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几年,山东省干果产业发展滞缓,主要受自然条件及市场冲击等外界因素和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干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四大干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①品种混杂,产品整体质量差。随着市场的发展,圆铃大枣、金丝小枣、长红枣等原有品种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这些品种裂果、浆烂特别严重,中、高档果品比例低,极大地影响了红枣品质和枣农收益,因此,亟须瞄准市场需求,加大对个大、着色好、品质优的早熟鲜食红枣品种和抗裂果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重中之重。核桃盲目引种栽培,呈现严重的品种趋同化,缺少竞争优势。优势乡土资源开发利用少,品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量品质都受到严重影响。我省多数栗园虽已推广了嫁接繁殖,但栗农换接改优的积极性不高。有的栗园甚至有10多个品种,采收时为节省劳动力成本,全部品种同时采收后带苞堆积放置,“采青”现象普遍存在。为防止采后脱粒前桃蛀螟等蛀果害虫危害,果农一般采用“敌百虫”浸泡或向栗堆喷洒农药等方式进行防治,导致坚果商品性差,质量参差不齐。果农出售板栗时随行就市,现剥现卖,除用作留种及少量自己消费外,采收期过后基本无贮藏板栗。
②市场体系不健全,产销链相对滞后。缺乏主导市场的龙头企业,市场体系不健全,缺少必备的科技指导手段,无法形成有效的推广利益机制,使干果生产无法进入有序市场引导下的良性健康发展轨道。多数果农市场信息不畅,产品多为自产自销和客户上门收购,不能形成有效的产销衔接。加之种植的经济效益不佳,“丰产不丰收”严重挫伤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同时缺乏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不完善,缺乏辐射能力强的产地批发市场和营销网络,交易市场较少,主要依赖农产品综合市场。
③集约化经营程度低。生产基地点多面广,各自为政,过于分散,缺乏大户经营,难以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生产管理水平和经营强度普遍较低,标准化、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丰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力度不够。因经营不当造成病虫害在局部地区有扩大的趋势,需要更新改造的园区占较大比重。大部分果园仍采用传统栽培模式,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差,病虫害发生严重,机械化管理水平低,不利于果品质量和生产效益的提升。其中,低产低效园约占30%,配备管灌、滴灌或微喷等节水灌溉设备及水肥一体化设施的果园不足20%。经济实用型果园作业平台、弥雾机、耕翻机等生产装备类型少,机械化程度不足30%。管理用工多,人工成本占生产成本的65%以上。自由化栽培比较多,需要加以指导。
④产品加工链短,深加工效益少,附加值低。核桃收益主要还是以销售干果、食用果仁为主,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部分加工成核桃露、核桃粉,而且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商品化处理能力低。核桃油、核桃蛋白粉等高端产品很少加工,核桃深加工量仅占总量的20%。板栗精深加工产品种类依然很少,深加工能力薄弱。加之深加工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品牌建设意识淡薄。山东省板栗产业始终处于无序经营的状态,板栗市场未能做大。
⑤政策扶持力度小,缺乏规范的示范。对于板栗生产,主管部门的服务体系不健全,各市、区及乡镇的板栗管理大多归林业站或农业站等,很少有专业的板栗技术人员,导致各项标准化管理措施无法落实。山东省栗园重栽培轻管理,低产栗园嫁接改造速度较慢,缺乏规范化的整形修剪,造成树冠郁闭、树形紊乱,严重影响了板栗产量的提高。对于枣生产,政府政策倾斜力度不够,科技人员配备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缺乏能深入田间地头、专业知识扎实的科技服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枣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国家各项农业补助资金很少用于扶植核桃、柿子等干果,加上地方财力和农民自身实力有限,基础设施投入很低,技术手段难以更新,制约了干果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干果产业要想健康发展,首先需要把握其有机链条,注重每一个重要环节。从园地规划、种苗生产、标准实施、技术培训、资料供给、科学经营等方面着手,把产业发展标准化的思路贯穿其中,建立起从生产、管理到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条,靠优质产品占领市场。(www.xing528.com)
①加强政府宏观指导与政策调控。要依据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找准发展交点、凸显产业主线,搞好长远规划,以市场为导向,抓好产前种苗生产、产中科技服务与产后转化与营销,使果农能够“栽得上、保得住、管得好、有效益”,要搞好政策扶持与确权发证工作,让果农吃上定心丸。要通过宣传,使政策措施深入人心,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积极总结经验,坚持典型带动,龙头企业辐射发展,持之以恒地把干果经济林产业当作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改善“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政府要从资金上扶持、经营上协调积极组建市级干果协会,共创市场功能。协会要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逐步形成市场连协会、协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科技为先导,特色占市场,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新格局。
②扩宽投资渠道,为产业发展增加后劲。各地要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项目扶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和民营资金进入干果产业,协调金融部门支持干果产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要本着“依托项目牵头、标准规范建园、示范引导辐射,区域逐步拓展”的原则,抓好抓实市、县两级干果新品种引进、繁育基地和干果标准化栽植管理示范园建设,同时积极推广已成熟的适用于干果经济林的实用技术。应在最佳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地区,优化当地资源配置,认真搞好优势干果经济林区域规划,以绿色为背景、为屏障,以标准化产业建设为主线,打造区域干果经济林。尽快使干果产品从初加工向深加工延伸,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尽快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奔小康步伐。
③引入现代营销手段,发展与管理并重。利用当前有利时机,整合各方力量,大力发展以枣、核桃、板栗、柿为主的干果经济林,边远山区经济林地埂化、平原区经济林园田化。在规模发展的同时,加强综合管理,提高生产经营水平。针对栽植林前期效益低、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在栽植初期可实行立体栽培、科学套种,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以短养长、以短促长的目标。结合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选择品种和栽培方式,规范采收和加工包装环节,明确责任。现代化的干果生产同时配套现代化的营销手段,使干果产品商品化,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发展冷链运输、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尽可能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认知度,使干果营销业随着干果生产的发展而更加活跃。
④建立健全组织、科技支撑体系及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引进优种,繁育、试验、推广名特优品种,增加科技和基础设施投入尤为重要。要把绿色果品当作一项系统工程真正抓实,从果品育苗、生产、加工到流通实行全过程质量监控,建立和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健全完善各级干果经济林服务机构,加强对当地干果经济林的指导、服务,制定建立生产标准、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工、流通与转化体系,努力打造名牌产品,提高干果经济林产业的组织化程度。积极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协作,为提高干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提供技术支撑。培养一部分能深入田间地头、专业知识扎实的科技服务人员,建立定期培训机制,大力普及推广标准化知识,提高干果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干果种植业是承受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的产业,其风险承担能力低,迫切要求风险保障体系的建立及完善,靠社会商业保险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就要求政府加大扶持和投入。通过建立政策性林业保险机制,有效增强干果产业抗自然风险的能力,吸引金融及社会各类资金注入,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⑤扶持、培育、壮大、产业链,壮大干果产业规模。加工方面,积极扶持、培育加工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的形式,壮大销售环节。发现、培养科技示范户、带头人,把千家万户、小规模、多群体、大批量的干果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起来,形成产业化经营的初步格局,将干果经济林产业做大做强,拉动干果产业稳步快速发展。各级政府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扶持干果加工企业,协调工商、税务、电力、质检、水利、土地等相关部门,为企业提供便利条件,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使经营规模做大做强,使其尽快成长为龙头企业,以辐射带动消化当地果品。
⑥鼓励技术创新,充分挖掘干果功能。对于影响干果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要内引外联,组织攻关,如有突破,必将促进产业的发展。在栽培技术、加工、新品种开发等方面有新发明、新突破,并在实践中取得明显效益的,应给予一定的奖励。高标准抓好干果基地建设,多层次开发具有干果自身特色的食用品、保健品等,从而促进干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