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自主创新的理解
自主创新,是指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内部的技术和管理的更新换代以及升级,达成新的改革目标和完成新的任务的过程。
自主创新提出后,引起了理论界众多讨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于:自主创新战略与我国目前依靠比较优势而实行的出口导向的贸易战略、引进外资的开放战略是否矛盾?
高粱(2005)提出,只有自主创新才是立国之本,比较优势和全球化不可能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技术源泉问题。其文中强调了科技发展战略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发展,认为比较优势论把企业竞争力、技术和结构变动的因素,完全归结为市场影响和要素禀赋(特别是资本)的变动,忽视技术学习、组织能力等企业和产业结构的内部的深层影响因素。他将国家获得先进技术的方式分为五类:自力更生型[4]、模仿—创新型[5]、简单跟进型[6]、被动引进型[7]、合资引进型[8]。他认为,比较优势片面强调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取消后进国家政府应采取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假定后进国家只能循着发达国既有的技术路径跟进;不承认后进国家自主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把合资看作引进技术、获得能力的最合理、最经济的途径,不承认发展民族产业的必要。依赖比较优势将会导致对外来技术的依赖,最终走上依附型道路。因此,他得出结论,在当前我国处于结构转型,面临“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战略转型的时期,比较优势论尤其不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为能够更好地理解自主创新与本书所讨论的熊彼特式创新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还是要再将创新的概念进行梳理。
按照创新的范围仅限于创新企业之内,还是创新企业之间,可以将创新分为封闭式创新与开放式创新。按照创新规则的不同,可以将创新分为熊彼特式创新与非熊彼特式创新。在此基础上,可以分析这两个经常提及的概念:自主创新与内生创新。
由表9-1可见,上文所提到的技术创新、获得先进技术的方式,并没有囊括所有的创新途径。
表9-1 自主创新与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
(www.xing528.com)
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借助外生力量进行创新,而外生力量也的确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帮助国家实现熊彼特式创新的过程。
2.我国创新战略的理论依据:内生效应与外生效应
我国的创新战略必须建立在创新的内生效应与外生效应之上。
创新的内生效应:在封闭社会,每个国家都依靠自身的要素禀赋进行创新;但是根据第3章的结论,我们很容易就知道,封闭的创新企业很难获得足以推动创新的要素禀赋:充足的要素赋是指拥有较高的要素投入率,或较高的预期利润增长率。因此,在封闭社会中多数出现的是渐进型的创新。
创新的外生效应:随着社会的开放,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家之间的往来越来越密切了。创新企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连接,而连接的方式直接决定了是否能够产生熊彼特式创新的突破性创新结果。重叠性嵌入或者动态性互补将产生模仿—跟进型、简单跟进型、被动引进型、合资引进型等创新方式都是属于在开放条件下的非熊彼特式创新,并不能够带来长久的经济增长,反而会让经济陷入令人担忧的比较优势陷阱。
捆绑式连接方式将导致突破性创新的结果,即实现开放条件下的熊彼特式创新。在外生资本、人力资本、信息知识进入创新企业的过程中,需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激励外生要素,并且通过外生要素实现不同国家(创新企业)之间的捆绑式连接。
因此,自主创新并不排斥依靠创新的外生效应;外生效应与内生效应必须相结合。在开放条件下进行创新,依然需要依靠企业本身创新实力的提高,才能借助外生要素、外生制度的推动,促进突破性创新的产生。无论是封闭式创新还是开放式创新,都需要创新企业具有促进激励、共享、溢出的创新环境。
青木昌彦教授在《设计规则:模块化的力量》中文版序言中认为:“以我的观点来看,模块化是能够抓住一个新兴产业结构本质的一个最重要而且最有解释力的理论概念。但遗憾的是,这个概念在中国好像仍然没有被解释清楚,它的含义和意义仍不为人所理解。但是,随着中国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产业发展阶段,这个概念对塑造一个复杂且不断变革的产业结构有深远的意义。”他认为,对置身于世界市场的中国来说,“要想在设计、生产和推广日益复杂的产品系统方面获得竞争力,就需要以更少集中、更灵活的方式吸收来自底层的创新和竞争力量,就需要克服对大规模的盲目崇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