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互联网+”概念在两会上被提出之后,“互联网+”便迅速成为2015年最火的网络热词,但到底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却一直争论不休,基本上形成了三派观点:一派观点认为互联网将彻底颠覆传统行业,未来所有的产业都将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用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的方法和互联网的架构去开展业务,所以是“互联网+”。这一派主要以互联网从业者为主如马云、雷军。另一派观点认为互联网只不过是工具,就像蒸汽机的出现只是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其结果不是颠覆和替代,而是助力和优化。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进行效率的改进和产业的升级,互联网只是扮演了优化产业的工具性角色。互联网无非把传统商业的内容搬到线上而已。这一派主要以任志强、董明珠等传统行业企业家为代表。还有一派认为“互联网+”和“+互联网”同时存在,前者是针对互联网企业而言的,后者是针对传统企业而言的,“互联网+”就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把传统行业加上,“+互联网”是指传统行业把互联网这个工具加上。两者不是谁颠覆谁的问题,是各自的发展路径不一样。“互联网+”的本质是互联网,传统产业是工具;“+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互联网是工具。两者的结合还要看具体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是何为主何为末,何为目的何为手段。王石是这一派的代表。
在这三派观点中,应该说比较完整全面的是第三种,在前面提到的互联网企业四种基础典型业态中,生态链型企业和平台型企业对应的是“互联网+”,品牌型企业和工匠型企业对应的则是“+互联网”。之所以对“互联网+”和“+互联网”争论不休,主要是混淆了互联网在两个层面的连接,“互联网+”的核心是通过双边连接构筑起自身,一般不提供内容,而只是作为一个连接平台,属于主动连接。而“+互联网”则是被动连接,其核心还是内容本身,互联网只是一种完善自身的方式。
日常提及的互联网公司一般是指前者,后者虽然和互联网发生了关系,根本上还是传统企业,是传统企业披上互联网的外套。其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最直接的就是触网上线,利用互联网进行销售推广。二是生产端的变革,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开展C2B的定制化个性化生产,包括引入众筹众包,利用群体智慧进行生产研发设计。三是组织端的变革,组织端的互联网变革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流程优化和部门协同,另一方面也包括产业链上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数据共享和生产协同。四是打造基于互联网的新品牌。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的效率优化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核心主题。整体的趋势是由B2C批量化向C2B定制化转型,由线下的消费关系向线上的服务关系转化,由层级明确的科层架构向扁平化的自由协同转变,由单一的机械化工业化向基于数据的信息化自动化转型。(www.xing528.com)
“互联网+”指向互联网企业,“+互联网”指向传统企业,而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是双向并行的,“互联网+”和“+互联网”是同步发生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不仅仅是互联网在优化传统产业,同时传统产业也在丰富互联网。互联网企业只是实现连接,内容的供应需要传统企业来完成,而在这一过程正在进行中。
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最终的交汇点是智能化,谁能第一时间实现产品的智能化谁就有可能占据行业先机。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其核心优势有两个:①流量导入;②互联网工具和手段的运用。劣势是缺乏对传统行业的深入经验和技术掌握。传统企业则恰恰相反,其优势在于深耕的行业经验和技术,劣势是对互联网应用和运作模式比较陌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