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众新欲望的洞察,以及如何满足欲望的推测,为产品创新提供了可能性的方向。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在这几个方向上,开始进一步的思考。
“聚变式”产品创新思维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创想三角。形成聚变,就要将能够爆发巨大能量的创新元素,向内聚合在一起,不断相互促进新意的产生和交融,产生出新的元素——产品创想草稿。
创想三角,是一个聚合—产出—再聚合—再产出的循环往复过程,每一次循环,都会有新的产品创想草稿出现。
1.“新”技术/认知
新技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新技术),以及对于传统技术的新认知(比如对于声音价值的重新认知),都为开启产品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我们这里的新技术,是指可以商用的、安全稳定且价格在能够承受范围里的技术(见图210所列的信息新技术)。
比如智能语音技术、移动应用。同时,对于传统技术的新认知,也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
2.“旧”介质
新技术或对传统技术的新认知,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接下来就要找到合适的“旧”介质——早就存在且消费者熟悉的物质或媒介。
创新产品,往往难以迅速被消费者接受,关键问题就在于,如果使用的是由“新技术+新介质”全新组合的新产品,会让消费者心生恐惧。在创新的产品中,如果没有任何一项与消费者过往的经验或体验可以连接,消费者对这样的产品没有任何的基础信任感,因为太过超前以至于不敢去尝试。设想一下,如果由人工智能控制的飞行汽车突然出现在眼前,现在普通的消费者是否敢去尝试呢?
因此,找到合适的“旧”介质,对于形成聚变的爆发,就尤为重要了。比如苹果公司的iPad,就是借助了传统的媒介——杂志的形态,以及人们日常阅读的行为习惯——手动翻阅,就让消费者对这个新产品的使用,产生了基础的信任感。(www.xing528.com)
3.产品“服务”化
下一步,需要将新技术/认知和“旧”介质相结合,开始设想这样的组合可以为满足分众的新欲望,形成什么新的产品或服务?
长期以来,我们脑海中的商业产品,大多数是工具——用来帮助消费者达成现实需求的工具。然而,工具其实并不关注,也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的欲望。
以往,工具和服务是截然不同的商业体系。而今,产品的服务化,已经是商业社会发展的主流思路了。从2008年在美国开始了“产品化陷阱反思”,典型代表就是从Nokia的功能手机,到苹果公司的智能(服务)手机。
处于经济发展初期的中国商品,更多是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工具型产品,而随着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身处中国的企业和创新者,应当从这种思维惯性中,敏锐地发现这个问题——逐步将产品“服务”化。特别是借由互联网的新技术优势,重构服务流程,将产生新的服务体验和效果,让消费者通过产品,感受到能够满足欲望的服务。
4.产出:产品创想草稿的形成
没有经过创想训练的读者,一开始会有点无所适从;而喜欢天马行空设想的读者,会感觉这个创想方式有太多拘束。这些感觉都是开始聚变式创新思维的正常反应,建议读者从分析第4章介绍的标杆产品开始,或者从分析后面几章介绍的优秀爆款产品开始,按“洞悉分众新欲望→创想三角”的创新思维步骤,学习产品创新过程,循序渐进,并逐步掌握这个思考过程。
有意锻炼自己创新能力的读者,需要刻意地训练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整个创想过程中,不断设定新欲望、改变“新技术/认知”、选择“旧介质”,推出“新服务”。通常情况下,基于一个“新技术/认知”,变换介质并提供不同的服务,可以产生出许多种产品的可能性,建议练习者通过对比,最终选出2~3个最有感觉的产品创想草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