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有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新加坡教育部将思维导图列为小学必修科目,大量的500强企业也在学习思维导图,中国应用思维导图也有20多年时间了。
自20世纪80年代思维导图传入中国内地。最初是用来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但后来主要被工商界(特别是企业培训领域)用来提升个人及组织的学习效能及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科教学方面,历经52年的发展,思维导图也没在学校得到广泛应用,后经华东师大刘濯源带领的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15年的研究及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思维导图”并不适合直接应用于学科教学,因为“思维导图”过于强调“图像记忆”和“自由发散联想”,而非“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图像记忆”的确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把知识记住”的效率,但却无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属于一种浅层的学习。另外,“自由发散联想”具有天马行空、对思维不加控制的特点,更适合用于“头脑风暴”式的创意活动,而不适合用于学科知识教学,因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有其内在逻辑及固定结构的,由不得胡思乱想。基于学科知识的特性,学科教学必须强调“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随着学段的升高,知识越来越抽象和复杂,就更加要强调“理解的深度”而非“记住的速度”。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把概念图(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提出)、知识树、问题树等图示方法的优势特性嫁接过来,同时将结构化思考、逻辑思考、辩证思考、追问意识等思维方式融合进来,把“思维导图”转化为“学科思维导图”。“学科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基于系统思考的知识建构策略”已被全国500多所课题实验学校引入应用。
1.阅读书籍
如果是理论性书籍,很多情况下前后章节连续性不是很强,可以读完一章之后进行一次整理,如果是整体性较强的书籍,并且在短时间内可以阅读完成,可以读完全书一并制作思维导图,这个由大家根据实践情况和书籍难度自行判断。
2.构建框架
可以直接将书籍的目录录入到思维导图中,也可以选择比较重要的部分录入。主要的目标是将书籍中最重要的部分框架清晰地反映在思维导图中。
3.录入重点
将书中的重点论证部分录入思维导图,同时将自己摘录、勾画的部分录入,这个时候不必变更书中原句,简单录入即可。这时有两种内容:第一种是和书籍框架及论证有关的,放入导图的对应分支下;第二种是与框架无关,可以在导图中建立一个“杂项”的分支,将所有内容统统扔进这个分支下。
4.调整方式
如果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作者的思路,或者纯粹和作者有关的东西,那么,绝对不关心作者或者本书的思维框架如何,但是在书中可能关心其中某些部分。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认为,关心如何做分析阅读,如何做检视阅读,如何做主题阅读,那么,可能要做三个主要的分支。
5.论证引入
将内容和论证放入相应分支中,完成整体框架的构建,这时就是该进行细化的时候了。
6.细化语言
细化每个分支的逻辑性和语言。框架已经有了,每个分支下也有了一定内容,但是每个独立分支下的逻辑性并不清楚,需要将书中原话转变成自己理解的话语,尽力简化。同时,将这些句子的逻辑关系理清,用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时就有了一个层次、逻辑清楚的思维导图了。
7.处理杂项
杂项中还有很多内容,处理一下这些句子,有些内容可以放入前面整理出的框架中,有些东西则和全书整体框架并不相关。(www.xing528.com)
8.内容归档
比如管理一个专门学科的导图、日常杂项一个导图、谈读书系列一个导图。将杂项中的内容分门别类地归入这些导图中去,不必太过在意构架和体系,可以同样在它们中建立杂项,扔进去就OK了。等到想用的时候再说,到时候不过是一个搜集资料的过程而已。同时,最好注明该条出自哪本书和页码。
常见的思维图有这八种参见图3-2:
●Circle Map圆圈图:Defining in Context Circle map主要用于把一个主题展开来,联想或描述细节。它有两个圆圈,里面的小圈圈是主题,而外面的大圈圈里放的是和这个主题有关的细节或特征。
●Tree Map树状图:Describing Qualities,用Bubble Map来帮助学习知识、描述事物,因为这个真的比较简单和管用。
●Bubble Map气泡图: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气泡图还有一个“升级版”,叫双重气泡图(Double Bubble Maps),这也是一件分析“神器”,它的妙处在于,可以对两个事物做比较和对照,找到它们的差别和共同点。
●Double Bubble Map双重气泡图:Classifying,主要用于分组或分类的一种图。主题,一级类别,二级类别,等等。可以用这种图来整理归纳一些知识。
图3-2 常见的思维图
●Flow Map流程图:Sequencing,可以用流程图从先后顺序的角度去分析事物的发展、内在逻辑。
●Multi-flow Map多重流程图:Cause and Effect,这个也称因果关系图,用来帮助孩子分析一个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它导致的结果。当中是事件Main Event,左边是事件产生的多种原因,右边是事件导致的多个结果。
●Brace Map括号图:Part-Whole,这种图我们平时用得很多,分析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Bridge Map桥型图。Seeing Analogies这是一种主要用来进行类比和类推的图。在桥型横线的上面和下面写下具有相关性的一组事物,然后按照这种相关性,列出更多具有类似相关性的事物。
虽然这些图的基本形式和应用都很简单,但学生们要花很多课时去深入理解和使用这些图。
为什么呢?因为图是简单的,但理清思维并不简单。随着思维越来越严密,图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应用起来也有无穷变幻。
说到底,画图不是目的,理清思维是目的。而要理清思维,真正的功夫其实是在图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