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陈艳辉,艳丽的艳,光辉的辉,一个男人家取了个女人的名字,是区委安排的帮扶工作队队长。”回忆起与陈艳辉的第一次见面,幽默质朴的开场白,让赫山区驻安化县清塘铺镇石溪村帮扶队队员周建国很快记住了这位即将一起共事的“扶贫队长”。
平头,中等个子,身形壮实,“看着就像是个踏实做事的人。”这是队员们眼里的陈艳辉,短短的52天扶贫时间里,他们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
“我们4个能一起去安化扶贫,是缘分,也是一份重任,必须圆满完成任务。”2月14日,陈艳辉和队友一行4人正式进驻石溪村。村委原本想把他们安排到镇上,但陈艳辉坚决不同意。“我们既然是石溪村的一员,就必须跟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最终扶贫队住进了村里老会计刘伏生家,搭伙吃饭,按月记账。
稍作安顿,陈艳辉一行就马不停蹄走访了村支两委干部,随后召开帮扶专题座谈会。根据收集到的情况信息,陈艳辉决定首先入村组、访农户。
石溪村山高路弯,贫困户分布零散,看着不远的距离,经常要绕一大圈。一次,陈艳辉一行人走访到上石片刘家组时,恰逢大雨,山路泥泞湿滑,带路的村干部看大家已经疲惫不堪,示意让扶贫队先回去休息,陈艳辉闻此摇了摇头说:“路再远,也要去看,我们再累再苦,也没有贫困户的生活苦。”
对于扶贫工作,陈艳辉从不怕苦。海拔约500米的石溪村,到了冬天格外寒冷。“打开窗的刹那,就感觉像被一盆冷水泼在身上。”周建国这样形容道。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恶劣天气里,陈艳辉依然起得最早,走村入户,但睡得最迟,经常到夜里十一点,仍在学文件、查资料。冷了就跺跺脚,或是热水泡个脚继续工作。
凭着这股子拼劲,仅用了约三周时间,扶贫队便踏遍了石溪村,走访了全部建档立卡的136户贫困户。石溪村贫困现状逐渐清晰:基础设施落后,无规模产业,贫困人口多,比例大。
经过与支部村委、镇驻村干部以及村里致富能人的反复商讨,加之上网查阅大量资料,在陈艳辉指导下,一份涉及光伏发电,中药材种植,生猪、土鸡、禾花鱼等养殖项目的“产业帮扶项目初步实施方案”最终出炉。
“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陈艳辉对待贫困群众的处事原则。村里一位从事生猪养殖的贫困户叫刘道珍,他年仅6岁的儿子被查出脑部肿瘤,为了治疗不仅积蓄用尽,还负债数十万。陈艳辉得知后,鼓励他重拾信心,并推荐他到长沙参加“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养殖培训班。(www.xing528.com)
如今刘道珍的猪场已经建好。“为了我的花猪养殖,陈队长尽心尽力,帮我找资料、定品种,一趟一趟选址看场地,现在什么都准备好了,他却不在了。”说起陈艳辉,刘道珍红了眼眶。
一位贫困户患有矽肺病,扶贫队来了之后他经常会过来转转,陈艳辉每次都耐心接待,讲解政策。为表感谢,这位贫困户有天专程从家里拿了腊肉、鸡蛋和白菜,放下就走,陈艳辉一把拉住他,坚决表示不能拿,两人僵持不下,最终,陈艳辉自掏腰包买下了这些菜。
“石溪村很幸运,因为他来到了这里,只是他走得太匆忙了。”提起陈艳辉,70岁的石溪村老支书刘起伍边感慨边拭泪。在村里,陈艳辉帮助过的人,数不胜数。
很多人并不知道,扶贫济困这条路,陈艳辉已走了三十多年。扶贫对陈艳辉而言不是工作,而是融进了血液里,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乡镇工作时,为了给五保户老人拍照建档,他自掏腰包买相机,逐门逐户上门服务。为了给农民工支付工资,让他们安心过年,在乡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他从自己不富裕的家中拿了6000元钱垫付,完全没有考虑自家的年该怎么过。
2005年初春,一场风雪压塌了白石塘乡一位五保户老人的房子。陈艳辉闻讯第一时间赶往察看,看到老人原本单薄的棉被淋得透湿,他马上说要为老人更换被褥。因正值春节,随行人员有些为难。于是,当晚回家,陈艳辉就把妻子十年都舍不得用的嫁被拿去送给了老人。
在他的工作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人有一种能力叫潜能,它像一粒种子,拥有无限可能,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挥创新能力,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我们就一定能打赢这场扶贫战。
如今,石溪村的光伏发电项目已经竣工,各项产业也正按照制定的方案如火如荼进行中……当初,陈艳辉脑中描绘的扶贫蓝图,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与他一起共事的扶贫队员们,还将带着他未完成的梦想,在扶贫路上继续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