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上海、广东、湖南、陕西等多地调研发现,近年来居家养老业蓬勃发展,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都在大力推进。但部分地方“重视有余而投入不足”,对居家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同时又缺乏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体系,居家养老服务“叫好不叫座”,社会资本进入之后往往陷入生存困境。
1.部分地方思路存偏差
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兴建养老产业园区和大型养老机构的热情很高,一味追求投资规模和床位数量,并带动大量社会资金进入。而对于小型化、专业化的居家养老,地方政府表现得却没有这么积极,这与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存在偏差。
2009年,青岛曾经出台政策,不允许发展50张床位以下的养老机构,认为建设养老机构是越大越好,2012年开始进行大规模养老机构建设,已投入20多亿元建设9个大型养老院,每个养老院床位都在800张以上。现在观念才发生了变化,青岛市政府开始引导养老社区化、家庭化,要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
2.财政投入相对不足
很多地方政府尚未将居家养老工作列入财政预算支持范围,对于居家养老的投入明显不足。以广东佛山南海区为例,虽然近年来加大了投入,但居家养老每年仅300万元的经费,社区养老只有4个示范点,镇街热情不高,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在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有限的财力和民生养老投入之间存在较大矛盾,针对居家养老的水电气价格优惠及扶持专业组织上门服务的补助政策、在家养老的补助政策、上门服务的护工补贴政策等,均没有真正补助到位。(www.xing528.com)
3.硬性规定难以执行
对于居家养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有规定,要求在新建的小区按照人均不低于0.1平方米的面积建设服务设施,到2020年,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
然而,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依靠民政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少数几个部门推动,缺乏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的有力支持,政策实施力度弱。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开发商没有动力在新建小区中拿出一定面积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导致大量新小区没有执行相关政策,而旧社区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居家养老的“欠账”可能会越来越多。
由于很多扶持政策没有真正“做实”,居家养老“看上去很美”,实际运营情况却大多并不理想。相比于资金雄厚、建设大型养老院的企业,从事居家养老的一般是中小规模的社会资本。这些社区居家养老机构负责人普遍反映,在发展中存在融资难、医养结合难、服务人员少等掣肘,而场地难寻、租金成本高是他们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
场地难寻,存隐性门槛。一些社区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社区、街道及其他物业持有者更愿意将场地出租给快捷酒店或餐饮企业,社区养老机构很难找到合适的场地来开展服务,从签订协议、审批、建设直至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困难重重,这成了社会资本进入养老行业的隐性门槛。
租金高涨,运营负担重。找好经营场所之后,民营社区居家养老机构还面临着高租金的沉重负担,往往运营惨淡而难以生存下去。有的日间照料中心建成一段时间后,就被改成了图书室甚至麻将室,有的社区居家养老机构长期亏本经营,最后只能选择关门停业,没能真正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