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大年初二,时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扶贫领导小组副组长的彭楚政,将一份长达3万字的《关于解决无房群众住房问题的报告》上报自治州党委。报告里提供了这样一组严峻的数字:在湘西,至今还有1.3万户约7万人栖身在岩洞、草棚里。
这是一份用血与汗、情与爱凝结而成的报告。为得到这组数字,彭楚政在整整一个冬季里行程逾5000公里,硬是穿烂了5双胶鞋,戳断了17根拐杖……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恶劣,时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251万人口的湘西,贫困人口就达156万,全州人均年收入仅300元。1984年冬,当国家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作为全国18个重点扶贫地区的湘西决定从扶贫建房入手,打一场扶贫攻坚战。然而,湘西山峰如林,交通阻隔,没有人能说得出究竟还有多少人栖身在岩洞里、草棚中。州党委会上,担任扶贫建房副总指挥的彭楚政主动请缨。
正是滴水成冰的时节,彭楚政带领工作组踏雪出征了。他要摸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底数,为湘西即将到来的大规模扶贫活动提供行动方案,也就是这次出征,开始了他14个春秋痴情不移的扶贫壮举。
数九寒冬,凛冽的寒风裹着雪花扑面袭来,彭楚政一行在深山老林中艰难跋涉。一天,他们翻过两座大山,发现半山腰间挂着个草棚。爬上一看,彭楚政的心似被一双大手揪扯得阵阵作痛:草棚四壁透风,一位60多岁的老人蜷缩在一角,架在三块石头上的一口破锅里,残剩的南瓜糊结成了冰块。彭楚政眼圈红了,急忙解开上衣的扣子,把带有体温的军用棉袄裹在了老人身上。老人双唇颤抖着,躬起身子要给他磕头,彭楚政一把扶起老人,坚定地对同行的同志说:“越是下大雪,无房户越是寒冷,再难,也要把党的温暖送去,暖暖他们的心窝子。”
正是这种赤诚为民的信念,激励着彭楚政和同志们在深山密林中寻找无房户。大家饿了啃一口干粮,渴了喝一口山泉水,困了在岩洞过上一夜。一个冬季,彭楚政的足迹踏遍了全州八成以上的乡镇,走访了900多户无房户,终于写出了这份《关于解决无房群众住房问题的报告》。
报告引起了自治州党委的高度重视。不久,一场以民兵为生力军的扶贫建房战役,在武陵山区拉开了序幕。
永顺县保坪乡劳庄苗寨坐落在1200多米高的云雾山中,从断公路的地方走进山寨,要翻越两座大山,30多公里的山路至少要爬一天一夜。
山高坡陡,天寒地冻,建房难度很大。在山上的20多天里,彭楚政总是顶着一头晨露来到工地,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生活十分艰苦,每餐只有一碗苞谷饭和几个辣椒。一天中午,彭楚政正在加班突击上房梁,患有严重痔疮的他,突然蹲下拉出一摊血水。村长见状急了,快步跑回家,举刀将家里唯一的一只羊宰了……(www.xing528.com)
捧着滚烫的羊肉汤,彭楚政心里一热,不由得流下了眼泪。他动情地对随行的同志说:“共产党人的天职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乡亲们这么心疼我们,就是豁出命根子,也要刨除穷根子!”
两个秋冬,彭楚政和军分区党委一班人带领37个工作组,指挥15万民兵奋战在土村苗寨,修建住房1.3万栋,使7万多无房群众迁进了新居。
说来难以让人置信,青山绿水、处处飞瀑的湘西,竟然有许多群众用水困难。据保靖县县志记载:清朝末年,保靖的一个名叫张开干的朝廷五品命官,拿出积存的一笔银款,委托家乡官员修建引水工程,可钱却被贪官们私分了。张开干告老还乡知情后,气得吐血身亡。
彭楚政指挥的扶贫引水工程第一仗,就是在那位清朝命官的家乡——保靖县阳朝乡梭落坪村打响的。
梭落坪村是土家族、苗族混居的山村,全村1800多人饮用的是经过7个自然村寨流下来的一条小沟里的脏水,遇到天旱断流,村里人只能爬山越岭到5公里外的一个小山潭里背水吃。
彭楚政是在冬天冒着严寒率领县人武部和500名民兵进山开渠引水的。为方便施工,他和民兵一起挤住在阴冷的岩洞里。为找水源,他两脚打满了血泡,小腿肚子走得肿胀发亮。一个冬季下来,没吃上一顿热饭,没睡上一个安稳觉。他患有严重的胆囊炎,几次病情发作疼得蹲在地上。一天,工程进入铺架水管的关键阶段,彭楚政的病又犯了。天下着大雪,风刮得呼呼响,只见他右手握着拐杖顶在腹部,继续指挥着民兵施工,蜡黄的脸上渗出豆大的汗珠。大家实在不忍心了,架着他进了岩洞,可不一会儿,他的身影又出现在工地上。工程结束后彭楚政被送进医院,医生摘除了他那坏死的胆囊,从中取出了76粒石子,村里群众听说后都心痛得流下了眼泪。
通水那天,山村沸腾了。张开干的孙子、九旬高龄的张永兴颤巍巍地舀起一碗清水,双手敬给彭楚政,然后对天呼喊:“爷爷呀,您没干成的事,共产党、解放军帮咱干成啦!”
彭楚政带领广大军民苦战3年,打井850口,修引水渠400多公里,建蓄水池1200个,基本解决了31万人的吃水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