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FDI的贸易效应,理论界一直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以蒙代尔(Mundell,1957)为代表的传统理论认为贸易与投资是相互替代的,并建立了以H-O模型为基础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1985年,以马库森和斯文森(Markuson and Svensson,1985)[1]为代表的一部分经济学家提出贸易与投资可以同时存在,即存在互补效应的观点,并通过对要素比例的分析建立了贸易与投资互补模型。1995年,J.P.尼尔里(J.P.Neary,1995)通过建立一个3 × 2的特定要素模型,发现贸易与要素流动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同时,布鲁斯·A.布尼根(Bruce A.Blonigen,2001)利用日本对美国汽车制造业投资的实证分析得出的垂直型FDI与国际贸易是互补关系、水平型FDI与国际贸易是替代关系的结论,A.帕特瑞(A.Patrie,1994)关于FDI投资动机差异导致贸易与投资相互关系不同的结论,以巴格瓦蒂和迪诺普洛斯(Bhagwati and Dinopoulos,1987)的补偿投资模型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也表明,FDI与贸易的相互关系既可能是替代的,也可能是互补的。
进入21世纪以后,相关的代表性研究还有:杰弗里和皮特(Jeffrey H.Bergstrand and Peter Egger,2007)通过建立一个知识—有形资本模型对国际贸易流动、外国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之间关系的研究;Madanmohan Ghosh 和Weimin Wang(2011)就加拿大和美国对中国和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进行分析;Rudrani Bhattacharya、Ila Patnaik 和Ajay Shah(2012)对出口和FDI在服务中的作用进行研究;Gabriela López Noria(2015)[2]运用1994—2004年的数据以墨西哥为例研究贸易开放度和FDI在解释产业内工资差别中的相关重要性,并发现贸易自由化对于产业内工资差别不具有统计上的重要性而FDI则存在一个正向的非线性关系;等等。(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