进行竞争的能力。在这个定义中,波特突出强调企业要以全球战略来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企业制胜的关键因素是其选择什么样的全球战略。波特认为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等。
王核成(2001)认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利用其自身的实力和比较优势,争取各种资源(包括市场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国际资本资源等),从而使自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持久的生存和发展的动态创造性能力。[1]
金碚(2001)认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理解为: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竞争对手(包括国内和国外)以更有效的方式持续地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并由此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性能力。[2]
根据上述定义,作为微观层面的国际竞争力,企业国际竞争力应强调以下几方面的内容:(www.xing528.com)
第一,企业必须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独立的行为主体,其在经济活动中能够自我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第二,企业必须通过生产和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来体现其国际竞争力,其所在的产业必须是竞争性和开放性的。
第三,企业所具有的创新能力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质。
第四,企业的客户价值(即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的满意度)和企业的自身价值(即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集中表现,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客户价值和企业的自身价值存在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
第五,国际竞争力反映的是企业的综合实力及其发展潜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拥有的综合素质。[3]
综合上述所有因素,本书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界定为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在向竞争激烈的国际和国内市场生产和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为了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所具有的持续稳定的综合创造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